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摘抄赏析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子夜摘抄赏析篇一:《子夜》小说赏析

小说《子夜》赏析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翟秋白

题记 1933年出版的《子夜》为矛盾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子夜》以其宏达的叙事、资本家群像的塑造、严谨的写实精神、都市文学叙事模式的特点一举奠定了现代长篇小说中里程碑的地位。这部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广阔图景,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矛盾,同是也成功的刻画了吴荪甫这一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形象,因此《子夜》极具艺术特色。

首先在叙事结构方面:《子夜》真实的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活,矛盾用宏伟辽阔的格局展开了当时的社会全貌,又精密的安排布局,使作品形成宏达又精密的结构。整个叙事都集中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气呵成,而开头两章就借吴老太爷之死铺开了全部的人物关系,规模宏大而又错落有致。《子夜》开启了都市文学的叙事模式的创新。矛盾赞颂机械的‘力量’与‘美’,认为机械是‘都市大动脉’,矛盾对于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大都会上海怀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赞叹。小说开篇便是拿天堂般五月的黄昏,软风拂面的苏州河畔,闪烁的霓虹灯所宣示的城市活力:“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磷似的绿焰”。小说虽然也客观的描述了上海的许多街巷道路,但大多只是作为叙事的背景一笔带过。《子夜》浓墨重彩的地方是喧闹的证券交易会所、工潮汹涌的丝厂、密谋策划的吴家客厅的漫天飞舞的战争消息等,小说通过投机市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这代表都市生活的三个方面立体式的展现了大都会上海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中心的真实面貌,而主要线索是围绕公债市场的激烈斗争展开的。正是通过公债市场这一典型环境,矛盾从经济、政治的层面充分展现了大都会上海殖民性、民族性和无产阶级革命性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从而顺利实现了他的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意图。

《子夜》的叙述艺术还表现在内外视点的交错运用上,而且随着视点的转移,时空距离也不断变化。如对吴老太爷的描写,叙述人以全能的视点,对这个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做派,信仰抱负作了全面开拓。他坐在全新的近代交通利器的

‘雪铁龙’汽车里,驱车在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长街上,依然捧着《太上感应篇》,念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这未免古怪而可笑。

其次,从人物塑造来说。《子夜》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塑造了吴荪甫、赵伯韬等中国资本家的群像,吴荪甫是小说的灵魂人物,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曾游历欧美,视野开阔,魄力远大,富有胆识而又手腕灵活,具有发展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然而,因国内时局动荡,战争不断,让他所有梦想破灭,最后以破产告终。吴荪甫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新旧军阀的混战、民生的凋敝、官僚与资本的勾结等,注定了他的梦想仅仅是一个幻影而已,他的悲剧命运,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能够激起读者的同情。

赵伯韬作为金融买办的资本家,也塑造的非常成功。他是美国金融资本的代表,与中国官僚阶层联系密切,是上海金融市场的主要幕后操作者。他处心积虑而又游刃有余的与吴荪甫‘斗法’,他最后的胜利,是国外资本家在中国的胜利。在矛盾看来,这是中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最好证明。

《子夜》中一些次要人物也令人印象深刻。生性多疑的姑爷社竹斋,热衷于投机发横财,对办实业毫无兴趣。他看到了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更怕与赵伯韬‘斗法’。他与吴荪甫从合作再到分道扬镳,再到关键时刻背叛攻守同盟、反戈一击,充分暴露了其唯利是图的本性。还有帮闲文人李玉婷、航运商孙吉人和煤矿主王和甫等,组成了小说轮廓分明的人物群像。

最后是《子夜》的思想表达:《子夜》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的杰作,矛盾之所以把故事里的时间定在1930年,是为了说明他所处的时代倾向。《子夜》的故事时间里发生的核心事件是“中原大战”。真刀实枪的肉搏只在第四章叙写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时有一点直接的表现,土地革命、中原大战与经济恐慌等社会大动荡,则通过上海这一中心城市的种种骚动、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动荡来予以反映。这是矛盾的独特视角。在这样的时候,矛盾通过小说展现“中原大战”背景下资产阶级的悲剧故事,无疑具有政治讽刺的用意,暗示蒋政权不仅不会给中国资产阶级带来光明前景,其自身也面临不可回避的危机。

矛盾小说的史诗品格在《子夜》的宏大叙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子夜》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就国际环境而言,欧洲经济危机影响到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的轻工业濒于破产。而在国内,爆发了激烈的中原大战,民族资

产阶级为转嫁内外损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导致罢工浪潮高涨。农民武装起义在腐败的农村也已成燎原之势。为实现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意图,矛盾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阶层: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者及工人群众。

小说的原名《夕阳》改为《子夜》,让吴老太爷这“古老的僵尸’”猝死于五光十色的大都会上海等,都以讽刺的形式表现了相当强烈的政治批判性,但毋庸讳言的是,《子夜》是‘为了写而去体验人生的,是细心研究的结果’。

《子夜》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也是矛盾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代表作品,对后来小说创作。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社会剖析模式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子夜摘抄赏析篇二:《子夜》读书笔记-赏析

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 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 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国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子夜》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突出吴荪甫的性格特征。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

《子夜》不仅从吴荪甫同赵伯韬在益中信托公司和公债投机市场上的矛盾和斗争来描写他的性格和命运,它还写出了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

子夜摘抄赏析

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吴荪甫不能改变自己的失败命运,屠维岳的阴谋诡计也终于破坏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运动。越伯韬是美帝国主义所拳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他凭借蒋介石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无耻。作品虽然对这个人物的政治社会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充分,但从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写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刻划与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通过他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揭示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划了赵伯韬的卑鄙的形象。冯云卿的活动所占篇幅虽然不多,但却是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此外,如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也都写得各具有特色。作者曾说,他打算把一九三 年的“新儒林外史”“连锁到现在本书的总结构之内”,这个打算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从李玉亭、范博文等人物身上也多少显示了当时某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空虚的精神面貌。

茅盾特别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不是对它们作静止的和孤立的分析和描写,而是在时代生活的激流里,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里来时行细致、深入的刻绘。他让吴荪甫同时在几条战线上作战,让他不断处在胜利和失败的起伏的波澜里,时而兴奋,时而忧虑,时而指挥若定,时而急躁不安。这样,吴荪甫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就毫发毕露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杜竹斋的唯利是图的性格,在公债市场的决战阶段显得分外清楚。李玉亭两面讨好的豪门清客的心里,在吴、赵两家明争暗斗最为紧张的时候暴露得格外分明。茅盾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

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借以鲜明地显示人物的性格。他决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写景即所以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子夜》的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趣味盎然。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特色,使读者能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子夜》的艺术结构是宏伟而谨严的。全书共十九章,一、二两章交待人物,揭示线索;此后十七章,一环扣紧一环,头绪繁多而又有条不紊,各有描写重点而又共同服从于全书的中心。第四章写双桥镇农民起义,虽然这条线索没有得到继续发展,对全书说来使人略有游离的感觉,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显示了吴荪甫与农村封建经济的密切关系和他对农民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仍然是全书的一个重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组成部分。贯串全书的主线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与此同时,又或实写,或虚写,处处显示革命力量的蓬勃发展。最后结尾处侧面带出工农红军的日益壮大,以此来对照吴荪甫失败的命运,指出了中国的真正出路所在。

《子夜》的产生,正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反革命文化“围剿”中迈步前进的时候,它显示了左翼文学阵营的战斗实绩,从创作上证明了无产阶级文学是一种不可战胜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力量。

子夜摘抄赏析篇三:《子夜》赏析

路在何方?

——《子夜》赏析

海默心

《子夜》是茅盾于1931年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选取当时最为发达的大上海和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工业和金融业为背景,以 1931年为横截面进行的写作,塑造了实业救国的梦想家吴荪甫丰满的形象,记述了其事业的奋斗、发展壮大、成功再到失败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寻找中国社会的归宿。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拉开了两条线索进行写作。一是对封建思想的保守性进行批判,二是对近代社会出现的不同阶级进行反映和揭露。从而思考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问题。

在对封建方面的批判和揭露主要有:小说开头就是以幽默诙谐的手法反映封建卫道士的滑稽可笑。当双手紧握《太上盛应篇》的吴老太爷坐在车上观摩现代摩登女郎时认为那是些夜叉和鬼(包括自己的女儿儿媳);当他因自己还有一对金童玉女而沾沾自喜时,两个孩子的防线终于被冲破,他最终被现代文明的种种刺激中风,含恨、怀着诸多不解去世了,他老人家带着满肚子的封建伦理走进了坟墓,成为人们心中老死的记忆。老太爷的死说明了旧的落后的东西终将被淘汰,这也预示了落后封建终将走向没落和衰亡,新观念新思想终将代替旧的腐朽的东西。这是对那些封建守旧派的讽刺和批判;当雷参谋为爱情驰骋沙场,取得功名再度寻找心上人时,林佩瑶已经成为别人的妻子,封建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使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在封建男女有别(女儿一直在外面抛头露面)和封建家长制度下,为了利益的冯云卿毅然决定将自己唯一的女儿送给了赵伯韬,最后他的失败是对他封建思想和金钱利益思想的猛烈回击,同时反映了当时女人最悲惨的命运和任人摆布的处境。另一个可悲的女性形象是辗转于吴荪甫和赵伯韬之间的交际花—徐曼丽,她的生活完全依附于都市生活和资产阶级的生活,从她身上折射出资本对人的伤害,金钱左右和束缚着一个女性的生活。这显示着女人悲哀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可这也许是女人走出囚牢获得自由之前的一段“小插曲”吧!

这篇小说将主要笔墨都用在对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映层面上。首先,吴荪甫、孙吉人、唐云山、王和甫等都是实业救国的代表。尤其是吴荪甫,他是怀着一颗实业救国的心去打拼。刚开始他自信满满,他相信自己有实力和能力去干好事业。吴荪甫在家乡投资建厂希望把它打造成模范县,他也在公债市场一路买进,同时策划组建了益中托信公司一下吞吃了八个工厂,一时间他成为了上海滩叱咤风雨的人物。就吴荪甫的性格来说,他是一个乐观、事业心强、足智多谋、爱国、果断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他一边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一边还要抵住那是多如潮水的压力。两三个月之后,一个叱咤风云、刚毅、有雄心壮志的英雄人物变成了犹豫不决、忧心忡忡,内心动摇的人,他开始怀疑身边的人,他的精神开始分裂,脾气见长、内心压抑孤独。

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了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的打压。在此过程中,从他相信刘玉英并请其做内应的那时起,他的性格开始变得软弱和妥协,这是资本家致命的弱点;在双桥镇的工厂里,如果说他任用屠维岳是对他重用贤才干将的那种难能可贵精神的肯定,尔后对屠维岳的怀疑提防则是性格变化的体现,成为其创业过程中样出的毒瘤,也是对他最终失败的一个理性思考;在益中托信公司的组建经营过程中,他又寄希望于杜竹斋,有时急躁、抑郁都反映出吴荪甫在当时条件下的性格的变化,他的沉着冷静已经荡然无存。更不幸的是,他苦心经营的家乡产业因为农民暴动而被摧毁;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托信公司因产品滞销而频临破产,他曾经一线希望的公债交易又因买办资产阶级赵伯韬的作用而一再受挫。最后,一个工业巨子吴荪甫终于败得一塌糊涂,最后走上了逃亡之路。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小说里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例如作者通过范博文的口说:“我已经看见几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在那里分化了!”通过李玉亭之口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对资本家在自己利益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进行的说明等等。

作品通过民族资产阶级的提倡实业救国的代表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其事业由盛转衰的叙述探究,对其身边人物的刻画描写,反映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和矛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和世界都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变局。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解体,清王朝统治瓦解,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仍然是缚在人民身上的枷锁,西方的各色文明也充斥着中国的社会。在工业领域,中国工业起步晚,设备简陋、资金薄弱、经验不足,而西方则正好相反,所以他们的产品的成本低、价格便宜,竞争力极强,这些使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稍不留神就面临亏损的危险,甚至倒闭。因此资产阶级的损失在所难免,而资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无论如何要获得利润商业竞争场上一切向钱看齐,尽可能降低自己的损失,所以资产阶级把自己的损失通过降低工价的方式全部转嫁在工人上。工人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怎能容忍自己的工钱一再被扣。所以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被激化,资产阶级也曾试着去调和矛盾,可没诚意的调和永远都是失败的,从而引起大范围的工人罢工。地主阶级还想和封建社会一样去盘剥农民,农民在资本主义、苛捐杂税以及地主阶级的长期压榨下已成了瘦骨嶙峋的阶层,同时新社会新思想也藏进了他们的潜意识中,因此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外国资本的竞争、买办的资本的打压、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的频繁发生,以及政府的苛捐杂税的增加,这些因素使吴荪甫的失败成为必然,进而那些胸怀实业救国的爱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也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在那么冷酷的现实的打压下一个事业心强、自信满满的人也被打击的选择逃跑。吴荪甫倒下去了,他也预示着大多数实业救国的人的倒下和理想的幻灭,实业救不了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与此同时,从这些资本家的口中,我们知道了“共匪”的势力一再的壮大,他们活跃于大半个中国,中国开始有了杀不尽的“共匪”。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势力一再壮大给资产阶级带来了很大冲击,资产阶级开始惧怕这前所未有的“共匪”,他们对这支队伍从不关心到关心最后到惧怕,这说明

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星星之火将有燎原之势,他们组建起来的队伍才是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欢迎和支持的(发动和领导工人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有点稚嫩)

因此这篇小说反映出三个社会现实:第一,五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文化已被现代文明开始风化,旧的腐朽的总有一天会销声匿迹,社会是往前发展的,先进的才是最革命的;第二,实业救国在中国举步维艰地发展,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第三,无产阶级才是最革命的,它的发展壮大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尤其是资产阶级)。

茅盾的这篇小说截取了1931年为横截面进行写作,在横截面中以吴荪甫为中心,以赵伯韬为小中心的网状人物关系图,形成小说叙述的结构框架,通过吴老太爷的死(殡礼)使故事直接进入到高潮;茅盾直接描写社会的大场面(大都市生活、经济生活和工业生活一起展开,涉及近百名人物,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军人、妇女等),成为小说之中的巨构。同时,小说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把屠维岳塑造成一个干才形象,表现出他们这类人郁郁不得志的困顿),并且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塑造使中心形象吴荪甫的形象更加鲜明、凸出、真实,好象我也生活在1931年的大上海,亲眼目睹他的生活。茅盾的《子夜》在写法上注重细节的描写(对吴荪甫性格前后变化的描写以及书房内的吴荪甫和书房外的吴荪甫的详细描写刻画),而且故事情节具有幽默诙谐的讽刺效果(对吴老太爷从下了船开始写起到其死都充满讽刺),也注重当时社会习惯的描写(老太爷的出殡),刻画出吴荪甫一个失败英雄的形象。

作者在这篇作品中深刻思考了当时最为紧迫的社会问题:中国将往何处去和谁才能救国的问题,也同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部著作不论历史还是文学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是知识分子对中国该往何处去的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子夜 摘抄 赏析 茅盾子夜摘抄 子夜秋歌赏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