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东局势报道_关于中东局势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在客观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必然产生倾向性。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报道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集团利益、政治态度、经济利害、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记者和机构,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性。新闻倾向性,是新闻作者、新闻机构对于客观事实的态度在新闻中的反应,但要受到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制约。人们不能脱离新闻事实的内在涵义和属性,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的立场和倾向性。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凭借“话语霸权”,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等方面做出有利于己方的阐释和批判,并刻意将自己的话语体系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以影响这些国家的国民认知、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变化,从而对这些国家产生极为不利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以近来发生的中东北非国家局势动荡为例,包括美国、法国、英国等在内的西方国家媒体以一套体现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在这场动荡中持续推波助澜。在发生动乱的中东北非国家,几乎所有西方媒体都在跟随反政府武装进行跟踪报道,这显然就在声势上呈现出一种似乎压倒性的态势,然而这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压倒性报道是否就反映了客观现实呢?
  对舆论的控制,已经成为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在今天的世界新闻领域,西方主导的舆论仍在影响着全球的思想。少数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媒体,往往被攻击为新闻“不自由”。
  众所周知,中国近期从利比亚撤离了3万余名中方公民。记者本人曾在采访撤回人员时听他们亲口证实:在动乱中,他们曾遭到当地身份不明武装人员的攻击和抢劫,中方在利比亚援建项目的营地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打砸抢烧。记者在《回家的故事――中国在利比亚人员撤离返乡记》一文中做了详细的报道。然而,这些事实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则很少看到。
  在这场国际舆论竞争中,新华社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世界性通讯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深度调研基础上,力求对中东北非安全局势及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冷静、客观的分析和研判;并以一套有别于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努力使相关对外报道立足中国视野,表达中国立场。
  在报道中,新华社本着不干涉中东北非国家内政原则,不评论其领导人、敏感人物和组织。在相关报道中避免出现夸张和煽动性的表述,与上述西方媒体相对应的用词为“中东北非安全局势动荡”、“示威者与安全部队的冲突”、“暴力事件”、“埃及前总统”、“突尼斯前总统”、“政府支持者”等,既坚持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也反映了中方希望局势尽快恢复稳定,希望中阿关系继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立场。
  除了前期的动态报道,在中东北非局势动荡100天的重要节点,新华社策划撰写了特稿《中东动荡百日析》,以“能为国内外受众接受,且经得起历史考验”为标准,全面梳理动荡百天来的脉络,展现中东北非动荡图景,深入分析局势动荡给当地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对世界经济以及安全形势造成的影响,从而阐明“大乱不是通往大治的道路”。
  西方国家开始对利比亚展开军事打击后,打击的目的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模糊不清。新华社及时推出国际观察《谁将主导利比亚战局?》和国际时评《“奥德赛”能给利比亚带来“黎明”么?》,详细阐述参战国军事行动“各自为政”的状态,分析各国的复杂心态,进而指出军事行动的危险后果。
  这组稿件对内播发,经由各语文专线转发,并制作英文电视专题片后,不但被近300家国内媒体采用,多家国外新闻媒体也予以转载,包括法国DESIR ASIE网站,摩洛哥《消息报》、叙利亚通讯社等。
  尽管中国媒体的外宣报道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主观和客观上的难题。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过程系涉及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冲突等各方面,如果采编人员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相关背景知识掌握不足,就有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
  以新华社为例,由于海外分社信息采集力量较国内薄弱,重大事件发生后,一些海外分社不能及时发回稿件,或稿件信息量不足。为使稿件内容更充实,编辑经常需要参考相关的外电编辑稿件,其观点、用词有时容易陷入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因此,对从事外宣工作的新闻采编人员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在外宣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做到从国家外交工作大局出发,按照中国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外交政策来开展对外新闻报道和国际新闻报道,避免在稿件中出现违背国家外交政策的观点和用词,避免因为报道不当造成国家外交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对外宣传不是单纯的业务问题和技术问题,首先是个政治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宣传工作者,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只有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才能具备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把关能力和对新闻的敏锐洞察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具备掌握和分析国际舆论的研究能力,对重大事件和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和入情入理说明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
  更进一步说,中国是个新闻大国,如今又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系列新局面既与新闻传播有关,更与国际国内的社会背景交集。为了把握和应对这些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仅满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也不能局限于新闻传播的专业领域――其实新闻传播从来都与广阔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此展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只有多角度、多层次透视新闻与社会领域的新发展,才能认识和认同当下的社会实践与新闻实践,自觉确立自己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荣誉感,从而成为无愧历史与时代、不负国家与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责编:昊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中东 马克思主义 局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东局势报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