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导论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审美文化导论篇一:当代审美文化导论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艺术

姓名:

学号:

对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评价,目前看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一棍子打死的“垃圾说”,把中国当代文学看得一无是处,形同“垃圾”;一种看法则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持这两种看法的人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没有阐明自己的评价标准我们不太清楚他们进行肯定的标准是什么。

有鉴于此,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衡量标准,才有利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出客观的评价,才有利于讨论进一步地深入下去。

我认为,评价中国当代文学,不妨首先进行比较与鉴别。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说到文学,任何时代平庸的、二三流的作家和作品都占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尤甚。但标志一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作品,数量越多,这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越高。以中国古代文学而论,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代表了各自时代的文学高度。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家作品,是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后流传下来的,而当时那些海量的平庸之作则被过滤掉了。唐诗的兴盛,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之外,还有许多高质量的诗人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众星闪耀、大师云集的景观。再看中国现代文学它的最高成就是由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体现的,而在这些大师之外,还有张爱玲、沈从文、叶圣陶,莫言,路遥等一大批作家作品。其中莫言也是在近几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1978前30年为第一阶段;1979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前三十年,虽然有大量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存在,但代表这一时期最高创作水平和有影响力的作品,则是以“三红一创”为代表的“红色经典”。不管这些作品自身有什么局限性,但出版后都一版再版,广为流传。尔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毒草加以批判;到了新时期,由于受西方文学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因这些作品的“革命”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而被贬损。但今天,人们在回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又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红色经典”。这就是说,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老人的检验。

新时期三十年,文艺得到了解放,作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先后出现了伤痕、反思、改革、先锋、实验、新写实、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阶段,其中也有一些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但有没有堪称新时期的“三红一创”?有没有当今的“鲁郭茅巴老曹”?有没有堪称伟大或大师级的作家和作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大概都感到底气不足。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一些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但真正堪称世界级的中国作家,似乎还没有。有人可能会说,高行健应该算一个。但遗憾的是,他在获得诺奖之时已经加入了法国国籍。不过,我觉得现在就断言中国当代没有伟大的作家和作品,还为时尚早。新时期文学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过滤。莎士比亚、李白、杜甫在世时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倒是后人发现了他们的伟大。

就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来看,虽然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一是数量太少,二是群龙无首,而二三流的、平庸的和不入流的作家和作品又实在太多。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很像没有盖完的宝塔:有塔身而无塔顶。幸运的是中国出了个莫言这样的牛人,一举拿下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然而,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什么是堪称伟大或大师的作家?古今中外的研究者却难有一致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原因为何?我觉得与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流变性有关。文学就像一个圆球体,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使得置身其中的作家和理论家无法窥其全貌,只能从自己的(有局限)角度来认识文学。这种情况颇像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

会有众多的文学流派和学说此起彼伏?其原因就在这里。所以,伟大的或大师级的作家,也都互不相同。相反,倘若他与某位大师类似了,恐怕也就难以被称为大师了。

尽管我们不能给文学下一个都能认可的定义,尽管大师与大师不同,我们仍然能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同”;从变化中寻找到某些不变的东西。正是有了这些“同”与“不变”的东西,文学才成其为“文学”。比如,伟大的作家一般都具有丰富、甚至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渊博学识;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思想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意识;具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而他们的作品,都具有特殊性、创造性、丰富性、新奇性和深刻性诸特征。

但是,大师毕竟是少数。所以,堪称伟大的作品也必然是少数。因此,文学是分层次的。具体来说,我粗略地把文学分为这样几个层次或级别:一是理念化和宣谕式的文学。这些作品大都来自某种既有的理念,由此结构故事、设置人物。因此,人物是理念的化身,其目的是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二是生活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品显示出作家有着深厚的生活积累,也有自己的某些体验和真情实感。但这些作品往往缺乏对生活与现实的整体把握而欠应有的深刻,让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是人生体验的层次。这些作家和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上升到了对人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探寻,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四是形象化的哲学层次。所谓“形象化的哲学”,是说这些作品具有哲学的高度和人类意识乃至进入了宇宙境界,然而这一切都被形象化了,即是说,作家的哲学观念是完全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细节融合在一起的,就像盐溶解于水一样。更为重要的是,作品所表现的哲学观,不是在重复、演绎某个哲学家的观念,而完全出自作家自己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哲学化了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如果上述的划分可以成立的话,就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处于一、二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在当代文学中占绝大多数;进入第三层次即人生体验层次的作家与作品已是屈指可数;而进入形象化哲学层次的作家和作品则几近于无。那么,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究竟如何,难道还用再多费口舌吗?

审美文化导论篇二:审美文化导论论文

从网络小说的流行看当下文学艺术中的创造和模仿

信息革命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文学世界。当下,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和追捧。每天数以万计的章节不断更新,承载这些网络小说的平台如晋江,起点,红袖添香,点击量或许早已大大超越正统的文学网站。

据了解,所谓网络小说分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将传统的小说作品数字化,然后发表于网站;二是指以数字方式发表的时下小说作品。后者则应是真正的网络小说。我所讨论的也是后者。

就以网络小说中如今爆红的架空历史型中的穿越小说为例。最早的穿越小说当属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然而这在中国显然影响不大。而后来席绢的《交错时光的爱恋》也只红了一会儿。真正掀起穿越小说大潮的当属黄易的《寻秦记》。

在《寻秦记》中,项少龙依靠现代搏击打败许多英雄好汉,以诗词歌赋打动公主芳心,甚至连秦始皇都十分佩服他,整天追着他叫着:太傅!太傅!此后,各种讲述男性角色穿越的小说的网络上大热。之后,以女性角色为视角,以言情取胜的穿越小说的热门则大大超过了之前的男性穿越小说,甚至从几年前一直红到了现在。其中的典范则是金子的《梦回大清》。

然而,纵观各种穿越小说,虽有创新,但大多则是在走之前的典范的老路子。比如,主人公穿越的方法不是车祸了就是落水了;回到古代之后第一句话基本就是这是哪儿或者你是谁;接着则是装失忆。之后,便是借着现代人那一套思维以及无需版权税地大量套用诗词歌赋以及流行歌曲在一群古代美女中鹤立鸡群,最后令男主为之倾倒并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再说到青年文学作品领域,韩寒和郭敬明当年凭着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胜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其中两人的受关注程度自不必多说。郭敬明以一句“我也曾一脸明媚忧伤,向上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则是成为当时青少年文风的主要模仿对象。而韩寒以其独特的思维与对社会的思考,针对一些时事的辛辣点评与讽刺更是说到了不少爱国青年的心坎里去了。

有一个人树立了标杆,受到了肯定与追捧,之后便有更多的人向他看齐,模仿风格,模仿作品。当下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模仿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并不是说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被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模仿之中往往亦有不少写手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是经典是糟粕,需要时间的沉淀方能知晓。无论是创作还是模仿,只有大众认可与经过时间洗礼而存留的文学艺术作品才是好的。

审美文化导论篇三:审美文化概论

审美文化概论

1.重要概念:

审美观念:使个人的审美活动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它是审美文化的核心力量。

2.审美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审美趣味: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引导,并制约着个体如何审美的文化力量。

审美范型:作为承载某种审美趣味的事务即所谓经典,引导着审美的不同走向。

“审美的”这个形容词最为基本的含义:与感官察觉有关的。

“审美文化”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之间的表意或象征体系。是交织着感性、理性、神性的文化。而感性正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根本定性。

审美文化:①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人工产品(衣饰、建筑、工艺品),自然景观。

②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③行为方式:即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种行为。

3.西方审美文化

?源头:①希腊文化:古希腊审美文化是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的典范。②希伯莱文化(圣经)

?希腊神化鲜明特征:①.神人同形同性②人神共居,彼此相融③神向往与渴慕人的生活

4.中世纪建筑 ?罗马式建筑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圣马可教堂。 ?哥特式建筑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纪风靡欧洲。此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基督天主教堂。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德国的克隆主教堂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

5.中世纪绘画 ?中世纪绘画的主题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基督教的,因而其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比如,鱼和年轻的牧羊人象征基督,船象征教会,孔雀象征永生,锚象征希望。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教堂建筑密不可分,绘画从属于建筑。无论是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还是罗马式教堂,镶嵌画是其最具特色的绘画。所谓镶嵌画就是将红、白、紫、蓝、黄、黑色石子砸碎,压镶在灰泥表面,表现为花纹或人物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特别是加进金银材料的画,能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色彩之美与光泽之美。 ?对哥特建筑而言,彩色玻璃镶嵌窗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玻璃透明的特质成为理解属灵主题的理想介质。中世纪的教堂都采用自然光线采光,经阳光照射后,光线透过12种彩色玻璃构成的镶嵌画窗能变幻出梦幻般的光彩与色彩,营造一种神秘感,对上帝的崇敬之情自然萌生。

6.圣乐: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宗教生活是其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音乐尤其是圣乐自然也就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时每个信徒都必须参加宗教聚会,并在聚会中唱圣歌。这些圣歌都没有伴奏,全部需要用拉丁文清唱,在圣洁、美好、悠扬的旋律中,使内心得以平和,灵魂得以宁静。 7.宗教文学

?中国宗教三分格局:儒家(朝廷的国家宗教、家庭祖祠宗教——排他性)、道家(聚合民间诸神,本土化宗教)、佛家(外来、思想体系和艺术体系)。

?宗教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内容不外福音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等基督教内容,上帝是作品描写与赞美的中心。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象征、梦幻的手法。此外,骑士叙事诗与骑士抒情诗为主要内容的骑士文学也形象地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精神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是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8.基督教世界与希腊神话世界相比出现了诸多变化:?希腊的神话可以人格化,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能被人格化的,只能通过象征、寓意等方式显现神性。?基督教文化是神本文化、出世文化、超越文化。?基督教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

9.儒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文化则是一种实际型的处世伦理文化,不太象佛和道那样对事物本质问题的思考,而是关注自我的成长变化,也就是更求实际应用,而且具有很多的“行”的精神,入世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有责任和担当精神。在艺术上多表达自我价值的实现、世间现实与自我成就的结合等内容。 ?京城威势,体现了儒家型审美文化。整个京城就是关系朝廷本质的建筑定义:京城中有一种基本的空间结构,从中体现出了社会体制及其一整套以朝廷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儒家的体制思想,朝廷的神圣威严,家庭的尊卑秩序,都从京城这一建筑空间里呈现出来。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明清一代,京城的建筑格局与风格自然是按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来设计的,这就是:一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伦理服务。因此,儒家审美文化是政治伦理型的。

10.道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审美文化是社会体制及权利的审美文化表现;道家审美文化则以审美形式表达一种独立于社会体制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山林情趣。 ?道家文化对天地自然之境的审美形态有独到的贡献。表现在司空图的《诗品》中:①《诗品》共有24首,现出了24类自然境界。有一个完整的体现,呈现了一种时间的顺序,一种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流动。②《诗品》表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更替相一致的循环的时间观。自然山水就在这样一种时间结构中,得到了一种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天地往还的韵律。③《诗品》不但表现为一种宇宙时间循环往复的流动,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的类型呈现。

?24品:展现了24种审美类型: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在24种基本的审美类型中,突出的是一种道家的最高境界,它用一种道家的主要范畴围绕起来,呈现了中国山水境界所内蕴的宇宙精神。【体会(两幅图):中国山水境界所内蕴的宇宙精神。例: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题材,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而来。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合协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指宇宙的本源。中国山水画是以儒,道,释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画景创造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用他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使人从自然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

11.佛家型审美文化

?佛教是外来宗教,一旦来到中土,其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都会按照汉文化的需要进行改变。

?在印度佛教寺庙中,塔式中心,在塔里体现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在汉文化民众的心理结构中,所产生的对佛教的需求,不是塔,而是像,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佛像。

?整个汉寺,其建筑结构,都是围绕着放置佛主的大雄宝殿而进行的美学观。(图片略)

?中国佛寺里,四大天王两边威武肃立,与弥勒菩萨正中洒脱笑意构成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汉化佛教景观。 ?对汉文化所需要的宗教来说,佛教群相中最重要的是菩萨。

①菩萨,从等级论,仅此于佛。有的已经被许诺为佛,如弥勒;有的为了度救世人而推迟成佛,如地藏。这里最重要的是,菩萨仅次于佛,具有了足以救人的巨大法力,不是佛,请求起来比较容易,菩萨多被赋予了大慈大悲的心性。

②在汉地,最有名的是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③这四大菩萨不但有了自己的香火胜地——观音在普陀山、文殊在五台山、普贤在峨眉山、地藏在九华山。而且,在大雄宝殿,佛陀像的两旁或背后,往往都有着四位菩萨的像。构成了汉寺佛教的体系性。 12.士人型审美文化

?中唐以后出现的中隐园林,因为在都市之中,其实应该叫庭院。庭院精神,可以说是士人的审美文化。 ?中唐以来的都市园林境界,到宋代庭院得到美学上的完成。在宋人庭院里,绘画、书法、诗词、音乐、文玩、品茗、棋局等文化与艺术因子,成了整个庭院境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艺术类型里面,琴、棋、书、画、诗、文,都是六朝以来士人园林本有的元素,但品茗与文玩是宋代庭院的新境。

13.品茗

?茶,其性淡、其味长。中唐以后就成为士人的爱好。但更多地是发挥一种生理功能。

?“午茶能散睡”(白居易),而茶作为园林的一个部分,更主要的是作为园林中的士人心灵的一个部分,则是宋人的创意。 ?宋代士人们把分茶、着棋、写字、弹琴、品诗、赏画、玩古视为一律。

14.文玩超越当下的幽思,能表现收藏者的学识,能凝结玩赏者的高雅。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胸怀、一样情性、一片趣味、一颗心灵。文玩给宋人庭院带来的一种动感,使庭院成为一种心园。

15.庭院:在宋人的庭院中,中国士人容纳万有的胸怀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宋代的庭院,造就了集诗、书、画为一身的文人。庭院中的赏玩集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和诗、词、书画、琴、茶、古董为一体,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情趣。

16.民间型审美文化:宋代以来市民的兴起,引出一种与士大夫美学趣味不同的大众美学趣味,它集中体现:为小说和戏曲。在小说和戏曲中,都市的市民趣味和广大乡村的民间趣味合一,特别体现在戏曲上。这一审美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点。第一,门帘台账,一桌二椅与戏曲的虚灵性。第二,脸谱与服装构成戏曲的象征性。第三,念唱做打构成戏曲行进的程式性。

17.现代审美文化:文艺复兴标志着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中世纪审美文化核心标志之一是世俗化。从中世纪的“人生所有罪”到现代审美文化的“人生所自由”。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个时期总体上呈现三大特征:①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②表现出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与对抗。③美与艺术取得了自己的合法性领域。 ?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一时期表达的形式有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现代城市等。其中,尤以小说、现代城市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

?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①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一个与中世纪生活迥然相异的人性世界即希腊世界。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终结,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自此,人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自己的主人。

②意大利诗人波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体现人文主义)

③这一时期小说形象再现了宗教信仰的终结和解体: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拉伯雷《巨人传》。这一时期的绘画也肯定了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像》、拉斐尔《圣母子》。

?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与统一

整体而言,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主体性审美文化,并且首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审美文化。

①一方面,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合法性的尺度与依据,并以此为抨击宗教盲目信仰,揭露教会罪恶的锐利武器。

②另一方面,理性又要为感性、自由意志加以适度节制,形成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代表作品:伪君子,吝啬鬼,浮士德。

?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从经济与社会角度看,现代性过程向世俗化过程转变,过程经历了三个分离:政治与宗教分离,经济与政治分离,功利主义经济观与道德观分离。到了十九世纪艺术才真正确立了自身自主性。

?审美精神:若说中世纪审美文化是对上帝的赞美与颂扬,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那么现代审美文化就是对人的讴歌与礼赞。

18.当代审美文化:我们所谓的“当代审美文化”,是指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

?艺术/生活

①现代性进程中的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分离,规划了当代审美文化最为基本的结构秩序。

②即一方面是以纯粹的艺术品(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为载体,以纯粹的艺术场所(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非艺术品(日用品、房屋、街道、商店、广告、工业品、武器、旅游风景等)为载体,以一般生活世界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

?大众/精英: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

①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精英”,是少数人; ②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大众艺术”或文化工业的批量产品,而精英审美文化对象则主要是“精英艺术”或纯艺术的创造性作品;

③大众审美文化的生产动机是“商业利润”与资本的扩张,而精英审美文化的创造动机是“精英价值探求”与文化的优化;

④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的提高;

⑤大众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从众媚俗”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精英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则是“批判反省”与促进社会改革。

⑥在西方,“大众”(mass、the masses)的产生与工业化、都市化、教育的普及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有密切关系。

⑦相对民间审美文化而言,大众审美文化是都市文化,是书画文化,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大众审美文化寄生于经济活动。大众审美文化不像民间审美文化有明确的地方性,大众审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了。 ⑧在西方,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精英”(elite)在启蒙运动中产生,它与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有关。 ⑨19世纪以后的“精

审美文化导论

英”一词具有特定的政治涵义和文化涵义。文化涵义是指那些在文化上担当社会道义并能对社会进行批评的知识分子。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精英不同于传统文人。当代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传统文人。当代精英审美文化乃是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文化的批判和精神价值的关怀。

⑩事实上,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绝对分界是不存在的在前者那里总有价值关切与自由精神的影子、在后者那里也有休闲娱乐的功能。但这种事实上的混杂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实践意向上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更不意味着两者所行之道是可以彼此取代的。

?保守/前卫

①所谓审美文化上的“前卫”就是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审美追求。审美文化中的前卫现象是一种现代现象,它与现代民主制度以及道德、政治、宗教的宽容有关。

②在西方,审美上的前卫现象出现在19世纪,它表现为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运动,此后发展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

③古典主义是保守的审美文化的象征,从根本上看,一切传统的审美文化都是保守的,因而也是古典主义的。所谓“保守”。不是通常所说的守旧,守旧只是保守的极端样式,保守的真正含义是相信永恒,从而守护永恒。

④与西方古典主义大致类似,中国古典主义的“总经”也是以原道为据的。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天象可以变幻莫测,而天道则恒长不变。

19.消费审美文化:消费审美文化是人类商品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必然伴生物,也可以说,它和人类的商品生产一样古老。

?作为消费活动的审美:在消费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

①审美活动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整体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看电影、旅游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同时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消费行为。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赢利来自大规模的商业销售,在这种赢利模式的巨大驱动下,产生了大规模的现代审美文化产业群:影视业、书报业、流行音乐产业、时装业、旅游业、广告业、娱乐业以及为实现产品的广泛销售动员而崛起的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群所生产的类型商品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景观。

②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位置发生变化:

——传统的审美活动作为精神活动,有明显地超越品格:审美常常是一种人生意义的领会和价值的追思。比如读诗、读小说、看话剧、听古典音乐、看舞蹈、观书画、赏风景等等。审美总是使人从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审美的境界总是被领会为比世俗生活更高、更纯洁、更富有精神性价值的境界,因而审美一直被看成是一种能养育心性、提高精神品格和人的生存境界的活动。

——但是在消费社会,社会审美活动的位置变了;审美成了属于日常生活的一个结构性环节和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普通人的“消费”。

——与传统的审美相比较,消费型审美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日常性、大众性、身体性。

?消费时代的审美诉求与社会生活感的变迁:消费时代的审美并不只被经济所操控,消费审美并不意味着审美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

①一是消费关系的基础化。在消费社会,社会公众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生活转型是:消费关系成为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维度。

②二是孤离个体的生存感、遭遇和忧虑。消费社会作为精神诉求的审美总是和小人物孤离个体的生存感相通、相连或相关。

③三是消费取代审美。审美与使用生活的界限已经被取消,审美已经变成了消费活动中的一种因素,而不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单独意义的活动。

?商业美学设计与文化工业:在西方当代的文化研究中,对消费型审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或社会文化产业的角度展开。

①商品的美和商业美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看到许多能带来审美感觉的商品:时装、家具、日用摆设、图书、家用器物等,这些商品都有品牌、精美的包装、美轮美奂的销售场景及诱人的广告,这就是消费型审美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即“商品美”层面。

——一个商品的美学设计主要有三大要素:命名、形象设计、情调或品味感。

②文化工业与消费艺术品 从文化工业的角度看,消费审美的艺术生产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其次,它是一种现代传媒背景下的生产,是一种现代样态的媒体艺术。再次,现代审美消费艺术品的生产变成了社会多部门写作的集团化生产。

20.技术审美文化

?技术文化的形成 ①技术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工业技术诞生后的一种与技术活动、技术物品密切相关的审美文化。

②技术化社会并不能消灭人类对自身与外部世界世界审美关系的体验的需求,就像古典社会中人类把一种创造性的、无功力性的激情寄托在自然意象之上来体验审美一样,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也试图在技术活动和技术物品中实现那种创造性的、无功力性的激情。于是,在技术化社会里人类试图把审美激情注入技术活动和技术物品之中,由此便产生了技术文化审美。

③工业技术产生后,人类社会文化日益受其影响,逐步走向了技术文明。产生了以技术物品作为表意意象的技术文化。

④技术品经历了三次功能性转变。即,技术物品的工具化,技术物品的大地化和技术物品的代码化。 ?技术与审美关系

①从工业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作用来看,科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既非互相排斥又非彼此同一。科学技术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世界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人们的感觉、观念。

②《后工业社会来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人类社会变革的第五种影响就是形成新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从而导致一种新的“美学感觉”。人们将审美追求融入科技活动中,同时又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感觉,这就形成了技术化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成——技术审美文化。

?科学技术的审美功能:技术物品与艺术创造手段的革命、技术物品的审美化、技术活动的审美效应。

相关热词搜索:导论 审美 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