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受益“省管县”财政收入14年增28倍:义乌财政收入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城,1994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2.5亿元,到2008年激增至69.16亿元,增长近28倍,年均增长29.32%――这被该材料列为“义乌市执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取得主要成效”的首个证据。
  “省管县”财政体制下,义乌市于1990年代末开始地方财政综合预算改革,这个因体制激发的自我约束机制,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誉为开全国先河的“义乌模式”,被浙江省财政厅树为全省财政改革的旗帜。
  
  放权与自我约束
  “财权和事权达到较好统一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刺激着县(市)不断做大地方财政‘蛋糕’,省里给了资源支配的权力,县里如何理好财、用好权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义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宋英豪(曾任该市财政局长)说:“浙江长期稳定的‘省管县’财政政策,给了县市政府在县级层面主动理财的动力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
  1998年,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义乌开始整顿和规范部门收费行为。
  “当时,几乎每个行政单位都有账户,甚至小到一个办公室就有一个账户,除了税收,很大一部分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监督之外。如果罚款等非税收入都有可能转化为部门支出和福利来源,必然导致部门行为‘罚’字当头,公权力滥用。”
  在1996年开始的统筹管理非税收入的基础上,义乌在1998年和2003年先后对全市339个行政事业单位的2843个账户全面清理,实行单位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制;1998年,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系统,实行联网监控收费,把各类收费、罚没款等非税收入全额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2005年,在全省率先推出《义乌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规范非税收入征收行为。
  2000年,义乌制定《关于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办法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实行“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财政监督全过程”,简称“三个子”改革,此举在全省得到推广。
  财政宏观调控公共化
  2000年义乌全面实施财政综合预算时,地方可用财力仅23.60亿元,2008年则高达90.6亿元(不含社保基金),是2000年的3.8倍,年均增长18.3%。同时,也从源头上遏制了部门寻租现象的发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义乌实行“三个子”综合预算改革以来,没有发现涉及财政性资金的腐败案件。不仅如此,义乌还通过将“三个子”改革向镇街延伸和一系列控债、消债措施,有效化解政府性负债风险――2008年底,市级财政负债总额3.96亿元,镇街政府性负债余额3.62亿元,且均为借用市财政间隙资金,完全控制在警戒线内。
  财力在县级政府层面集中后,义乌市财政公共化取向愈见成效。2001年“非典”过后,义乌编制全省第一个公共卫生发展规划,从2003年起的5年内投资7亿多元,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而此前5年投资只有2.37亿元。(周瑜、谢春雷)
  (本组文章摘自8月25日《东方早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义乌 财政收入 受益 义乌受益“省管县”财政收入14年增28倍 省管县理论及案例 省管县财政体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