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众力量,我们怎么办?_公众承诺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新公益时代是零距离的      现在是一个“新公益时代”,所谓新公益时代就是公民彰显个人慈善的公益选择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的时代,就是透明公益时代。
  以往的中国公益更多的是慈善公益组织自说白话的小圈子,我们原有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政府更多地和社团、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包括一些学者一些所谓知名人士互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透明不透明是由政府和机构说了算的,如果这些人、这些机构不选择透明,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让它透明。可是,现在是大众等不及了,一条郭美美的微博,蝴蝶一扇动翅膀,扇动出来的是公民大众为主体的这样一个新公益时代,这个新公益时代是零距离的公民大众践行公益的时代。这是新媒体,这是网络,这是微博时代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今天,在公益慈善问责上已经不可能忽视公民大众的力量。所以说,大众中国的时代真的开始了。尽管这个时代还有很多的瑕疵,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的本质太重要了,它的本质是每一个要真心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人都衷心拥护的。我只把我的钱和我的知识,我的能力和时间投给我最信任的基金会,这样的话我们良好的基金会会脱颖而出。
  “郭美美事件”说明了什么?事实上公众的疑问是正当的,因为公益慈善组织里面既像一个公共资源,又获得了大量的公共支持,进而又进行捐赠,同时还享受免税政策,这些决定了必须要向利益相关者去问责,这是决定透明度要求的合理度的问题。
  当然,慈善也是需要成本的。我们的募款要成本,公益项目的执行要成本,我们要请到高级人才也需要成本。许多公众认为所有从事慈善的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会觉得善恶都会自己长翅膀飞到所有人的手里。事实上,我们不要在乎成本高低,我们要在乎成本是不是合理。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建一个楼,而要看到这个楼有没有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这两种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公众要变成聪明的、明智的、理性的捐赠者。
  
  网络时代的科层制壁垒
  
  腾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窦瑞刚
  有一种观点认为,“郭美美事件”可能会成为中国公益行业发展的一个拐点。其实,永远不存在拐点,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渐变和突变的关系。先是要有不断地积累,才会有最终的突变。
  中国红十字会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有政府背景又有社会组织背景。最近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恰恰体现了它这种双重身份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外,现在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化时代意味着这是一个拓扑化的传播结构。在这种结构里,信息能够快速地从一个点传到其他的点。这种信息的高速传递必然就要与行政组织的低效率发生冲突。要应对网络化时代里各种新旧媒体的监督,首先要求第一时间开诚布公地来披露信息。而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组织里的信息传导需要层层上报、层层批复,完全不能应对网络时代的要求。这次事件中,正是因为当事方主动披露的信息不足,才导致了民众监督热情的高涨。
  这个事件的本质就是中国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又一次政府职能的转移。第一次转移,是把市场还给市场。而这一次是把社会还给社会,即通过培育社会组织、第三部门来给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进而推动社会组织的民间化进程。所以,公众和媒体要很清晰地了解这个事件的本质是什么。
  
  简单的问责很可怕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会长何道峰
  我们之所以有很多的困惑,常常是因为我们处在我们自己的时代当中,各种条件很复杂,以至于我们经常要去找一个参照物,但是这个参照又不知道到哪里去参照。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心中要有一个西方的、经典的基金会公信力建设之路。
  公信力建设第一个环节就是国家先制定一个非常完善的规则,有了规则以后,就产生了问责。理性问责很重要的是深度、细致、分类,学者也好,媒体也好,要在细微处见精神。只有有区别和分别,才有可能真正见到科学的精神,简单的问责是很可怕的,像潮水一样卷来。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要么就是“是”,要么就是“非”。其实中间有很多的过渡带是可以变得更加有甄别性,更加有分辨率的。
  我们要承认,一个社会的进步常常是由事件推动的。出一个很奇怪的事件会对社会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抹去浮华,坚守修行,短期来讲对公益组织的发展会有影响,但是长期来讲,不见得是坏事。事件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引发我们的反响,引发我们去改变自己,引发先驱们消除自我的隔膜,通过时间的累计,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地方会一点点地被改变。

相关热词搜索:公众 面对 力量 面对公众力量 我们怎么办? 企业面对的公众 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