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_农业靠天吃饭的俗语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截至4月底,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2237万亩,其中成灾1479万亩,绝收265万亩,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达76亿元,粮食损失产量72万吨……      百年大旱凸显农业隐忧
  
  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不仅给贵州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更暴露出贵州农业连年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基础薄弱”,抗自然风险能力不足。
  省农业委员会副书记李昌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认为,虽然,近些年来贵州农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连年丰收……大旱却再次提示,我省农业的发展深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如何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应对诸如干旱等自然灾害?李昌来认为,不但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更为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使农业科技走入农户。
  
  “抓大不放小”,
  构建“基地化”农业产地
  
  李昌来认为我省农业基础设施现在是在“吃老本”,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现在主要是靠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水利建设高峰期留下的“底子”。“改革开放之初,我省旱涝保守的农田为人均0.38亩左右,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也不过是0.58亩。”在他看来,不但要重视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还应一如既往地支持“小水塘”、“小水窖”等的建设,“抓大不放小”;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冷冻村村支书朱昌国对于缺少有效水利设施也感触颇深。为此,在他的计划中,为冷洞村的金银花的生产基地,修建1000来口40~60立方米的水池、20公里配套水渠,以及修建一个容积为15000立方米大水塘等被当做是重中之重。
  此外,“基地化”也被李昌来认为是在政府资源有限下农业应对抗旱等灾害的可行路径,“‘基地’相比农户分散经营,不但可以更好地推广最新的科研成果,还有能力配套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据悉,2009年贵州各级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水稻、玉米等63个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经专家测定,项目区水稻、玉米产量与项目区常规栽培比较,平均亩产分别增加151.68公斤和244.27公斤。按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效益分析,项目共新增总净产值1.54亿元,平均亩新增净产值230元,户均增收630元。
  
  增强农业科技,
  走出“靠天吃饭”
  
  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省果树蔬菜工作站的向青云有着自己的见解,“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技术的培训不但可以为农民增收,还可以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向青云告诉记者,在关岭板贵乡,当板贵花椒发展起来以后,省农委又支持其发展精品火龙果,今年的干旱使许多花椒树枯死,而火龙果挺过来了,并且有望今年试花结果。贵州自己选育的火龙果品种,在关岭、罗甸等地种植,不但口味好,营养成分比省外同类产品更丰富,还具有抗旱性强,栽培容易等特点。
  此外,食用仙人掌也被认为是一种耐干旱,食用热量条件好石漠化山区发展的作物。“我们连续6年的研究表明,食用仙人掌耐储运、耐瘠、耐旱、嗜钙,富含氨基酸、矿质营养元素、维生素C、B等,尤其是钙的含量达到385mg/100g,比高钙蔬菜搞43.9%,是人体补钙的好产品。同时,它还有明显的降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效果,是营养丰富的保健产品。”向青云说。
  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岩山村的农民宋安方就是农业科技的受益者之一。他曾因为贫穷,媳妇抛夫弃子离家出走。2003年,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宋安方在石旮旯地里种下了180株樱桃,尽管今年遭遇严重干旱,但樱桃树均结果20~40斤。按今年每斤10元的出园价格,他依然可以实现至少3.6万元的收入。
  李昌来总结说,我们应不但要巩固和加强“三农”战略地位,防止出现忽视农业的现象发生;还要应抓好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只有这样,贵州农业今后才能经受住更多风险的考验。”

相关热词搜索:靠天吃饭 农业 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下一句 靠天吃饭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