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海外批评的三种选择 批评孩子的三种语言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海外媒体批评我们,我们怎么办,这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面对批评可以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采取鸵鸟政策,对外界的指责批评视而不见,即“被动”地不听批评。更不可取的态度是,在翻译国外对中国的评论时,把表扬我们的部分留下,把批评中国的部分删掉,结果是,英文世界里批评声一片,中文世界里叫好不绝,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不足取。第二种,不管批评有理与否,一律以更犀利、更猛烈、更充满战斗气息的语言显示自己的力量。文革期间,中国的对外宣传就是此类模式,迄今,我们的外宣语言里还有文革余波,喜欢用一些非理性的批评人词语凸显自己的立场。第三种,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方式,不理会蓄意的批评,对恶意的诋毁进行义正辞严的反驳,把合理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加以分析、归纳、研究,用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当然,第三种是上佳选择。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还要有良好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国际视野。
  心态尤其重要。现今我们社会多了些浮躁,少了些自信。涉及到外国人批评中国,本来浮躁的心态加上民族主义情绪,更加无法容忍。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和老外聊天时因为对方说中国的不好,而脸红脖子粗地和人争辩,不肯承认。其实,承认不足又何妨?
  事实上,有很多外国人批评中国的观点值得借鉴,这需要一双慧眼来辨别。比如说,前些年高盛出了一大批报告,说中国的银行负债率高,于是乎,中国纳谏,改革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结果高盛从中坐收渔利。高盛的做法,明着是批评,暗地里有其特殊的目的,不得不防。
  但更多时候,外国媒体批评中国是就事论事。比如说,中国的校园袭击儿童案发生后,美国《时代》周刊就刊发文章称,和当地官员发生冲突时,不满的民众很难通过司法渠道解决问题。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单靠信访机制是不够的,阻止暴力,政府需要完善法制体制,从长远看,中国需要建立人人依法得到公平对待的社会。
  这是在讲中国的问题,但是,讲得入情入理,分析切中要害,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际视野十分重要。我们要理解,当选举时,政客们都要找个国外的靶子批评,中国成为大国,也像美国一样容易成为靶子,这类批评声不必太当真。另外,西方的媒体不是铁板一块,有时候批评人只是编辑部的主张,或者是老板的旨意,不必动辄去向该国政府交涉,否则,人家一句“我们新闻自由,政府无权干涉媒体”就干净利索地给挡回来。
  不浮躁,有自信,以国际视野,慧眼识批评,理性分析,虚心纳谏,这,就是对别人批评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做到这些,只是起步阶段,在分析研判后,还要知道哪些是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可以把对中国有误解和偏见的人请进来看看,多交流,这样批评中国的人也许回去后会客观地评价中国。我们有时候常把喜欢中国的人请来,实际上,把批评中国的人请来交流,效果事半功倍。前几年,中国外交部曾经把经常批评中国经济威胁的一些驻华记者请到云南极度落后的地区,让他们看看那里的贫穷状况,结果,这些记者写了好多文章,讲中国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无形中是对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抵消。
  其实,挨批评说明中国融入世界,挨批评后的交流说明作为平等的主体和世界的交流,而下一步要学会的,是“批洋人”。中国向来主张不干涉内政,其实,通过舆论的力量向国外施压,如同太极拳对付金刚掌一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非干涉内政。中国的主流媒体,经常援引某国银行、财团驻华首席经济学家的话。索罗斯、巴菲特批评一句中国经济或夸一句中国经济,总能引发媒体强烈关注。其实,中国不只是媒体走出去,而是人要走出去,当中国的名嘴批评人让老外听了奉为“金口玉言”主动传播之时,才是中国从挨批评到批评人转型的成功之际。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三种 批评 面对 面对海外批评的三种选择 水墨面对的三种批评语境 理性对待国外批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