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地址_《纽约时报》头版的版面设计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纽约时报》头版通过版面表明报纸的严肃立场、稳重态度,体现了自身导向,并通过恰当的版面形式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通过标题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线条的粗细等细腻的版面语言,帮助读者判断和领会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 《纽约时报》 头版 版面风格 版面设计
  
  版面风格是报纸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版面编排实践中,遵循一定的版面编排规范,并不断修正、完善从而逐渐积淀、凝聚而成的版面特色,是报纸个性化和走向成熟的标志。简而言之,版面风格意即版面内容和形式的特色。
  版面表明报纸的立场、态度,体现了自身导向。一定的版面内容要借助于一定的版面形式展示出来,版面形式反过来也会反作用于版面内容。版面的设计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揭示;不是为了引起轰动,而是为了让读者看得更明白。报纸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信息,恰当的版面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新闻内容,通过标题的大小、位置的先后、线条的粗细等版面语言,帮助读者判断和领会新闻的价值。
  
  一、设计原则
  
  现代设计的本质强调人性化,强调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实用性、合理性(使用合理、产品环境合理、生产工艺合理)、对人的良好心理感应以及时代感。现代报纸设计汲取了现代设计思想的精华,使报纸设计思想发生了功能性的转变。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报版面更注意追求平衡、对称,小报则借助印刷技术的发展竭尽花哨之能事。刚刚迎来彩色印刷时代时,五彩缤纷的设计令人目眩。但是在文字处理、编排、印刷、传版等一系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往日设计上的那种喧嚣倒渐渐沉静下来。越来越多的报纸设计家意识到,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简洁。简洁的目的也只是两个字:易读。简洁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外在特点,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现代审美观念相吻合;易读则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内在特点,即从人的因素出发,而且是以为人服务为目的。当然,简洁最终也是为了易读,形式必须服从于功能。
  
  二、静态式设计
  
  在对现代报纸重新设计之前,《纽约时报》改版者注意到现代读者的两个特点:第一,读者每天看报是出于习惯;第二,读者希望报纸有用而且有趣。①所以设计者将版面的实用性放在版面的美学效果之前考虑,尤其对天气预报、名人专栏等读者喜爱以至于每天必看的栏目或消息,在版面上无须寻找,阅读时就像探囊取物、信手拈来一样方便。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版面设计上改变了传统的动态式(dynamic page)设计方法,读者习惯的栏目和内容,该放在哪儿就放在哪儿,导读的报头、刊头,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每天不变,每叠一致――这就是静态式版式(static page)。
  静态式设计的核心是经过对报纸的整体、各个分叠、各个版面甚至各个栏目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在版面位置和形式实际上予以相对固定。准确定位的前提是对报纸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新闻、言论以及各个副刊版面如何设置,本报的拳头产品――诸如专题通讯、名家专栏等――安排在哪一个版的哪一个部位,用什么形式“包装”,甚至用什么字体,都明确设定。而且一旦决定了,就不再随意更改。
  静态式设计强调连续性和关联性。连续性指的指一家报纸每天的设计风格乃至设计形式都一致,不随意变化;关联性指的是同一天的报纸各叠甚至各版的设计也都大致相同,尤其是报头、分叠报头、标题字体、图片说明和署名的编排形式、栏目刊头甚至图示制作的风格等都前后保持一致,使读者一看便知道它们是“一家子”(见下图)。
  
  上文提到的网格体系对静态式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传统设计强调单元的个性和随意性不同,运用网格体系进行的平面设计强调统一和重复。固定和重复在传统的版面编排上是大忌。但网格体系则强调通过网格元素的重复使用,使多个版面在风格上得以统一,进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网格元素的重复,使得栏目的编排形式和位置固定化,省去了不少寻找的时间,版面的易读性增加了。
  但是静态式设计并不意味着版面永远一成不变。静态只是想对而言的。一家报纸设计了静态版式以后,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时代在变化,市场在变化,读者在变化,报纸设计家们也必须研究这些变化,对版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事实上静态式设计不仅仅是对版面提出要求,同时也对编辑部的管理提出要求。一家报纸静态式设计的蓝本――风格手册一旦经过编辑委员会审定投入使用,就应该成为全报社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标准,不允许哪一个环节、哪一个编辑再强调与之不符的个人风格。这样哪怕是更换了总编辑,原则上也必须找既定方针办,除非编辑委员会决定重新改版。②
  然而,对于静态式版面设计,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美国报纸设计家马力奥?加西亚(Mario R. Garcia)只同意报头、分叠报头、标题字体等必须由连续性,不赞成版式的相对固定:“头版不应是静态的。它的面孔必须每天变化,使得熟悉它的读者拿起它就能够感受到它的新鲜和活力,并使读者意识到自己看的不是昨天的报纸。对于编辑来说,把每天不同的新闻不论合适与否都塞进相同的版面模式也是危险的。”③这位主持波因特研究所传媒视觉研究的教授认为,静态设计无异于让人们在同一个位置抱着一个玩具熊,时间长了会腻味的。他说:“关于读者要求头版上的视窗等每天固定在同一位置的神话是不真实的。我宁愿让玩具熊穿上溜冰鞋到处转,令每天的版面上有新面孔,有时视窗只用一个,有时用三个,星期二竖的,星期三用横的,给读者一种新奇感。” ④
  此外,静态式版面模式的设计和运作不仅是一种办报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理念。静态式的版面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报社严格按照制度行事的管理模式。一旦版面模式确定,整个报社各个环节都必须执行,编辑的个性只能在其范围之内有限地体现,总编辑也不例外,即使是总编辑走马换将,也不得随意更改,因为整张报纸的版面外观通过静态式的设计已经成为报纸品牌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多数报社目前在管理理念上还有距离,“人治”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借助静态式版面设计来推动报社编辑部管理的制度化,也是颇有必要的。
  
  三、图像化设计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爆炸的时代,在铺天盖地的图像轰击下,“人们被惯坏了,变得懒惰了。当他们需要信息时,他们不再说‘告诉我’(tell me),而是说‘画给我看’(show me)”⑤多年来报纸的受众一直被称为“读者”,因为他们总是在阅读新闻。但是现代受众阅读的行为已经出现了变化,出现了新一族――“非阅读者”(non-reader)。
  面对“视觉时代”,面对“非阅读者”,报纸如果巍然不动,仍旧是文字当家,满版灰色,难免会疏远读者。因此,美国报纸编辑们开展了一场“视觉革命”,针对上述新词汇提出了自己的新词汇:以“非写作”(non-writing)的方法向“非阅读者”提供“非文字”(non-text)报道。⑥而这种“非文字”报道体现在版面设计上,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图像化设计。
  长期以来,报纸以文字为主,图片仅仅处于辅助地位。版面编辑往往只是利用图片来平衡版面的浓淡轻重,或者只是用图片作装饰,起美化版面的作用。这种观念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报纸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报纸意识到,新闻照片和图示能够直接以形象诉诸读者的视觉感官,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会比读文字报道更容易、更轻松,译码过程会大大简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时报》和一些其他欧美严肃性大报一样,也开始追求照片的视觉冲击力,往往在头版刊登大幅新闻照片(见下图)。
  图2:2008年3月13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报道纽约州前州长斯皮策辞职的消息时运用的大幅照片
  
  另一方面,严肃报纸面对电视时效快和形象化、现场化报道的冲击,必须另辟蹊径,加强深度报道。而深度报道往往要采用大量数据作定量分析或综合对比,其冗长、抽象的文字和数字会令绝大多数读者望而生畏。因此,深度报道要吸引读者,就必须在表现手段上下工夫。要解决这个问题,新闻照片无能为力,因为摄影作品在表现抽象的内容时作用极为有限。于是报纸编辑们启用了新“药方”:新闻图示。它不仅能以色彩吸引人的注意,更能为定量分析的抽绎解释提供理想的载体,使分析、抽绎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令读者能迅速、方便地阅读和理解。新闻图示在报纸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与文字、新闻照片并列的第三种报道形式(见下图)。
  图3:2008年3月8日的《纽约时报》头版上半版显著位置刊登的图示。
  
  以图像化报道为特征的“视觉革命”不仅仅表现在报道形式上,为了能够有效地达到图像化报道的预期目的,报纸编辑部的内部工作流程甚至组织结构都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报纸编辑部往往是以文字编辑和记者为主,摄影记者为文字报道配图,美工多是承担美化装饰版面的工作;而现代报纸由于突出了图像化报道的地位,便要求所有采编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围着图像转。为此,著名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Mario R. Garcia)提出WED(writing,editing,design即写作、编辑、设计三和一)的概念。这个概念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编和设计的团队合作,互相渗透,采写新闻时要有“图像思维”,编辑新闻时要考虑信息能否用形象表达,设计报纸时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做到图文结合。⑦
  报纸设计要做到图文结合,对记者和编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采访第一线的文字记者,过去往往是编辑为其作嫁,而现在则要记者来为图像报道作嫁。文字记者采集到的相关内容往往只在图表中得到反映,其文字稿则会因此被编辑删短。这对文字记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磨合过程。在《纽约时报》编辑部里发生过文字记者和美术编辑的冲撞,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彼此适应。摄影记者虽然变成了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但是仍有为人作嫁的任务。比如在新闻事件现场拍摄时,不仅要抓住新闻主题,还要为美工绘制地图提供地形环境的全景照片,或为绘制其他图标提供背景图。美工则改变了原来做在编辑部里描描画画的“小三子”地位,被冠之以“美术记者”或“视觉新闻工作者”(Visual Journalists)的衔头,被派到采访和编辑的第一线,或者绘制新闻事件的地图,或将文字稿转换成各类图表,成为采编队伍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在报纸图像化的进程中,由文字编辑唱主角的编辑部里还出现了新角色――平面设计编辑(graphics editor),并成为报社中融合文字部门(包括记者和编辑)和图片部门(包括摄影、美工、版面设计)的主管者,有的甚至挑起了编辑部的大量,负责整个版面的视觉传达设计。⑧平面设计编辑更加强调“图像化思维”,目标是如何将稿件中的新闻内容“展现”给读者,而不再仅仅是“告诉”读者。这就要求他们在编发文字稿时不仅要在文字上下工夫,还要将文字稿中适合于用图像表达的内容提取出来,并设计成各种图表,有时甚至将整篇文字稿都转化为图表。即便是制作标题,也要围绕着图像的展示来考虑,争取做到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当然,在强调图像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为争夺“眼球”而过度追求图像的趋势,一种泛视觉化的倾向。比如,有的报纸在标题性是上追求花哨,以至于不顾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随意排列,随意变换字体,以破坏正常的节奏秩序为代价,博得读者的瞬间关注;有的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视线,过多地使用大幅黑色或其它深色块作衬底,将标题甚至文稿都翻成白字,版面效果看似浓墨重彩,却没有考虑导读者阅读黑底白字过量会造成视觉紧张疲劳;有的报纸则以为大标题、大照片越多,版面就越具有现代感,版面上处处抢眼,可是实际上就像一个闹哄哄的集市,人人都在说话,可谁的声音也听不清。
  这种泛视觉化的倾向无可奈何地说明这一个尴尬的现实:以深度、抽象为特征的印刷文化转向了以平面化、直观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而这种通俗的“大众文化”取代了“高雅艺术”。而与强调自律、个体、启蒙的“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有以下负面特征:标准化,重复雷同性高;形式大于内容;以营利为目的,媚悦于消费者;以娱乐为主,缺乏原创性,缺乏自发、自主、自由的启蒙和选择,等等。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传媒中以图像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视觉化倾向和泛视觉化倾向,对社会性格又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受众不再经过抽象的思辨性思维途径去认知世界,而图像文化表面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却不能代替以文字为载体的可读文化。图像文化的泛滥削弱了可读文化对人们灵魂深处的荡涤。但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广泛性特征,图像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人们那一种没有根的、浮于表面的社会性格的形成。被彻底控制的文化大众对“大众文化”这一文化梦幻剂的长期接受,使得他们丧失了真正的审美追求,其接受方式已经由对艺术的“凝神专注”的欣赏,退化为简单肤浅的“消遣”……⑨如何在保持格调和泛视觉化倾向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是我们仍需继续研究的课题。
  
  注释
  Leonard Tipton: Newspaper Readership Studies. News Research Report-ANPA, 1978,No 13: 4.
  关于《纽约时报》风格与习惯用语手册(The New York Times Manual of Style and Usage)见附录。
  Mario R. Garcia. Contemporary Newspaper Design. Prentice-Hall Company, 1981: 24.
  Mario R. Garcia: 10 Universal Newspaper Design Myths,Debunked. Www.省略.19961023.
  Tim Harrower: The Newspaper Designer’s Handboo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139.
  Tim Harrower: The Newspaper Designer’s Handbook. McGraw-Hill Company, 1998: 141.
  Mario R. Garcia: Newspaper Evolutions. Poynter Institute. 1997: 4.
  James Gentry,Barbara Zang: The Graphics Editor Takes Charge. Washington Journalism Review. Jan-Feb,1989: 24.
  Paul Fussell: Class. Simon &Schuster Company, 1983: 126.

相关热词搜索:版面设计 头版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头版的版面设计特点研究 纽约时报特点 纽约时报的特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