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档案馆:半个世纪的耕耘与吐纳 贵州省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贵州省档案馆成立于1960年10月1日。50年来,她承担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实现了基础建设和档案服务的双跨越式发展。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如今的贵州省档案馆不仅是全省最大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是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和档案信息的资源中心,同时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中心,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是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谓“五位一体”,其价值自不待言。2009年荣获“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先进单位”称号。
  贵州省档案馆50年来的变迁,是我省档案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几代档案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半个世纪里辛勤耕耘与吐纳的见证。
  
  纳――馆藏三次“扩容”
  
  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有一个词叫“腹有诗书”;描述一个档案馆收藏之多,有一个说法叫馆藏丰富。在今天的贵州省档案馆,可供公众查阅的档案有30余万卷(件),里面记载着从明清到民国至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巨量信息,涵盖了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记录贵州变迁与发展的宝贵凭证。这一切,源于三次规模较大的档案接收。
  贵州省档案馆在其50年的历程中,开展过三次规模较大的档案接收工作。
  从受命筹备到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的几年,省档案馆开展了首次规模较大的档案接收工作。根据当时有关规定,省档案馆筹备处的首要职能是“查清和集中省级各机关代管的撤销机关的档案和收集历史档案”,省档案馆的首要职能是“收集和接收各时期省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按照这一规定,省档案馆第一代档案人恪尽职守,为馆藏建设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中期的丰富馆藏工作,是省档案馆馆藏的第二次“扩容”。用成果丰硕来形容它毫不为过,――仅1985年一年,省档案馆就接收档案达10万余卷,相当于建馆24年来接收现行档案数量总和的2.29倍!
  第三次是新世纪以来的10年,为建立自己的馆藏资源体系,省档案馆改原来的突击性接收为常规性接收,建立起档案接收工作长效机制,10年来收集档案资料达12万余卷(册),使馆藏档案资料总量已近50万卷(册),其中,明、清、民国时期及革命历史档案近20万卷(件、册),是研究贵州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珍贵档案资料,成功征集到大量珍贵照片、大型画册、名人手迹、名家书画、名家族谱等,进一步丰富了馆藏门类并为社会提供利用。
  
  迁――馆舍五易其址
  
  今天,提及省档案馆,贵州人熟知的是位于贵阳嘉润路10号的新馆。近年在这里举办的多次特色馆藏档案展览,让公众一次次丰富了对贵州变迁与发展的认识,理解了档案工作者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使命。
  其实,省档案馆50年来五易馆址的经历,同样值得公众知晓。
  成立之初,省档案馆位于贵阳市延安西路的政法大楼内,面积为215平方米。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6年里,它经历了从政法大楼到贵阳市护国路会文巷32号,再到贵阳市郊花溪区桐木岭的三次搬迁。迁址桐木岭,一个重要因素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的大背景,在“备战”需要下易址保存档案。
  1986年9月5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曾到位于桐木岭的省档案馆视察。之后,为在贵阳城区建设新馆,1991年10月,数十万卷(件)档案转移至位于贵阳南厂路的成都军区招待所。1996年1月31日,省委、省政府将省档案馆大楼开工建设列入了“1996年重点抓紧抓好的十件大事”的内容之一;是年2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省档案馆新馆建设事宜……,正是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省档案馆档案保管条件实现根本好转,档案馆业务建设、档案馆事业实现新的迅速发展,国家档案局对此也一直关心和予以有力支持。
  2000年7月,位于贵阳嘉润路10号的省档案馆新馆投入使用。这个新馆总建筑面积1224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使用面积3329.1平方米。档案库房恒温恒湿控制,消防自动报警、灭火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灭火,视频防盗监控,水电保障,垂直运输等若干系统的投入使用和后续升级,使省档案馆的硬件设施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并为计算机管理档案为标志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供了环境与条件。
  以新馆投入使用为标志,贵州省档案馆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耘――强基壮业数字化
  
  档案整理编目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基础工作。自2001年至2009年的9年间,省档案馆充分发挥本馆职工、外聘人员、实习大学生的作用,创新工作方式,“三管齐下”,推动了档案整理编目工作的开展。9年间,共规范整理档案17万卷,拟制案卷标题和卷内文件目录190万条,相当于该馆前40年所拟制的各种目录(卡片)的2.43倍。
  2000年前,省档案馆没有一份档案的目录可以在计算机上查到――机读“零目录”。经过近10年的努力,至2010年9月底止,该馆已录入案卷级机读目录40.6万条、文件级目录250.5万条。
  随着档案整理编目工作和计算机录入工作的快速推进,省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步入快车道。291.1万条目录数据录入,123.4万幅馆藏档案和6.7万幅现行文件的全文扫描,6万幅缩微胶片的数字化转换和2500张馆藏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完成后,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已初具规模。依托数字化馆藏资源的“贵州档案信息网”自2003年开通以来,已建成拥有主站1个,二级站9个、三级站36个的档案门户网站。
  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档案馆就制定出《开放历史档案实施细则》和《利用未开放档案管理办法》。进入21世纪后,通过对馆藏历史档案和建国后期满档案的解密、降密及划控,历史档案182152卷(件)、现行档案152821卷已正式向社会开放,并公布了开放档案目录。在省现行文件阅览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贵州省政府公开信息服务中心,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阅览“红头文件”,已成为省档案馆服务社会、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一个亮点。
  
  吐――服务功能不断拓展
  
  挖掘和开发档案资源服务公众,注重社会教育功能,是省档案馆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举措。
  省档案馆注重档案史料编研。截至2010年9月底止,通过《贵州档案史料》、《贵州档案》公布该馆档案史料515万字;编研出版档案史料65种、1238.7万字。其中,《红军转战贵州―旧政权档案史料选编》、《民国贵州省政府委员会会议辑要》和《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等5部编著分别荣获中国档案学会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近两年,又相继编印了《贵州农业改进所》、《贵州名胜旧揽》、《贵阳解放》、《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档案文献》、《水书揭秘――水书先生访谈录》、《馆藏珍品集萃》(一)、《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图册》等书,社会反响很好。
  省档案馆十分注重档案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近30年来,先后接纳了中国人民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00余名学生入馆进行毕业实习活动。2006年以来,又与贵州师范大学共建大学生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工俭学基地,有效地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展览,是省档案馆服务公众的优势方式。2002年9月的“贵州省档案馆藏品陈列”,2005年9月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图片展,2007年的“贵阳老照片(1900~1949年)陈列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与上海市档案馆联办的“黔姿百态―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因选题新颖、资料翔实,备受参观者喜爱,短短3个月时间,接待观众1.5万余人,是将贵州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介和展示自己的一次有益尝试。
  建馆50年来,档案馆为社会各界在编史修志、经济建设、民生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为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可以期待,贵州省档案馆的明天更美好,因为它的目标是“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让档案工作从三线走上一线。”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省 档案馆 半个 贵州省档案馆:半个世纪的耕耘与吐纳 贵州省档案馆 浅析县级档案馆馆藏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