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看”的时政新闻_台湾今日时政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由于内容的特殊性,时政新闻很容易被写得宣传味浓、可读性差。那么,怎样才能使其变得“好看”呢?中国新闻社多年来一直从事外宣报道,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发现时政新闻的软角度
  
  2004年12月,胡锦涛主席赴澳门参加庆祝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笔者有幸随中新社报道组赴澳门采访。12月19日下午,胡锦涛探望了澳门普通市民家庭和澳门劳工子弟学校。胡锦涛主席与市民亲切对话的场面,笔者不是在现场,而是在澳门为这次回归报道开设的新闻中心,通过澳门广播电视公司的对编机看到的,和我一起看的还有其他数十名记者。
  在这个远离胡主席到访现场的新闻中心,记者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胡锦涛主席的亲民风范。于是我写下通讯《在澳门新闻中心感受胡锦涛亲民》,别出心裁地从另一个角度还原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现场,让人耳目一新。
  澳门回归五周年的报道中,新华社最后发的一篇稿子让大家赞不绝口。新华社用一组数字盘点了胡锦涛的澳门之行:
  ―29个小时。
  ―16场活动。
  ―8次重要讲话。
  ―会见2位行政长官。
  ―3个重要思想。
  ―3个重大意义。
  ―4个“坚定不移”。
  ―84家媒体500多名记者。
  无独有偶,前不久胡锦涛主席出席APEC时,中新社记者于晶波采写的《胡锦涛的一百小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合适的角度对于时政新闻的软处理,可谓另辟蹊径,曲径通幽。
  2004年11月30日,《胡锦涛和艾滋病人握手》这条新闻广泛出现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之后,网上出现了许多关于这条新闻的评论。网民评价说:“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都使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如果我们将总书记当成普通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普通人。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勇气直面艾滋病人的,更别说与艾滋病人握手了!”
  这两年胡锦涛主席曾在春节期间深入百姓家中,与老百姓一起包饺子过年;温家宝总理亲自为农民讨工钱,这些新闻都在社会上得到热烈回应。因为这样的报道触动了人们心中一些最原始、最善良的感动,这就是报道中的人情味。
  
  勾勒政治人物的软特写
  
  在每次新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亮相之时,中新社常常会写一篇发言人亮相的特写。 四年前,正逢韩日世界杯火热举行,刘建超第一次亮相外交部例行记者招待会,当时,中国和哥斯达黎加两支球队的激烈对决刚开始不久,中新社记者张朔在报道《足球热风吹进外交部新任发言人发言博得满堂彩》中写道:
  足球不愧为通行世界的语言。在这飞火流星的魅力感染下,一贯严肃庄重的外交部新闻发布厅今天显得格外轻松。聪明的国外媒体记者趁机将问题伸向新发言人的私人领域―“您是球迷吗?”
  记者用大量现场描写和背景,塑造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更多的是平易、干练和一种独特的亲和力”的第一印象。通过细节刻画了外交部发言人的一些喜好和特点,同时又在特写中穿插许多“硬”信息,如交待发言人的背景,以及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背景等等,让整篇文章软中见硬,软硬结合,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让人爱读。
  我曾经出席了外交部第三位女发言人章启月的最后一场记者招待会,与这位女发言人握手、合影、攀谈成为这场记者招待会结束后的一道风景,这样的风景并不多见。
  于是我采访了几个记者,并上台问了章启月去向,后来用特写的形式再现了章启月的最后一场记者会。这篇八百字左右的短文当晚经中新网发布之后,主要门户网站都进行了转载并将之置于新闻栏目的显要位置,当时海外华文媒体的采用也达到九家。
  一段人性化的描写,一个细节的注重,一节趣味性的故事,都能让一个政治人物鲜活起来,作为读者更愿意接受一个亲切、生动的政治人物。
  
  提炼政治人物的软语言
  
  由于外事新闻的特殊性,用比较软的方式采写较硬的内容通常是奢望,除非有特别的机会,如跟随领导人出访。这时,记者们较容易抓住领导人“不经意的话语”采写报道,这样的新闻当然就“好看”了。
  2004年5月,中新社记者朱大强跟随温家宝总理出访英国时,曾写过一篇《温家宝:“你对关于祖国统一的意见非常重要”》的通讯。
  当时在伦敦的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内,温家宝总理与英国华人华侨、旅英专家学者、留学生代表座谈时,代表国家真诚地听取他们的建议。温总理说,“对祖国的建议和希望,尽管提!”于是就有了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单声向总理提“我们建议国家制定‘统一法’”的一幕。朱大强抓住这些对话,并发回独家报道。报道中采用很多对话,活泼生动的言语,再现了当时场景,充满现场感。
  2006年,我随温家宝总理出访芬兰的时候,也曾有幸聆听了温家宝在芬兰使馆面对使馆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人华侨的一席讲话。记得最清楚的是温总理说的一句“其实我已经很累了”,他还在芬兰使馆将这几天的“累”统统诉说出来。
  为什么会这么累?总理在中欧领导人峰会上是一对四在谈,总理在亚欧会议期间还见缝插针会见了十个国家的领导人。这是身累。面对“中国威胁论”的指责,却是心累。
  为什么要这么累?温总理说:“这是国家给我的责任。”
  我的通讯只是将这些记下来就已经有了足够的感染力,一位尽职尽责的总理形象跃然纸上。
  
  挖掘时政新闻“软”素材
  
  时政新闻要软,素材是关键,如果新闻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充满趣味或者可读性强的内容,那么这条新闻必定可以是一条好新闻。
  有一次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中国,专门安排了一个下午到北京西边的老山自行车场去骑自行车。小布什是一个自行车爱好者,有关小布什骑车的新闻层出不穷,当然外电常常报道的是小布什骑车摔跤。
  这场面对中国媒体的表演,吊足了胃口。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新社都派出两名文字记者报道这次活动,两家通讯社还分别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了这两篇通讯。用百度新闻搜索可以发现,这两篇新闻都有50多家转载,而百度时政新闻通常的转载量只有20家左右,或许布什骑车这件事情本身的趣味性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
  有人评论说,布什高明地把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西方的生活方式用中国的媒体告诉了中国人。
  2006年上半年,温家宝总理会见到访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随后共同会见记者时,温总理回答了《人民日报》记者一个有关世界杯的问题,温总理再次对世界杯在德国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同时预祝本届世界杯圆满成功,并祝德国队好运。随即温家宝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本人也是球迷,也会半夜起来看世界杯。我抓住了这句话,写就《温家宝说:我也会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稿件播发后,被网站广泛转载,海外华文媒体的采用情况亦是可圈可点。
  有些时候,这样的时政软新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一方面民众关心领导人的爱好是什么,另一方面这些相近或者相同的爱好也拉近了领导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让民众感觉到领导人可亲的一面。这种“好看”的时政新闻当然是多多益善。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

相关热词搜索:时政 好看 新闻 做“好看”的时政新闻 做最好看的新闻杂志 看天下做最好看的新闻杂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