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议论文800字 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探析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探讨大学素质教育目标首先须明确其确立的依据即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点、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这些因素,笔者认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二)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三)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措施,不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也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和重点,标志着高等教育领域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如今,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间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表明,当初做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大学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虽然大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但对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仍众说纷纭。有的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质和特点出发,把它定位为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有的从不同教育层次的角度出发,与基础教育相比较,把它定位为“四有”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学素质教育的补充教育;有的从大学教育的现实问题出发,认为当前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化较为严重,把大学素质教育视为两种文化的融合教育;有的从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观点都未从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角度出发,都只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从一个特定角度论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去探索素质教育更本质的东西,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一、确定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依据
  
  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的确定,必须综合考量以下多种因素。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具有独有的特征:首先,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其次,它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正视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先天禀赋这个事实,然后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开展个性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天赋,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再次,它还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强调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蓬勃向上的人生。
  (二)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首先,他们身心基本成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学习和工作任务,但缺乏阅历和经验;他们头脑聪慧、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情感丰富,但却情绪不稳、容易激动、意志薄弱、辨别力较差;他们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又在诱惑面前缺乏自控力。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阶段,他们内心往往充满冲突和矛盾,需要在大学教育阶段接受正确的引导,逐步获得稳定的理智,促使其健康成长。其次,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水平,明确自己作为学生、子女和社会成员等多重角色,肩负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他们明白自己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生存和发展问题。就业是首要目的,发展是最终目的。每位大学生应该都会比中小学生更清楚他们的使命,也会比中小学生更清楚学习的目的、个人兴趣及生涯发展的方向。在大学里,他们需要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建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习得,专业技能和就业的能力,都需要在大学这一阶段完成。
  (三)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成几何级数般增长,学科知识在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加速综合化,人的记忆速度永远跟不上知识和信息更新的速度,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旧有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模式迫切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终生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新的生存概念和教育观念。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是“智力工业”、“知识工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制约或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之相适应,它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人的信息素养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终身教育和建设未来社会的需要。这是当前强调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之一。信息社会还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1999年高校扩招的步子迈开之后,我国逐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去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扩招之前,教育资源稀缺,高等教育机会珍贵,教育还处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统招统分,就业问题由政府包办。扩招之后,中国利用不到五年的时间,实现了别人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的初步大众化教育。教育也并入了市场经济体制,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学生在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学生对接受的高等教育有了更大和更多的期望,高等教育需要提供给学生的也必须是多样化的资源。因此,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我国过去以一种规格一种方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教育模式就显得比较狭隘,大学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着力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为主的专业素质之外,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意志品质、道德情操、敬业精神、情商、身心素质、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应该成为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范畴。
  
  二、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确立的,必须体现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兼顾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多种因素的考虑,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
  这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大学素质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它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既要注重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也要注重人的潜质开发和个性发展。现在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差、自控能力弱、经不起挫折、心理脆弱、人际关系差等。大学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不能仅仅只是系统学习知识和增长技能,它更应该是学生人格完善、潜质开发、个性塑造、积极心态、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些都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素质,需要在大学里加以重视和培养。过去传统的大学教育片面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机械地强调每个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达到统一标准和规格,用统一、固定的评价标准衡量我们的学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的大学素质教育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调个体优势素质的开发和健康个性的培养,重视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因此,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个性突出和全面发展是培养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诠释。
  (二)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大学生都即将步入社会,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素质的高低关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水平,也关乎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现代大学素质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也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是隶属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大学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尽的责任。“一个好公民应该忠于自己的国家”。公民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尊严和合法权益,懂得以遵守法律来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懂得行使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学会独立思考,尊重事实。公民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对个人负责、对家庭和集体负责,学会平等地和他人相处……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因此,大学素质教育需要承担起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责任,这也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客观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必要手段。
  (三)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一种或几种具有较强专业学科素养基础的谋生技能为依托,否则,这大学教育也就沦为基础教育的延续了。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如今的大学素质教育不能囿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它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总体趋势,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这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在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具有宽厚的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专多能,具备较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才能掌握现代科技成果,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未来职业的不断变化和技能转换。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这些核心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这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质疑精神,害怕变化、不敢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思维能力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只有大胆创新并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警武,别敦荣.大学素质教育新视角: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4(4).
  [2]素质教育调研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3]黎琳.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4]程天君.素质教育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取向――兼理新中国教育目的之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素质教育 目标 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探析 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总目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