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地王”|地王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   “地王复出”暗藏四重危机   一是强烈的地价连锁反应。“地王”价格攀高不仅会带动城市内其他区域的地价上涨,也会形成对其他城市的传导效应。一线城市的价格高企必然会带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地价上涨,虽然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王即意味着地价上涨的信号。
  二是引发房价再度暴涨。北京6月商品房住宅成交均价为13302元/平方米,比1月上涨了2864元/平方米,涨幅为27%,地王无疑是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三是资本过度向房地产聚集。目前土地市场存在明显的资金推动型特点。在国家信贷扩张期,获得大量贷款的国有企业密集进入土地市场,势必会分流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量。这对促进实体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非好事。
  四是房地产脱离和背离民生。地王所形成的商品房价格是广大工薪阶层望尘莫及的。这使房地产越来越脱离或背离普通居民的购买力,背离或脱离居民的住房需求。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报社原社长刘允洲:
  “饥饿供地”致地王频仍
  在此轮土地行情井喷式翻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力促土地成交率的举措显而易见: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均抛出“压箱底”的城市核心区地块,以刺激疲软日久的土地交易。在刘允洲看来,这是地方政府控制地价的一种惯用手段。
  “土地投入的时机、规模和结构,对地价是有影响的。”刘允洲表示,如果今后能让人大来监督地方政府均衡供地,不搞饥饿供地,严格限制“憋”地价和有地不供、有地慢供的故意行为,对地价的平稳可能会作用甚大,“地王”或许也将不复出现。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处处长文林峰:
  地王包袱恐被再度甩给政府
  文林峰认为,地王的再度泛起,最终结果很可能与2007年一样,就是企业通过各种关系(比如退地)最后把包袱再甩给地方政府。
  文林峰认为,土地的功能应该是为城市公共建设筹集资金,“现在我国的地方政府即便在土地交易严重低迷的情况下,也不愿意降低地价”,对土地的经济效益过于专注,这是导致地价畸高的根源。此外,反思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也非常必要。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
  根治地王要靠“土改”
  王宏新认为:从目前来看,如果政策不变,未来这种急冷急热的状况可能成为一种常态。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已经使我们感觉到土地泡沫的脆弱。
  在王宏新看来,地王屡现不绝,根源在于现行土地制度。“如果对现在土地制度不进行大规模变革,从目前看,几乎没有根治地王现象的办法。”
  (摘自7月13日《中国房地产报》)

相关热词搜索:激辩 地王 激辩“地王” 地王驾临大咖激辩 激辩地王 中国房地产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