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突发事件应对法

发布时间:2020-02-1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本文对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突发事件 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A      突发事件一般分为酝酿期、爆发期、扩散蔓延期和减弱消失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不同阶段,受众所想了解的信息是不同的。本文根据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特点,将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了媒体应当采用的报道策略。
  
  一、第一阶段:比拼速度
  
  新闻的时效性对于任何媒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突发事件报道更是这样。在传播学中有一个“首因效应”,认为“当受众面对两种冲突的信息时,两种信息的呈现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尤其在突发事件刚刚爆发之时,公众迫切需要得到信息。如果这时媒体不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地传播信息,那么各种流言就会通过非正式的传播渠道,先于媒体报道进入公众的视野。根据“首因效应”,倘若公众已经接受了这些先人为主的流言,那么再想改变他们的认知就非常困难了。因此,当重大事件突发时,媒体应当以最快的速度把最为核心的信息告诉给公众。正如《纽约时报》前副主编罗伯特?赖斯特曾说:“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新闻界普遍认为最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莫过于昨天的报纸的话,那么今天的看法就是:最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莫过于几个小时以前发生的新闻。”只有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同时也是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关键一步。
  要想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比拼速度,第一准则是要把握好报道的时机,既要快速反应,不拖泥带水,又要合乎时宜。这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还是媒体风范和气度的展示。如何才能把握好报道的时机呢?根据事件性质、影响和媒体报道的时机进行划分,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一般性质的突发事件和特殊性质的突发事件两类。
  对于一般性质的突发事件,媒体应当透明公开、迅速报道。力求分秒必争,尽快把信息传播出去。让政府知道,让公众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适当地处理。对于较为敏感的突发事件,由于情况比较复杂、性质较为特殊,在短时间内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甚至根本无法知道它的具体情况。按照常理,如果不了解事件的背景,急于报道,很有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媒体必须慎之又慎,以大局为重,以真实准确为标准,不应只求抢快进行报道。比如,在2003年重庆开县的井喷报道中,央视新闻记者最早得到消息,但是并没有抢发,而是在认真核实了伤亡数字等情况并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之后,才在第一时间首发播出。除此之外,媒体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处理办法,即先进行简单报道,发短讯争抢第一时间,待弄清楚具体情况后,再作详报和评论。从表面看,虽然缓报在速度上慢了点,但实际是秉着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而采取的报道策略。
  以伊拉克战事报道为例。这次报道是中国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快速反应的一次实战检验,快速启动的应急机制、完善的策划和记者的报道,让我国的媒体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打了一次漂亮仗。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新华社最快发出了这一消息,从新华社记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回顾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突然,阿文编辑部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新华社驻巴格达的阿文报道员贾迈勒向吴毅宏口述道:“巴格达上空响起警报声。”随即,贾迈勒又喊道:“巴格达城响起巨大的爆炸声。”瞬间,中东总分社的编辑迅速将两条荑文稿件发出,第一条稿件发出的时间为10时33分50秒,领先世界所有新闻媒体。接着,新华社又以全球第一的速度向世界发出了《布什总统宣布对伊战争开始》的消息。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抢发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召开了伊拉克周边地区分社会议,就如何搞好伊拉克战事报道进行了充分的部署和策划,对英、阿文两个编辑室的人力安排、技术保障等细节进行了精心安排。同时,总社及时抽调精兵强将,加强了驻在开罗的中东总分社编辑部的力量。正是做好了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工作,才使得新华社在伊战报道的速度上争得了“第一”,比以报道速度快而闻名的CNN快了10秒,比美联社快了36秒,比路透社快了1分54秒,比法新社快了2分46秒。
  就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首轮空袭后仅6分钟,也就是北京时间的10:35分,中央电视台第四套(CCTV-4)《中国新闻》就作出了快速反应。及时切出CNN拍于巴格达战争现场的画面,同步播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与此同时,同声传译员也开始直传CNN的报道。随即,《中国新闻》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以此特别报道为标志,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全程直播报道也全面启动。几乎在央视四套首开“伊战”直播纪录的同时,央视一套也在1:43分中断正常节目,推出了“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央视同步直播伊拉克战争,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满足了广大观众在第一时间对重大新闻事件知情权的要求,同时也充分展现了电视直播人员快速反应、准确报道的能力。
  但是,快速及时地报道并不等于盲目报道,不等于对所有事实的报道都要无条件地一味追求时效。迅速报道的核心是既“快”又“真”。媒体应当有一种“抢新闻”的意识,但是这种抢出来的新闻一定要以真实可靠、合情合法为前提。真实可靠是说媒体要对公众负责,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合情合法是说媒体一定要强化法制意识,在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报道,不能一味求快而丢掉政治原则,违反国家的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冲突性,公众需要真实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倘若媒体只是一味求快。求轰动效应而报道失实,一旦真相大白于天下,不仅会使发布新闻的媒体失去公信力,还极有可能误导视听,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因此,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对每一条新闻素材都进行严密的核实和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之后再将其发布出去。
  
  二、第二阶段:比拼广度
  
  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当事件发展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受众需要进一步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会对媒体提出更多的认知要求。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单篇新闻报道再优秀也无法构成人们的信息安全保障,知情权保障要求新闻媒介的报道结构是完整的,无重大遗漏的。”因此,媒体在报道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信息的连贯性,既有事件本身的报道,又有与此相关的、由此引发的延伸。从点对点的报道模式,转变为点对面的全景式记录,及时更新信息,增设附加信息,力求做到全面完整地展现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报道的广度体现在对事件核心做多层次的报道、对事件涉及面做全方位报道、对事件外围作扫描式报道这三个方面。
  
  第一,对突发事件的核心信息做多层次的报道。突发事件容易使公众形成群体性恐慌的“集合行为”。尤其当突发事件与公众的相关度逐渐增大时,个体间的人际互动频率就 会随之增加。倘若此时来自媒体的信息流出现空白,那么公众的猜测必然会使各种小道消息流传加快,产生和传播谣言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媒体应当及时更新信息,说明情况,致力于报道有广度、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并通过各种手段疏导民意,引导舆论。正如业界人士所说,对待重大突发新闻。应组团报道,尽量安排足够的人手去采访,囊括每一个报道角度,明确分工,从不同角度采集信息,写出多篇报道,有硬消息。有特写,有深度分析,有背景。给读者提供新闻事件之外的详尽报道。
  第二,对事件涉及面做全方位的报道。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特征,涉及面较广,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做一个平面式的报道。而是要多方位、多层级的报道,更好地拓宽报道的视野。
  要想主动全面地报道突发事件,媒体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树立媒体公信力。全方位地报道事件;二是整合多方资源,进行集纳式报道,力求客观公正;三是通过链接相关背景资料,策划有意义的选题,增加报道的范围。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声音是公众心中权威的信息来源。媒体要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让公众全面了解政府的决策和措施,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有益于媒体自身公信度的提高。如在2003年“非典”事件中,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就曾说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谁抓住了媒体,谁就抓住了关键环节。”
  媒体要整合多方资源,进行集纳式报道。在对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我国媒体充分利用多家信息资源。除了采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我国主流媒体的信息外,还广泛集纳美联社、路透社、CNN等西方通讯社和媒体的新闻,以及卡塔尔半岛电视台、阿布扎比电视台、阿拉伯卫星电视台、伊拉克国家电视台等代表阿拉伯世界声音的媒体报道。通过这种“汇集多方观点”的方式,不仅能够把战争双方的各种信息全面、客观地呈现给公众,而且还能够将思考与判断的权利交还给公众。
  此外,媒体还可以主动策划一些有意义的选题,拓宽信息的广度。在2008年初南方雪灾发生后,我国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大容量的报道,从多个角度设置议题,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在纸媒的报道中,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广州日报》为主的党报,将报道重点放在五个方面的内容上,分别是天气状况(天气预报、灾害原因分析等)、交通运输状况(路面、车票、滞留人数等)、基本生活保障(电力、日常供给、物价状况等)、抗灾赈灾(交通疏导、滞留旅客安置、灾区物资援助等)、雪灾中的人物刻画。这五部分内容在所有报道主题中占据频率最高、分量最重。除此之外,报道的内容还涉及政府部门的通知、文件精神、雪灾概况、与雪灾有关的其他信息等以及评论。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各级电视台除每天大量而及时报道有关“冰雪灾害”的动态新闻外,还纷纷推出各种大型特别节目、系列报道和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以其强大的硬件实力以及众多的高水平的记者、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稳妥有序的报道,收到了极佳的传播效果。自1月24日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推出三场总时长超过350分钟的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迎战暴风雪”,同时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的重要位置,大篇幅组合播发了国务院工作部署、地方应急措施等大量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栏目《焦点访谈》连线前方记者对全国上下抗击冰雪做了深度报道。新闻中心还组织多路记者分赴地展开一线报道,并与国家气象局等多个部门建立实时信息发布平台,在全国设置近20个直播报道点。由此看出,在对南方冰雪灾害所作的报道中,我国媒体都很注重周延性信息的报道,积极主动地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一一呈现给公众,在引导公众积极抗击雪灾,团结一心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第三。对突发事件外围做扫描式报道。突发事件的性质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惨重,产生的影响越巨大,涉及面也越广阔。对于相关报道,媒体不能仅局限于事件本身,也不能仅局限事件做近距离的报道,而要根据事件影响范围的大小,做外围式的扫描报道。比如说可以报道外界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态度、报道相类似的事件的处理情况、类似事件受害者的命运等等内容。
  在伦敦遭遇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新浪网考虑到描述事件现场和国际社会对此事表态的新闻比较多。网友对此事件的评价也会很激烈、很精彩,在原有的最新消息、图文报道、综述评论、视频报道、相关资料这些基本栏目基础上,又增加了现场目击栏目、各方反应栏目和网友评论栏目。除了对事件本身的报道外,在专题页面上还看到了伦敦爆炸与9?11事件的对比图、发生地铁爆炸的伦敦六处地铁站、近年来的恐怖袭击事件、失踪者相片等栏目。这些细节栏目的设置,既重点突出、分类清晰,又突出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
  与新浪网相对比,同样是伦敦地铁爆炸案,搜狐则做了四个特别策划――十大悬疑、四年之痒、恐怖档案、中国式反恐,以此来体现搜狐的特色。
  
  三、第三阶段:比拼深度
  
  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读者的需求一是要尽快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简要信息;二是要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突发事件的性质、背景、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结果等等,希望媒体能够提供有深度、有见解、有评有述的新闻。深度,体现了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解读水平和思想深度,反映了媒体的品质、品格、视角和视野。
  深度报道不仅在向受众提供一般化的新闻信息,而且由此及彼,把个案的问题推而广之;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背景透析,延伸新闻触角,向广大受众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一,进行背景透析,通过突发事件看本质。《中国青年报》对大兴安岭火灾所作的3篇连续报道被认为是解释性报道的标志。在当时中国新闻界从观念到业务总体获得进步和改革开放后政治日渐清明的大环境下,在一致公认为中国传媒变革先锋《中国青年报》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决定跳出“水火英雄”的报道老路,去“逼近最真实最重要的信息源头”。他们的良知和努力成就了1987年最有份量、最有影响的三篇全景式大特写――“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据报道的采写者之一叶研的回忆,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改变了以往单一因果、封闭式、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思考,让事实经过理性的过滤,从而挖掘出火灾反映的官僚体制问题、火灾背景下的人物命运问题以及火灾与环保问题。”由此,“三色”报道被人评价为:“超越了实际工作的藩篱,把笔触伸向更深的层次,鞭挞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对旧体制和官僚主义的巨大冲击。”
  第二,延伸新闻触角,挖掘报道深层意义。当今的媒体报道应当适应社会转型期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满足受众对于突发事件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不仅要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尽量实现多角度多客体地切入,保证信息的全 面、透明,而且还要极为重视对新闻深层意义的挖掘,使整个报道富有纵深感,延伸新闻触角,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以《南方日报》对2005年梅州兴宁矿难的报道为例,为了更好地挖掘新闻深层的社会价值,在事发之后,《南方日报》连续刊出《小煤矿为何酿出大事故?》、《地方政府为何监管不力》、《矿难之后出路何在》这三篇深度报道。对矿难的直接原因进行了深度透视,对地方政府的监管部门提出了质疑,并且详细地分析了煤矿今后的出路。这三篇深度报道通过大量的客观事实陈述与分析,让受众看到了来自媒体的深度评论和冷静思考,既使新闻信息价值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同时也澄清了被一些流言炒得沸沸扬扬的是是非非,体现了媒体的社会守望功能。
  第三,引人权威话语,增强报道深度。权威话语是指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对新闻事件用专业化的知识展开的有针对性的评论。专家学者的解读是突发事件报道的宝贵资源,他们的话语和观点具有深度,能够深入到突发事件的内部,揭示事件含义,也具有广度,不仅能够对报道的内容加以充实,还能够通过权威专家的评说来组织观点,评说形势,统一受众纷杂的个人意见,使公众对事件的认识由感性提升到理性。
  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立即采取行动,从5月13日到27日,打通东方卫视版面,推出了大板块、大容量的直播特别报道。在长达256个小时的直播节目中,文广集团分阶段的引入了专家、学者,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权威话语,对节目内容的深度、广度、实用性和有效性都做出了极大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第一阶段的嘉宾主要是消防局专家和地震专家。因为在灾情发生之后,救人是第一位的工作,如果救援方法不合理极有可能会对灾民的生命造成危害,因此,在第一阶段文广集团多次将消防局的专家们请进演播室,听他们讲述如何在废墟中科学地救人。然后,针对由地震灾害引发的骨折、内部脏器的挤压等伤病做一些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处理方式的解读。此外,专家还讲述了如何预防地震、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来临时怎样正确地避震等等。第二阶段的赢宾主要是医学界专家和防疫专家。大灾之后怎样预防疫情的发生,由防疫专家来解读疫情的控制方法。此外,还请到了一些专家来讲述堰塞湖等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这两个时期的报道之中,上海文广还请了很多的社会学家、人文学者来谈论一些在大灾当中引发的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事件 阶段 策略 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课堂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