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崛起中的地方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概念。地方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国家所办高等教育而言的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他团体和个人举办并由省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教育之合称。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国中心的周期性位移过程,尽管各界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位移规律
  
  1962年,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通过数据研究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的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地理迁移的见解,提出了著名的“汤浅定律”,认为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至美国,经历了四次转移[1]。与此相呼应,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也经过了意大利(约1210~1530)、英国(约1550~1650)、法国(约1750~1810)、德国(约1810~1890)、美国(约1910至今)五个中心、四次转移的过程。[2]
  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等校为代表的大学,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到了17世纪,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到了英国,牛津、剑桥闻名遐迩;18世纪后半期以来,法国率先完成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新型的高等学府;19世纪中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德国成为来自世界各国求学者顶礼膜拜的圣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大学由鼎盛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正是它以前的“学生”美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3]
  
  二、五大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方高等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历次转移,体现了人类历史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昔日的高等教育中心就是今天高等教育强国的“代名词”[4],反映了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崛起与衰落的荣辱历程。梳理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地方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 世界第一个高等教育中心:意大利的地方高等教育教育(13世纪初至16世纪中叶)
  意大利是中世纪大学的策源地,以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等为代表的中世纪大学最早在意大利设立,使其在13世纪到16世纪成为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
  意大利的中世纪大学绝大多数是由修道院办的学校或者学者聚集某处探讨学问而自发组成的团体发展而成。地方政府并不直接监管大学[5],大学也不隶属于教会和国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大学所在地的政府付给教授一定薪水,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和地方捐赠[6],具有明显的“行业会社”性质和地方性特征。
  如被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1087年左右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诞生,最初是由一些学者仿照城市手工业行会的组织自行联合成立的一所法律学校,逐步发展为一所众所周知的大学,对现代大学的影响深远。再比如萨莱诺大学原来是一所医学校,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其声望传遍欧洲各地,成为欧洲最早和最著名的医学中心之一。而像帕多瓦大学、帕维亚大学、那不勒斯大学、比萨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等也类似相继成为欧洲名校。
  此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形成,反映新兴市民需要的世俗性城市学校在手工业行会和城市当局的推动下应运而生,其校长的遴选及任用、教师的选聘及薪酬、学生的入学及学费等,都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决定。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而这种新型的地方性学校的普遍建立,使意大利高等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到1500年,全欧洲共有86所大学,意大利就拥有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那不勒斯大学、罗马大学、帕多瓦大学等21所大学,约占1/4[7],其高等教育领跑欧洲数百年。
  意大利的地方高等教育针对俗人而非僧侣,大学在实际操作上的灵活性,都体现了其世俗性和对城市的适应性,从而吸引了很多本地及外国学生,他们学成之后又将所学传播开去[8],并且把意大利优秀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思想带到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争相学习的对象。
  2. 世界第二个高等教育中心:英国的地方高等教育(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世纪大学的保守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最后,这种保守性逐渐走向反面。随着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世界高等教育出现周期性的中心转移[9]。继意大利之后,英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纵观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其特点是长期保持民间办学、地方自治的传统[10],联邦政府不负责高等院校的资金、招生、教学与管理工作[11]。1168年和1209年相继面世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初也是由师生迁移聚合而成,具有私人捐助的历史传统以及高度自治性和独立性,为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见,地方自治在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上半叶,阿卡德米学院、城市学院等地方院校兴起,以这些学院为代表的地方大学改变了英国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促进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12],使英国成为继意大利之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当时,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大学主要教授古典与基督教人文主义, 将非国教徒与平民子弟排除在外,实行宗教甄别和绅士教育。作为有别于古典大学教育的新式高等学校,阿卡德米学院属于私立性质,由当地实业家主办,且具有泛智与实科倾向,注重培养应用人才,尽力为所在地域服务,在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方面对古典大学做了一定的补充,并且成为英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探索,比较著名的有沃灵顿、哈克尼、北安普敦、索霍、切尔西学院等[13]。这些城市学院多由地方当局创办,以实用主义为旗帜,以服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关注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和地域性,增加了社会不同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行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实践,并开始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有益探索。[14]
  17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国内战争,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又恢复了教会对大学教育的控制,大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加上大学内部本身的封建性和保守性,导致英国高等教育长达一个世纪的停滞与衰落,最终使其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到了法国。
  3. 世界第三个高等教育中心:法国的地方高等教育(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变迁的历史中,英国由于历史的局限使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制约。18世纪中叶,法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法国也是西欧乃至世界上最早建立大学的国家之一,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一样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也纷纷到巴黎大学求学,法国史学家吕歇尔在《菲利浦·奥古斯特时期的巴黎大学》一书中指出,巴黎大学的“国际性,不仅表现在学生方面,对教师来说也是如此,巴黎为整个欧洲培养了有学衔的学者”。
  从12、13世纪逐步形成,经13世纪至15世纪的发展,法国大学发展很快,但是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大学过于保守和封闭,16世纪时开始走向低潮和衰败。
  为了弥补法国大学保守性和封闭性以及宗教色彩所带来的不足,16世纪至17世纪一些地方团体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如法兰西公学(1530年)、耶稣会学院(1563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等,成为法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强国 崛起 地方 世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