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多种多样,基于四川省2000~2014年的统计数据,从经济因素、农村状况、农民自身素质、城市吸引力四方面出发,选取了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居民家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显著影响,并结合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扶贫的一种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差距缩小等问题,因此,对影响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和人口大省,2015年全年常住人口为82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2.5万人,乡村人口4291.5万人,城镇化率为47.69%。据统计,2015年年末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2478.9万人,较2014年增长6.7万人,其中,省內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年劳务收入达3577.0亿元。近几年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增加,并且在2012年,省内转移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输出人数,超出17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发生转变。此后3年省内转移劳动力人数保持增长,而省外输出劳动力数量则逐渐下降。同时,劳务收入呈现每年递增的现象。
  在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以发现,男性劳动力多于女性,约占6成。在年龄结构上,外出劳动力主要以青壮年为主,16岁至49岁的劳动力约占80%以上;并且,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水平为主。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从事非农业工作,其就业行业主要为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建筑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在劳动力跨省输出中,主要输出就业方向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地区。
  2 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技术技能培训
  四川省转移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中,总体来说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及以下水平占绝大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就业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又累又苦,但收入并不高的工作。為了劳动力能更好更优就业,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然而,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政府机构组织的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甚至有19.1%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
  2.2 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川省地处内陆,信息传递不够便捷。从已转移劳动力的来源看,大多是一个村的农民转移到一个城市,输入和输出地都比较集中。正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大部分农民工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只能自发地或经先转移出去的亲戚朋友、同村人介绍而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这些途径具有盲目性、无序性,这样找到的工作稳定性差,缺乏可持续性,并且大多是苦力活,收入低,还没有相应的权益保障。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由于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多个,因此本文选用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衡量:
  其中,β0 ,β1 ,β2 ,…,βk是模型的k+1个未知参数,ε为误差项。
  3.2 变量选取
  3.2.1 被解释变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被解释变量y,该数据来源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2.2 解释变量。本文在参考国内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农村实际状况,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十一项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①经济因素。笔者选择农民人均纯收入X1和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X2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状况。
  ②农村状况。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X3表示农村资源情况,用农业机械总动力X4来反映农村现代化水平。
  ③农民自身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农民的自身素质,笔者将农民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X5、初中文化程度X6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X7。
  ④城市吸引力。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只要劳动力离开农村,离开黄土,从事非农业工作,即视为转移。因此,本文选择四川、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6个省市作为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地,以它们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8、城镇人口比重X9、城镇登记失业率X10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1四项指标的平均值来说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3.3 相关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其影响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X1:0.961;X2:0.900;X3:0.833;X4:0.980;X5:-0.661;X6:0.541;X7:0.743;X8:0.985;X9:0.983;X10:-0.616;X11:0.954。可以看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X1)和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X2)与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都较高,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说明了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比例下降,从而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越多。
  在农村状况这一因素中,农业机械总动力(X4)与转移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表明随着农村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操作从手工、畜力转为机械化,如此便节省了更多的人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也越多。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X3)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间的关系与预期相反,可能是因为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并没有吸引劳动力留下,他们或许将土地承包出去,自己则从事非农业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劳动力转移 剩余 因素 农村 实证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