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皆是的瑞典传统]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清晨,太阳透过窗户照进了斯德哥尔摩第一酒店的房间,马路边厚雪覆盖,不远处静谧的水面上闪烁着碎金般的霞光......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已身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身在北欧,也像北欧人一样,见了冬季的太阳就格外兴奋,因此,一大早便走出酒店,来到斯德哥尔摩的老城区一逛。
  
  王宫、国会大厦与平民化国风
  
  老城的王宫,一座临水而建的宫殿,是斯德哥尔摩知名的古建筑。它用巨大石材砌筑,比之红墙、红柱、金色琉璃的堂皇中国皇家宫殿,它显得敦厚、大方和凝重。据说王宫总共有608个房间,比英国的白金汉宫还多4间。这座王宫竣工于1754年,前后花了60多年时间,耗费了3代建筑师的心血。
  王宫的古名“三王冠”(品字形排列三个王冠),既是瑞典王室的象征,也是瑞典的国徽。三面多层的楼体和一面两层的厢廊,框出了一个宽敞的长方形广场。虽说如今的瑞典王室并不居于此宫,而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皇后岛,但国王每天还是开车到王宫来上班,并在此接见外国使节、来宾并举行国宴。
  王宫的很多厅室,如今都辟为博物馆,成为普通民众和旅游者的参观地。博物馆分为不同专题,分别展览王室的各种用品、装饰物、收藏以及其他国家君主馈赠的礼品。如在王宫宝物馆里陈列着王冠、王服、权杖、佩剑、金银器皿等珍宝,让人看到昔日皇室的奢华和赫赫权势。王宫内的国家大厅,放置着瑞典国王的银质御座,每年国家的第一次议会在此举行,国王亲自主持。充满传统色彩的仪式是瑞典人最重视的典礼之一。
  从王宫继续东行,是瑞典国会大厦。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当这里举行有关国是国政的辩论会时,你都可以来此旁听。几年前,我曾在此听过有关瑞典国家财政问题的辩论。当时有一大群刚到学龄的孩子,也在老师带领下走进会议厅旁听辩论,我见了深为感叹:瑞典儿童的政治茅塞就是在这活生生的现实政治现场观摩中开启的,这比接受政治课堂上和教科书中的灌输,要直观和深刻多少啊!
  从国会大厦过去沿着滨河大道漫步,不远有一幢奶白色的四层建筑,那是瑞典首相官邸。即使这样的重地也看不见一个警卫人员的身影,游人尽可随心在官邸门前留影。
  大众参与国事,首相官邸门前不设岗设限,都可谓是典型的平民化姿态,也是瑞典给世界的一个突出印象。我们设想:当一个国家的全民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时,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程度就会是同样的。而当一个国家的全民都以同样的心爱国的话,这个国家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的,其定然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自己的地位。
  中午时分,我们又转回王宫广场,雪地上的游人越聚越多,人们在等待观看瑞典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只见一队身着黑呢子军大衣的军人,一手持枪,一手大幅度地摆动着,来到王宫广场。他们举止端庄,表情肃穆,但你用长镜头拉近看时,却发现那是一张张非常年轻的脸庞,冬日难得的阳光,在他们所戴的尖顶铜盔的皇家徽章上跳跃。
  皇家卫队原是为保护王室安全而组建,而现在的职能,更多的是具有礼仪和文化象征的意义。瑞典皇家卫队的士兵个头高矮不均,让人感到平易亲近。
  
  诺贝尔与褐红色市政厅
  
  接着我们又来到斯德哥尔摩的一处高地,从这里望出去,美丽的梅拉伦湖和湖对岸的动物园岛历历在目,湖天蔚蓝一色,几条白色游轮在湖面上悠然游弋。
  有人说,斯德哥尔摩群岛如一把晶莹璀璨的珍珠,散落在美丽的梅拉伦湖和浩荡的波罗的海的湖海交汇处,一条条玉带似的桥梁将这些岛屿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城市,她既有古色古香的风貌,又有现代化都市的繁荣,人们赞美她是北欧的威尼斯,是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斯德哥尔摩有悠久的历史,相传3世纪时,梅拉伦湖北岸的一个部族遭到海盗抢劫后,决定另辟地方居住。他们将一根圆木抛入水中,任它漂流,圆木停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安家之所。这个忧伤的部落跟着圆木飘荡了很久,圆木终于停靠在了一个小岛上,于是部族的青壮年就在岛上安营扎寨,并取名为“斯德哥尔摩”(Stockholm),这个名字的前一半Stock 是圆木的意思,后面的holm意思是小岛。最早提到这个市名的文献是出自1252年瑞典统治者雅尔伯吉尔的一封信,因此人们把这一年作为斯德哥尔摩城的诞生时间,而把雅尔伯吉尔看做建城的恩公。
  在国王岛上,那一座庞大的褐红色建筑让我们驻足,这个建筑一端竖立着106米高的尖塔,塔尖上的三个王冠,是瑞典王国的象征,也象征当年组成卡尔玛联盟的三个成员国――丹麦、瑞典、挪威。这座建成于1923年的建筑,被推崇为20世纪欧洲最美的建筑之一。然而使这座建筑更为闻名于世的,还因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后的晚宴在这里举行。说到这,读者大概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斯德哥尔摩市的市政厅。
  诺贝尔奖被公认为世界最高科学奖,这是遵照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用他一生的积蓄作为基金,用以奖励为人类科学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从1900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至今,全世界已有600多位科学艺术人才获此殊荣。
  斯德哥尔摩因每年举行诺贝尔奖颁发活动而闻名。在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日的下午4时,颁奖典礼准时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在颁奖仪式上,瑞典国王亲自向获奖者授予奖章和证书。每一位得主上台之后,乐队都要演奏一段乐曲,最后颁奖仪式在瑞典国歌声中结束。
  在那一天的入夜时分,市政大厅内灯火辉煌,为诺贝尔奖得主举办的晚宴就在市政厅内的蓝色大厅举行,蓝厅可容纳1300位宾客就餐。盛大的晚宴后,楼上金色大厅的舞会宣布开始,获奖者和他们的配偶便可双双步入舞场,翩翩起舞。
  金色大厅的四壁光彩夺目,那幅用1800万块一厘米见方的镀金金属块和彩色玻璃马赛克镶嵌的大幅壁画,最为引人注目,壁画上端坐着鬈发飞扬,神态俊逸的梅拉伦女王,她右手擎王冠,左手执权杖,怀拥斯德哥尔摩,四周是向她致敬的来自东西方的使者,这幅镶嵌壁画象征着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结合而诞生的斯德哥尔摩是令全世界向往的美好之地。左壁则是从海盗时代直至近代工业化的历史画卷,右壁为瑞典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肖像,整个大厅在明亮的灯光辉映下,金光闪耀,辉煌壮丽。
  只有当你伫立在这恢弘的褐红色建筑面前,你才会对诺贝尔与世界、与人类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思考,更生出一种由衷的敬畏。诺贝尔生前历尽坎坷与不幸,当然也满载荣耀与盛誉,但他的伟大更在于他在全世界、在整个人类的意识中,树立起科学的崇高地位。从那以后,诺贝尔奖成为一个个时段科学最高顶点的权威象征,使多少人类精英为之终生追求,而在他们的追求中,人类又获得了怎样的福祉,人类的历史就这样推向前进。
  我们记起诺贝尔遗嘱中的一段话:“在评选得奖人时,必须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问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一视同仁,唯一标准视其实际成就。”他的胸襟容纳着全世界,他在倡导科学的同时,还在倡导着平等、和谐,愿这科学与和平之光能照耀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乌普萨拉,“知识管辖的城市”
  
  下午,我们驱车北行70多公里,来到了斯德哥尔摩附近的乌普萨拉市。这个小城市由乌布萨拉大学扩展而成。
  说到乌普萨拉,不由让人想到了瑞典的一位女作家拉格洛夫(1858-1940),她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女性。在她的那部世界儿童文学名著《骑鹅旅行记》中,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顽童,在他变成拇指大的小人后,骑在鹅身上游遍了瑞典。
  书中写尼尔斯被一只渡鸦驮到乌普萨拉的一幢楼顶上,环视着全城,渡鸦介绍起城市的历史:“古时候,国王曾在这里建都。”“那么现在呢?”尼尔斯问。“现在是知识住在这里和管辖着这个城市......那些高大建筑都是为知识和有知识的人建造的。” 渡鸦回答。
  “知识住在这里和管辖着这个城市”,这是多么悦耳,令人神往的一句描述啊!这难道不也是人类所渴望的城市管理的理想境界吗?对于一座以大学闻名的城市,乌普萨拉在瑞典的地位,就像剑桥或牛津在英国那样,所以人们也常把这座城市誉为“瑞典的剑桥”。
  进入校园后,我们先登上了斯洛泰特(Slottet)古城堡。乌普萨拉曾是瑞典旧王朝时期的故都,这座鹅黄色的城堡曾是国王的行宫,高大而颇有气势。堡前有一排木架,排列着一尊尊铁铸古炮。站在古堡眺望,乌普萨拉市一览无余。
  乌普萨拉大学也如同剑桥一样,年代久远。它建于1477年,当时仅有6名教师和40多名学生,历经 500多年的发展,乌普萨拉大学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许多名人,如文学家斯特林堡、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舍尔德、现任国王卡尔十六世等,都曾在这里就读。瑞典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林奈,在这里首创了动植物命名法,至今仍在沿用。摄氏温度计的发明者摄尔西乌,也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教授。瑞典的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其中7位出自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大学也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大学。
  从古城堡下来,我们走进了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在这里看到了世上一件独一无二的珍贵收藏――《银圣经》(Filver Bible)。它是公元525年由一位主教用古老的哥特语写成的,精美的银色字体写在紫红色牛革纸上,是古日尔曼语言最古老的真迹。图书馆里还收藏着一些与中国有关的文物和文献,其中就有耶酥会教士南怀仁1674年为康熙皇帝绘制的《坤舆全图》。
  我们在校园徜徉,路边的草坪上,有一尊尊人物雕塑隐约其间。其中不少是出自乌普萨拉而享誉瑞典、欧洲乃至世界的著名教授、学者、科学家。置身这一尊尊让人望而即生景慕的雕像,看着那些奔往教学楼、图书馆的学子的匆匆身影,我们仿佛从校园的空气里呼吸到了儒雅。这样的氛围和情景,尚使我们对一些思考找到了解答。
  为什么幅员不算辽阔、人口不算众多的瑞典,却出现一系列在某些行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产业,并长期占据这些行业的技术最高端呢?比如爱立信,比如ABB,比如沃尔沃,比如斯堪尼亚......因为它源自于对科学创新的崇尚和无止境的追求,渊源持久的对教育的重视。
  
  大教堂内,聆听一场“春天音乐会”
  
  乌普萨拉大学校园里有一个最抢眼的建筑,即一座高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270年,是一座棕红色的雄伟建筑物。它最令人瞩目的是两座高大的耸入云霄的塔尖,其高度有120米,它的高大不仅在瑞典堪称之最,它还以曾是瑞典国王的加冕之地而久负盛名。当我们来到大教堂前时,刚才还异常晴朗的天空,忽然昏暗了下来,一阵狂风席卷,雪花铺天盖地撒下来,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进教堂。
  工作人员示意我们安静,说这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外面大雪纷飞,而躲避处正好在举办音乐会,难道是老太爷的有意安排?多好啊!我们轻轻走进教堂正厅,在后排就坐。
  这是一场在冬天即将结束前的“春天音乐会”,演奏的是一些欧洲经典乐曲。聆听那萦绕于教堂高大穹顶之间的美妙旋律,仿佛它把每一个美妙音符直接吹入人的心田。
  音乐会结束后,我们继续逗留在大教堂内,仔细感受它的金碧辉煌,古老尊贵。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它蕴涵着古瑞典数百年的历史,这其中的某一砖某一石说不定就藏着一段奇闻逸事。教堂正中水晶吊灯下的一块方形石板,据说就是古瑞典王国的中心。瑞典摆脱丹麦统治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古斯塔夫?瓦萨(1523-1560年在位)和王后的陵墓,就安放在教堂的一端;瑞典最著名的植物学家林奈,也安息在这座教堂里。林奈被瑞典人视为民族英豪,是近代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瑞典不仅把他和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夫妇葬在处于古瑞典中心的同一座教堂里,为他在乌普萨拉大学校园和他的家乡都树立了塑像,发行纪念他的邮票,而且将他的头像印在瑞典的钱币上,赋予一个科学家如此之高的荣誉,再一次证明了科学和知识在这一国度被放置在何等的高位。
  待我们从教堂出来时,又是一片雪霁之后的晴天朗日。真神奇呀,以春天命名的音乐洗礼果真灵验,一切都变得更美好起来。
  责编:周瑾

相关热词搜索:俯拾皆是 瑞典 传统 俯拾皆是的瑞典传统 俯拾皆 俯拾皆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