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2010] 孔子春秋 电视剧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电影中,孔子的故事从五十岁开始,艰难遭遇使他不断地超越自我,完成精神和品格的提升。      电影《孔子》是老实的――忠于那些有记载的史实,尽管它必须赢得票房。作为孔子的生平传记,编剧陈汗试图将偶像孔子还原成朴素的血肉之躯。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被戏说或演绎。主创人员并不打算将银幕变成道场。陈汗说,“伟大的人物绝对有一个伟大的人性,《孔子》就是要讲人性的。”
  
  人性的孔子
  
  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里说,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至少在五四运动前,人们只能对孔子弯腰膜拜。经历了20世纪思想文化革命的反复,今天的孔子,已渐渐重新恢复了被人们尊崇的地位。不过,即便人们重新认识孔子,也依然是从孔子作为儒家圣贤的一面人手。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世界中的孔子只能是儒家经学解读的对象,把他作为一个通俗文艺描述的对象,自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编剧陈汗承认自己面临的压力,同时也坦言自己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其实大家拿到这题材都害怕,孔子是文化巨人,这跟接到《赤壁》时的心态完全不一样。我承认我开始的处理的剧本可能商业化一点,因为港片好莱坞都这样,各方面都要好看、感人,而且投资方和剧组都希望不要我弄成太闷的东西。”
  两千年来孔子基本上一直受到膜拜,而一个21世纪的电影如何讲述这位圣贤的故事?编剧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把圣人周围的光环拿掉,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性的层面接近他、体验他。 “虽然拿掉了光环,但决不意味着要写成普通人,首先孔子绝对不是普通人,孔子绝对非常有意思,他非常伟大、非常有成就,所以大家都觉得这很难。我自己对孔子非常崇敬,我大学本科读的是中文,一直很喜欢孔子的东西,拿《论语》来读,有些句子挑出来背诵。我编剧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论语》。”陈汗介绍说,正从《论语》中,他发现孔子的日常性情、精神状态和内心境界的。“读《论语》,我觉得孔子说话很有脾气,他从不隐瞒自己,所以我认为讲述孔子的故事,《论语》是最可靠的材料。”
  对于电影来说,塑造一个历史人物,大量的材料固然是重要依据,但编剧必须完成艺术的压缩。人物要简练化,有时候模糊化,最难的是如何让观众觉得不沉闷。 “我觉得这个电影在我手里不会沉闷,”陈汗说,“孔子一生73岁,经历了各种坎坷和跌宕起伏,很少有人能经历这么大的波折,这首先就有很强的戏剧性。孔子一生跟鲁国的历史息息相关,无法分离,与魏、楚等国都有密切的关系,这都是极其丰富的材料。我们需做的是大量的、合理的、符合电影规律的删减和精选,虽然不可能绝对完美。即使有人骂,这个工作也得做。”
  “大学中文系时读《论语》,对我来讲是乐而为之。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是丧家之犬呢?他能忍受。孔子最重要的是仁,不怨天尤人。”陈汗说,“孔子六十而耳顺,听什么都无所谓,他知道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人说的,所以我也从中吸收教训。在电影《赤壁》之后,我面对的非难太多,但孔子这个历史人物总得有人去写,总得有人吃螃蟹,所以虽然我已经被骂过了,但也不至于这么激动痛苦,我只期望有人做得更好。”
  
  光影中的孔子
  
  孔子的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编剧如何提供全新的创意?“我首先得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一个感性的、让编剧感动的切入点,否则我写不出来。编剧和导演的重点有时候是不同的,比如我有一个看法,但也许导演、演员等主创最后并不需要。《赤壁》我也有我的看法,但一定得以吴宇森为主。电影是导演的视野,我的切入点跟导演没有冲突就行。”陈汗说。
  在电影《孔子》中,孔子的故事从五十岁开始,他的人生由此开始了戏剧性阶段。五十岁那年,孔子从首相位置摔下来,才明白自己不适合做官,于是开始到处流浪,经历战乱,遭遇饥寒交迫,又差点被人害死。经历了这些巨大的考验,孔子作为圣贤的智慧和德行便开始显现出来。孔子开始整理《诗》《书》等典故,开始招收学生传道授业,观众由此看到一个横贯古今的伟大人格的炼成。“我不敢说我的电影会像那些研究儒学的大师一样去深刻探讨孔子,照顾到孔子的所有思想内涵。我只希望我找到的这些重点,能让观众感性地触摸到圣人的性情和人格,然后再去看书,进而探讨孔子的思想。这个分寸的确很难掌握。”
  “孔子后半生在艰难困苦中走过,最后有了那么大的成就,为什么那么多人受到他的感染?这就是我在电影中坦诚地去表达的东西。为什么选择与孔子有关的这些,而不是另一些事件去切入剧情?因为这些事件能展示出,孔子是怎么一步步地超越自我、不断完成精神的提升。孔子每一次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好事坏事,都是一种超越。”陈汗说,“这一点,我相信老百姓都会懂得。”
  在电影《孔子》中,电影的语言和技术,比如服装、道具在不同场合的细微变化,都配合导演来完成这一展现。比如剧中开头的一场戏精致而宁静,其中的视角意义就是一种秩序――孔子所提倡的“礼”。
  处理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文思想类的大人物,戏剧语言是个难点。陈汗说,“电影中很多地方出现了文言文,观众不一定容易理解,但导演和演员都觉得行,我们就只能这样。我希望有一个真实古雅的语境呈现出来。当然,我们基本都以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人戏。”
  “已经有人说了,电影中的‘给个话’很雷人,但是到底应该怎么说?难道要说‘君有一言乎?’所以‘给个话’没什么,文言和现代白话参杂使用没什么,只要能表现出时代感就可以。《赤壁》导演吴宇森要求对白很现代,但《孔子》不是这样的,台词有很多文言文。其实最重要的是神似,而不要拘泥在这些形式上,”陈汗说,“当然这个分寸很难掌握,一个大学教授可能觉得太俗了,但是一个普通观众觉得还可以吧,‘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这句话用现代白话根本讲不清楚,所以只能是各有各的的看法。”
  
  谈论《孔子》的时候,我们想些什么?
  
  陈汗告诉记者说,他自己目前已基本离开了香港的电影工业,所以他现在的电影不能叫香港电影,只能叫中国电影,应该满足中国市场的要求。陈汗认为,中国现在的实力已经很强大,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而目前要做的就是积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中,陈汗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很少,外国对中国的演绎,有些错得很离谱,他们有时候连香港是不是一个国家都不了解,有些人还以为我们留着辫子。西方世界很多人对中国怀有很深的偏见,比如中国去投资援助非洲,他们就说是殖民,完全不反省自己。
  如何有效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就电影而言,陈汗举例说,好莱坞很早就一直以它的电影工业来输出其价值的,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很爱国。中国同样有很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太多东西需要去挖掘,但这个软实力目前被使用得远远不够。所以,《孔子》应该通俗地把孔子的伟大人格和价值观传达给世界,当然,首先得中国人自己接受。
  “应该把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凝聚成我们的性格、价值,我觉得是时候了。所以在接手中英合拍的电影《杨贵妃》的时候,我兴奋了,觉得我们很幸运。我希望外国人对杨贵妃的理解更接近历史真实,在合拍过程中,我们这边应该强硬一点。有些电影拿着木乃伊之类的符号拿去玩,变成了杂耍,这很可悲,比如拿秦俑去表现秦始皇的残暴和邪恶。”陈汗说,“我希望通过电影来推出中国更正面、更丰富的东西,让国际去了解中国,消除那些恶意的误解。希望文化界和观众理解我们电影人,电影是一种通俗的东西,但传播上很有效。我们不要因为热爱7L子,就容不得一点点瑕疵。”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孔子在2010 孔子电视剧2010 孔子电影全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