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发挥传播中国的人才优势】 发挥人才优势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对外传播事业的关键在于人,中国外文局成立60年来的历史更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外文局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坚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与出国(境)培养这种“请进来”“走出去”两结合的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对外传播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前辈创业人才荟萃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文局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也随之成立了。当时,一大批编辑、记者、翻译等人才,从全国各地、从海外汇集到北京,开创了共和国对外传播事业。在此后60年岁月中,一批卓越的翻译家、作家、画家和新闻出版大家都曾在外文局任职,他们当中,有茅盾、巴金、萧乾、戴望舒、冯亦代、叶君健、徐迟、陈依范、丁聪、英若诚、杨宪益以及爱泼斯坦、戴妮丝、沙博理、魏璐诗、戴乃迭、陈必弟等一大批德高望重、蜚声中外的文化大家和国际知名专家。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当时一大批爱国的华侨青年和外国友好人士,突破西方封锁,来到中国,加入对外传播事业,以图书、期刊为载体向国外介绍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将《楚辞》、《史记》以及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等译成外文传播出去,将中国的发展建设用文学作品、图画、新闻报道等方式传递给外国人,使他们能够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从而为国家建设营造好的国际环境,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外文局的前辈在创立中国对外传播理论方面也做出了贡献。段连城、沈苏儒等在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总结,构建了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的基本框架,外文局原局长段连城被称誉为新中国对外传播理论的创始人,新中国对外传播学的开拓者;曾任《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的沈苏儒是最早提出用“对外传播”取代“对外宣传”提法的倡导者之一。
  
  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保持、发展和发挥外文局建局初期的人才优势,一直是摆在外文局历届领导团队面前的头等大事之一。从完成国家对外传播任务的角度而言,外语人才队伍一直以来都是外文局的核心人才队伍,随着国家对外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局的外语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之中。目前,外文局共有涵盖15个语种的在职外语人才(包括翻译、记者、编辑等)近400人,其中包括具有正高级职称的35人。对于这些外语人才,我们在业务上给予学习培训的机会,待遇上适当倾斜,工作中充分信任,给予施展才华的舞台。
  为了不断提高外语人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通过三方面途径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一方面,全局每年安排约两千人次参与培训,邀请国外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以及行业前沿专家来华举办讲座,与我局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研讨,这其中也包括翻译人才。第二方面,选派业务领导和优秀骨干人才赴海外院校和有关机构学习翻译、新闻、出版、管理和新技术等课程,5年来全局选派了80多人。第三方面,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民大学等9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目前已有外语、新闻等专业学生前来实习,这将成为外文局预备力量的培训基地。
  同时,外文局每年都要举办翻译比赛、编校比赛,提高业务人员的能力水平,营造业务氛围。针对青年业务人才的培养使用,我们实施了青年导师计划,由经验丰富、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老同志一帮一提携,以老带新,言传身教。
  “走出去”和“本土化”是外文局进入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之一,包括外宣书刊本土化、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大版权贸易力度等。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外文局以政府机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有影响的出版发行机构、互联网机构为主要对象,以合作出版、合作发行、合作办网、合作培训、互换信息等为主要形式,建立互利互惠的紧密合作关系,拓展外文局在国际上的发展空间。版权贸易连年取得突破,在全国出版集团中保持领先地位,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近年来实施的外宣书刊本土化战略,为加速培养外文局的外语人才提供了位于外宣第一线的“培训学校”。我局通过强化驻外机构职能,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拉美、中东等地区创办本土化工作机构,将外宣期刊、图书的选题策划、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英文《北京周报》,《今日中国》阿文版、西文版,日文《人民中国》,俄文《中国》、韩文《中国》等6个外宣期刊实施了本土化运作模式,实现前后方整体联动,各刊专稿均达到50%以上,外宣针对性明显提高。我驻香港、美国、德国和英国的公司,加大了发行局版书刊的力度,同时,在当地出版了300多种图书。从图书的装帧设计到选题内容都更加贴近当地读者,大大地提高了发行效果。我局的外语人才被派到国外本土化机构工作,得到了“强化”锻炼和培训,能力与水平快速提高。
  在本土化机构里,外文局聘有30多位当地雇员,他们参与了书刊的选题策划、设计和发行等工作。另外在局内,我们目前聘请了十几个国家7个语种40多名外籍专业工作人员。他们主要承担全局系统书刊网的翻译、改稿和文字润色以及编辑、采访、撰稿、选题策划等工作。充分发挥海外人才的作用,使外文局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增加了开放的理念,对外宣“三贴近”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吸引国际人才增强传播能力
  
  外文局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有一批来自国外的专家和友好人士,如爱泼斯坦、戴妮丝、沙博理等,他们在外文局期刊和图书领域辛勤工作,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外文局仍健在的外国老专家有:93岁的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93岁的美籍专家史克,96岁高龄的日籍专家土肥种子,另外还有几位长期在华工作的老专家,如印尼籍专家穆迪罗,泰国籍专家素查,越南籍专家阮绍光,乌拉圭籍专家维森特?罗维塔等。这些老专家大多年事已高,但仍非常关心外文局的工作。外文局领导也经常走访慰问,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
  2003年以来,外文局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开展引智工作,加大了境外特殊人才的聘用力度,大胆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经验的境外人员担任图书、杂志社编委、文部副主编、高级顾问、特约撰稿人、栏目主持人等业务职务,直接参与选题策划、编辑和采写工作,并在待遇上给予一些特殊政策。为了确保聘用人才质量及有效管理,我局成立了由局领导领衔、主要业务部室负责人及特邀专家组成的“中国外文局境外特殊人才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境外特殊人才的资格审定及聘任工作。
  目前,被我局聘为中高级专家的外籍人员有10位,如日本籍横堀克己担任《人民中国》编委会委员;埃及籍侯赛因担任《今日中国》阿拉伯文版副主编;南非籍弗朗西斯科?里 托担任《北京周报》英文版副主编;苏丹籍叶海亚?穆斯塔法担任中国网阿文副主编;美国籍卓科达担任外文出版社特约撰稿人;美国籍白立文担任人民画报社英文编辑部高级编辑顾问和栏目主持人;美国籍高级版面设计人员约翰?布雷利担任《北京周报》短期高级版面设计专家。
  《人民中国》编委横堀克己先生,自2001年在《人民中国》被聘为日文专家,2003年获“友谊奖”,2004年被聘为人民中国杂志社编委至今。他策划和撰写的文章多为日本主要媒体转载,同时使《人民中国》在日本主流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日本前首相小泉和55名日本国会议员现已成为该刊读者,横堀克己先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侯赛因先生,是一位来自埃及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工作多年,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阿拉伯情况,在阿拉伯媒体也有广泛影响。2004年被聘为《今日中国》阿文版副主编以来,撰写了大量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的文章,许多重点文章被中东通讯社等当地新闻机构和媒体转发转载,在阿拉伯各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采写的文章还多次获得外文局优秀外宣作品奖。他经常从阿拉伯媒体收集有关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反映,及时反馈给编辑部,使其编发的文章更具有针对性。
  为了解决外文局期刊老大难的封面问题,2007年,北京周报社高薪聘请美国籍高级版面设计人员约翰?布雷利先生担任《北京周报》短期高级版面设计专家。布雷利自1991年至今为英国伦敦专业社记者协会和美国形象艺术学会会员,具有20年期刊杂志及其他出版物设计和版面编排经验,曾担任美国《中国贸易》杂志、加拿大航空杂志的美术指导、资深设计及制作专家。现担任《南佛罗里达执行总裁》商务杂志改版设计专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经他策划设计的《北京周报》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他还为北京周报社、今日中国杂志社和人民画报社的美术编辑人员进行了有效的培训。
  近年来,我局还加大了外国人直接参与报道的力度,除了征文、约稿外,我们还与各地外宣机构合作,确定主题,直接组织我局外国专家到当地采访,特别是加强对一些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效果。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局及时组织包括有外国专家参加的记者团赴地震一线采访报道。
  外文出版社近年还聘请外国资深撰稿人为图书项目负责人,编写了“外国人看中国”、“这些中国人”系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有《在北京》、《在上海》、《这些新疆人》、《这些宁夏人》、《这些广西人》、《这些贵州人》、《这些蒙古人》等。这些图书使我局对外出版物更加贴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
  此外,为不断提高全局对外出版的选题策划和出版能力,增强业务人员“内知国情,外晓世界”的水平。自2006年,每年举办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邀请国际出版界专家来局,就国际出版界的趋势、国际关注中国的话题进行互动研讨;从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国际市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出发,共同策划针对性的图书选题;编辑、版权人员等也借此与专家建立了常态联系等,推动了中外合作出版的进一步深化。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发挥 优势 建立和发挥传播中国的人才优势 发挥党组织人才资源优势 发挥人才优势、创新优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