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公益人的脸面】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公益人才陷入怪圈。很多人认为,做公益的人是活雷锋、是苦行僧或者什么诸如此类的,总之不太像正常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关心公益,通常是看这个机构筹了多少钱,做了什么样有影响力的项目,包括形成了一些怎样的机构,这当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关注角度,但是很少有人从人才的角度来关心公益机构的软实力。
  2010年12月17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调研的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在北京发布。公益人才报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公益事业面临着一个怪圈,“这个怪圈就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方面是公益机构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因为资源等限制,不愿意进入公益领域。
  
  招人难留人更难
  
  如果把公益整个作为一个领域、作为一个行当来说,它还处在一个发育之中,之所以用“发育”这个词,代表它不是高度地成熟。公益不是很成熟或者不是充分发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公益人才的缺乏,目前大量的公益人才需求缺口还没有得到填补,而且在这个领域中,它的分布结构也不是非常的平衡和均匀。
  调研发现,NGO招人难是普遍问题,尤其是草根NGO。在招人困难的原因上,“待遇低”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满足能力要求的人才数量少”,很多NGO负责人表示,虽然NGO提供的职业环境并不优越,但对人才的要求依然很高,比如:要有契合的价值观和理念,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踏实肯干,就业观念和社会大环境也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相应人才的培养和流入。
  公益机构在做公益项目时,人力资源的投入还比较弱。有不少基金会现在可能钱比较多、项目比较少,但只要人力资源投入少,不能有好的人才留在里面,项目本身是好不到哪儿去的。
  公益人才的待遇,包括这个待遇留给社会的影响,已经成为很大一批年轻人进入公益领域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其他行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往往待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这不仅仅是择业者个人的选择。“以在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台湾的经验,我觉得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生命黄金期就走上为别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道路,确实在哪里都是一个不容易的选择,不仅现在是,将来也还会是。”著名公益人叶祖禹先生表示,在中国做公益尤其不容易,因为社会的主流、家长、我们的亲人对把公益作为一个终生的职业选择都还不太理解。
  
  公益是一份职业
  
  “公益就是一群热情高高、智商低低的人在傻傻地做好事”,这是很多社会上的人对公益人形象的简单诠释。他们认为做公益的人是活雷锋、是苦行僧或者什么诸如此类的,总之不太像正常人。
  调查显示,20%的公益人每天要工作10到12个小时,待遇也很低,其中有五险齐全的人不到20%。此外,只有12.4%的大学生选择到公益领域就业,且都是对公益有了解的大学生。至于其他大学生为什么不选这个作业做职业,60%的人因为这个行业没钱,90%的人认为这个行业太辛苦了。
  公益到底是一个什么?在现代的公民社会当中,公益行业跟政府、企业并列为社会的三大部门,公益被称为第三部门。在美国,这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可以达到从业人口总数的10%,在中国可能1%都不到,所以公益是一份职业。
  公益应该是一份正经的、可以谋生的职业,不是说谁随便有点儿热情,想做点儿好事就能做的。有热情、做好事,那是志愿者,不是真正的公益从业人员。正像原来南都基金会名誉会长周庆治曾经说过,“做慈善并不是简单地填一张支票,散财与生财一样,需要知识、需要能力,而且公益可能更需要有创意。”做企业可以用产品来换人家的钱,做公益没有什么东西给人家,还得让人家掏钱,怎么能打动人家呢?这需要多高的技巧。
  公益需要专门的理念、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能力。比如说原来有一个企业家找新公民之友,他想给打工子弟做点儿事情。新公民之友带他到打工子弟学校看了看,看完之后他很快做了一个决定,花一万块钱为学校建一个舞蹈教室。捐建后,这个企业家还组织20个员工去搞过一次活动。然后这个教室就一直空着,为什么?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舞蹈教师。这个企业家能不能建这个教室少花点儿钱,把剩下的钱给志愿者?志愿者至少能教孩子们真正地学唱歌和跳舞。但是企业家可能根本没有想过,他也没工夫听这个,他觉得我想搞一个活动,我也有钱就做了,但是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所以说,公益不是简单地随便谁都能做的。
  
  从圈内自救到影响圈外
  
  今天的公益行业跟二三十年前的民营经济有点儿相似。首先,它规模很小。报告显示差不多一半的公益机构筹资额在50万以下、人不到3个、项目不到3个。其次,不管是做公益项目的水平还是机构管理的水平,各方面的水平跟企业这个行业来比还是低的。第三,身份门槛相对较高。你要想正而八经地注册做一些好事还是有难度、有门槛的。第四,行业没地位。很多人和机构表面上说公益很崇高,实际上他们认为公益比较边缘,内心根本瞧不起公益。
  与以前相比较,如今公益人的脸面已经大很多了。现在,比较著名的公司都会成立一个基金会。但是大多数基金会有一个特点,就是成立以后没有什么事发生。挺有名的公司、挺有名的企业家推动成立了挺有名的公益基金会,但是它就是不浮出水面。公益组织按理说做的是挺光荣、挺有价值的事,内心也挺强大,但是好像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做一些业内的事。公益不是一个小圈子就能解决、做好的事,怎么样变得更加面对公众,向更多的圈外人去传播才是方向。公益组织不仅仅是筹资,还需要传播。
  跟以往相比较,公益的声势壮大了很多,有不少既优秀又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从事公益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也有一些公益组织的先行者和先行的人才群体,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或者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得更好。
  关于公益人才链的上游储备,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年轻化、创新化、专业化的公益人才队伍建设,对公益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南都公益基金会正在尝试一种与过往资助项目不同的计划(银杏伙伴成长计划)――机构直接把资金投资于人,而不仅仅给机构和项目,以此倡导一种新的公益资助理念。这样的理念一是希望直接让优秀的人才更快地成长,同时希望能够在行业内起到倡导作用,让人才问题被关注。
  到目前为止公益,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新生的行业,但它也是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一个行业。从国际经验来看,包括这几年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公益热潮,公益是有生命力、有前途的行业。
  这个行业要想真正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靠什么?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脸面 公益 公益人的脸面 公益人马蓉微博 韩红公益百人援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