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_尼克松访华时间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不仅是新中国对外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也在新中国对外宣传史上留下了极为特殊的一笔。      尼克松访华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领导人酝酿着新的国际战略。
  1970年夏,毛泽东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请到中国,并与这位美国老朋友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合影;几个月后,这张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显著位置。这无疑是新中国精心谋划的一次对外宣传,诚如斯诺于1971年4月18日在意大利《时代》周刊发表的文章所言:
  在毛主席七十七岁寿辰那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在天安门上的照片,照片的说明中把我说成是“美国友好人士”。那天这家报纸在每天都刊登毛思想的右上角登了这样一句话:“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很快,中美关系迅速升温。
  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共同起草了一份《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不久后访问中国。消息传出,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不已;对于新中国而言,这也意味着对外宣传的战略主轴必将发生微妙的变化。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正泉回忆:
  《公告》播出后,宣传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闻界也提出了许多认识和思想上的问题:在宣传报道中反美还要不要提?对反美报道的政策、策略、口径如何掌握?对世界人民的反美斗争如何表示支持?今天认为是简单的问题,那时却很难说得清,很难把得准。自然,听众也纷纷给中央电台来电话,要求回答有关的种种问题,电台工作人员怕接电话,他们一时也说不清楚。
  
  对外宣传的进步与飞跃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无意中促成了新中国对外宣传的一次飞跃。 首先,新中国第一次接待了“大批量”的西方记者。 据当时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的江承宗回忆,为配合尼克松访华,美方提出了一份包含1000名新闻工作者的随团名单。然而,这实在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中方连足够的宾馆客房都无法提供。中方向美方说明情况后,最后谈妥的人数是500名。
  尼克松访华前,美国媒体向中方提出了设立新闻中心的请求,以供双方媒体举行记者会和发布新闻之用。经最高领导人同意,外交部在民族文化宫餐厅设立了临时新闻中心,邮电部专门搭建了十几个用于国际通讯的电话亭。据江承宗回忆,尽管因陋就简,这次尝试还是收到了不错的外宣效果:
  为适应记者的工作特点,民族文化宫还把舞厅的小舞台改作小吃部,24小时营业,供应咖啡、冷饮、茶点。记者坐在桌旁,打开手提打字机,要杯咖啡,就可随时进行工作。当时国内的通讯设备比较落后,有些通讯设备还要对方提供。彩色胶卷洗印设备要美方自带。新闻中心虽临时安排,但布置得挺像样子,服务又周到,得到记者们的好评。
  第二,新中国第一次建立了用于电视直播的卫星地面站。
  1972年,当众多电视记者跟随尼克松来华采访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将他们制作的电视新闻片及时传出中国?
  以往,外国记者若要传输新闻片,只能委托中国民航总局将片子空运到广州,由广东省外办转到深圳口岸,再摆渡进入香港,最后从香港传输到国外。上述过程一折腾就是一整天,这对于视时间为生命的美国媒体而言,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们向中方提出请求,希望在北京建立一座卫星地面站。
  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美国的通讯设施,这显然是有违主权原则的;最终,周总理亲自拍板,提出了一个变通的方法――美方建好卫星站,由中方买下来,再租给美国记者使用。尼克松访华期间,许多新闻事件都通过这座卫星地面站在美国进行了现场直播。据基辛格回忆,这有助于美国人民对于新中国的直观了解:
  每一个场合,大批著名的电视评论员和资深记者围了上来,热切地想记录主角们的深刻思想。“这是伟大的城墙,”尼克松在长城对聚集起来的记者们说,表示他赞扬这一项人类最壮观的创造。参观活动都由电视实况转播一事更加强调了,这项宣传手段本身就是重要的信息。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电视证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现实和中国的雄伟壮丽,这是多少外交照会都无法证实的。
  第三,新中国各大媒体的对外报道经历了一次洗礼。
  为配合尼克松访华,各外宣媒体都制定了专门的工作规划。
  中国外文局借助各种外文期刊,加强了有关尼克松访华的宣传报道,并且临时出版了一批重点英文图书――《大寨》、《大庆》、《西藏巨变》等,对美发行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成立了针对尼克松访华的宣传把关小组,每天早晚各开一次会,审听和安排相关的预播节目。与此同时,国际广播电台各语种的对外广播也特别制定了新的宣传方针,体现了“外外有别”的外宣原则:
  总的宣传要求是,对国外广播报道规格大体与国内广播相同。对美、日广播可略高于对国内宣传,对越、柬、老、苏联、东欧、蒙可略低于国内宣传。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会谈时问从原定的20分钟延长到了70分钟,据当时负责摄像的北京电视台记者李华回忆说:
  平常主席会见外宾的片子只拍3分钟,可这段片子我破例拍了7分钟,创了历史记录。还为美国三大电视网提供了图像。
  
  不足之处
  
  尼克松访华前,中美关系已经冰冻了23年;双方再次相逢,彼此之间难免存在着些许的不适应,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也难免存在着不足之处。
  1972年2月24日,尼克松一行游览了长城和十三陵。当天,冰天雪地、寒风彻骨,十三陵景区却突然冒出了一些穿着光鲜的中国“游人”。他们在景区门口游戏和下棋,还有人提着半导体优哉游哉地听着音乐。然而,当尼克松离开景区后,这些“游人”也迅即有组织地上了大轿车,棋盘和半导体也被人统一收回了。 如此刻意的“表演”,让当时并未撤走的美国记者逮个正着,他们开始借此大肆渲染和批评。得知此事后,周恩来在与尼克松的会面中坦诚表示:
  我们有些做法比较虚假,是形式主义。 除此而外,在与西方记者接触时,一些经验有限的中方人员还曾闹出了不少笑话。沃尔特?克朗凯特是当时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记者,曾被誉为“美国新闻的良心”。1972年尼克松访华,克朗凯特自然不会缺席,晚年时他曾回忆起当年在北京经历的一幕尴尬的场景。那是他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夜晚,当他因为采访任务终于完成而安心睡去时,突然被半夜里的敲门声惊醒:
  楼层侍者打开了我的房门,借着走廊里透进的光线,我能看清的只是军装。一个军衔显然不低的军官和他的助手进了房间。在半明半暗中,他说了一段听上去最义正辞严的话。我爬下床哆嗦着穿衣服,准备迎接那似乎马上降临的立即监禁的命运。话毕,助手退至走廊取了一大盒糖果进来。军官敬了个标准礼并退了出去。原来这种奇特的仪式当天晚上整个旅馆的客人都经历了。他们的本意也许是好的,但却令人难以接受。
  尼克松访华期间,美国客人的确表现出了对于中国糖果的特殊喜爱,这大概是他们送给亲戚朋友的最佳礼物。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曾指示,要给美国客人加送糖果。然而,接待人员的赠送方式却着实弄巧成拙,令人哭笑不得。
  除了糖果以外,为了宣示中美友谊,一对大熊猫也紧随尼克松抵达华盛顿。事实证明,这是颇为持久而有效的一次对外宣传――直至2011年,在华盛顿搭乘地铁的游人都会得到一枚车票,跃然纸上的正是那两只来自中国的大熊猫。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尼克松 访华 对外宣传 尼克松访华前后的对外宣传 尼克松访华令普通民众震惊 尼克松访华接待幕后秘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