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摘抄加赏析

发布时间:2017-02-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边城摘抄加赏析篇一:桃源与沅州

编辑 姜兆岩班级姓名2015、3

桃源与沅州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 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

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 [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 [太白序]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

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 [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 [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 [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 [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 [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 [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 [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边城摘抄加赏析篇二:人物肖像描写精彩片段赏析与训练

人物肖像描写精彩片段赏析与训练 教海探航 2010-11-22 08:47:09 阅读509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湖北省汉川市韩集中学 丁兰英

一、顺序描摹,立体清晰。

【精段展示】

1、“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节选自《音乐巨人贝多芬》)

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训练巩固】

(1) 片段一中作者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是按______顺序写的。先突 出其悲剧一般的神情,后逐次运用准确、传神的词语描写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达到突出人物形象特征和其独有的精神气质的效果。

(2)片段二中对托尔斯泰的这段肖像描写先整体概述其的特点;而后通过描写____、____、____具体体现这一特点。

【品赏整合】

以上两个片段在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均采用了恰当的顺序。这样使描写形象立体清晰,内容富有层次感、条理感。

【牛刀小试】

请运用恰当的顺序,试描绘图画中的人物肖像。(《蒙娜丽莎的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修辞运用,特征突出。

【精段展示】

1、“(乔海)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驼灯狮子?”。

(节选自《我的第一本书》)

2、同上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片段。

【训练巩固】

(1) 片段一中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突出了人物_________的特征。

(2) 片段二中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试各举一例,并体会其作用。

(修辞):_____________

(修辞):_____________

作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赏整合】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使人物肖像中最富特征的地方得到了突现,从而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牛刀小试】

请模仿以上片段,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虚实不同,韵味各异。

【精段展示】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节选自《云南的歌会》)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节选自《边城》)

【训练巩固】

(1) 片段一中描写笔笔细致,人物形象被刻画得真实细腻,如在眼前。“____的枣子脸”、“____的糯米牙”、“____的衣裤”、“____的围裙”、“____透孔鞋”、“_____辫发”短语中逐一修饰的词均是表示____的词,这样对描写对象不惜浓墨重彩的描绘,突出了人物形象的_______特色和_______的精神面貌。

(2) 片段二中描写将人物放置在自然的风日、山水之中,意在表现美好的环境对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影响,从而突出人物浑然天成、空灵动人的有内而外的神韵气度。这是以美好的环境_____优美的人物。

【品赏整合】

两个片段描写人物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工笔细描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则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牛刀小试】

试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模仿你喜欢的片段的写法,写一段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抓住细节,形神兼备。

【精段展示】

1、“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节选自《蒲柳人家》)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节选自《孔乙己》)

【训练巩固】

(1)、片段一中描写抓住人物肖像中一系列的细节之处,如“光葫芦头”留的“木梳背儿”,一到立夏就“光屁股”,全身上下晒得乌黑,特别是对____,____,____诸细节的关注与描写,使六岁的何满子_____,_____的形象跃然纸上,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2)片段二中,抓住“长衫”这个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_______________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品赏整合】

以上片段都注重了对人物肖像中的细节之处进行描写。不同的是片段一是通过多个细节集中表现人物形神;片段二则仅仅抓住最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细节进行重点刻画。

【牛刀小试】

试通过描写人物肖像中的某一细节或多个细节表现其形神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遴选角度,新颖独特。

【精段展示】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他的背影……” (节选自《背影》)

2、“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节选自《台阶》)

【训练巩固】

(1)、片段一选取了____这个独特的角度整体表现父亲________的形象。这个角度使父亲那朴素的,凝聚着作者无限情思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作者心中,也定格在读者心中,给予读者深深的回味与深刻的感染。

(2)、片段二选取了____这个独特角度以局部描写表现父亲_____的形象。细致入微的描写的或是写实或是介于真实之上适度的夸张使这一段文字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品赏整合】

以上片段都是写父亲,表现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选取独特的角度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予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牛刀小试】

试选一个角度,写写你的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对比衬托,印象深刻。

【精段展示】

1、①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②中年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节选自《故乡》)

2、①“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②“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

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克而已。”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

【训练巩固】

(1) 片段一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两个片段运用____鲜明地表现闰土的变化。①段中“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简洁描绘出少年闰土_______的形象;②段中对“脸”“眼睛”“手等进行了细腻形象的刻画,描绘了中年闰土______的形象,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 片段二①通过似小窗的_____,似树柴般的____,似外墙般粗糙的____,_____鼻,_____招风耳,_____脸颊,______嘴唇,表现托尔斯泰整个如陋室般的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②段中则突出地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他的目光似____,似_____,似_____,似____其敏锐、犀利表现的极为生动形象。这对“闪光的珠宝”之所以显得熠熠生辉,更在于作者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的描写的有力衬托。

【品赏整合】

两个片段描写人物肖像分别采用了对比与衬托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形象特点鲜明呈现。所举片段各是在描写同一人物。其实对比与衬托的表现手法可运用于对不同人物的描写,从而起到突出某一人物特点的作用。如冯骥才《俗世奇人》之“好嘴杨巴”一篇中写道:“津门胜地,能人如林,此间两位卖茶汤的高手……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杨七;一位细白精明,人称杨八。”句中对杨七、杨八的描写仅用“胖黑敦厚”“细白精明”八个字,即将人物各自特点通过相互对比衬托充分表现出来。

【牛刀小试】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两个人物肖像表现其具有不同的个性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思路:此题通过列举并赏析人物肖像描写精彩片段,让学生从中感知人物肖像描写的不同方法及其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训练让学生巩固认知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附参考答案:

一、(1)空间(至上而下)、脸、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颏

(2)脸部多毛、长髯、眉毛、鬈发

二、(1)比喻、贫困历经岁月风霜

(2)比喻、夸张、突出人物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

三、(1)透红、白白、毛蓝布、小银片扣花葱绿布、绣花、油光光、颜色、地方、淳朴自然开朗活泼

(2)映衬

边城摘抄加赏析篇三:高中作文好的段落

300字美文摘抄加赏析:

1.摘自席慕容《桐花》

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美文赏析:

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2.摘自张爱玲《秋雨》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地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

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了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美文赏析: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就像这篇秋雨,别人都会写温暖潮润的气息,而她则写得幽暗而阴森,光是笔触就让人感到寒冷而战栗了。 但也许这正是张爱玲文字的魅力,张扬的,阴暗的,却又是如此真实,探测到人内心的最深处。这篇文章用笔细致,只用了比喻和拟人,就把秋雨写得栩栩如生,又带入了一层沉闷而寂寥的色彩。于这文来说,充满了灰色、忧郁,黯然,寥落,一种生活无厘头的滑稽,唯一萌芽的一束希望之光,仅是那株低矮的无人问津的桂花树。

3.摘自张晓风《初雪》

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渥绿,看起来绵软软地,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搀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拔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

一样飘缈了。你们想,我在这样一个染满了绿意的早晨和你们写信,我的心里又焉能不充溢着生气勃勃的绿呢?

美文赏析:

作者充分调动了视觉与触觉,写活了春天的绿色。多处采用比喻,形象生动。喜欢这段话,因为看了就很温暖。这种温暖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呢,我想,就是从那些温暖的字眼里流动出来的,“明晃晃”、“浓郁郁”、“生气勃勃”,因为写给孩子,所以更加诗化和优美。作者笔下的绿色仿佛是活着的,流动的,仿佛在信中就像出现在眼前一样。我也喜欢绿,也喜欢作者笔下的这片绿。它们的生机让人感觉到快乐和希望。

4.摘自张晓风《秋天秋天》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

美文赏析:

这段文字用优美的笔触表达了对梧桐叶子的喜爱。“簌簌”的象声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让读者也能猜到那种场景。“神秘的美感”写出了秋日梧

桐的特点,神秘的,优美的,梧桐叶子在作者眼中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美好,极富有感染力。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梧桐叶子的形态。作者从颜色、形状等各方面做了描写,同时将叶子比作小船,穿上还有船舷,船舷上是梧桐子,让每个读到的人都心驰神往,也想看一看这优美的梧桐树。作者想象力丰富,将秋天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5.摘自沈从文《边城》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边城摘抄加赏析)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

美文赏析:

好的写景就该是简洁而富有刻画力的,在沈从文笔下找不到华丽的辞藻,但你却可以清晰得从这样的笔触中感受到景物的轮廓,“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说不出的滋味,和文章淡淡的气氛相得益彰。

相关热词搜索:边城 摘抄 赏析 沈从文边城摘抄加赏析 边城摘抄加赏析200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