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反馈机制_反馈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从网络新闻跟帖、网络新闻跟帖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比较优势和运用等几个方面,探析网络新闻跟帖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网络新闻跟帖 反馈机制 优势
  
  3月16日,《南方都市报》报道了网友争相在网上公布财产为公仆做榜样的新闻,网友“天乙”号召老百姓们公布自己的财产,以回应某省高官“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财产”的质问,同时配发了邝飚的漫画《脱吧!到你了!》。①这幅时事漫画一经发布迅速走红网络,一再被网民高高顶起,它被4000多个网站转载,其中凯迪的帖子9天时间里点击超过78万,回帖已经过千页,跟帖1.6万人次,引发网络跟帖的狂潮。
  这幅时事漫画的走红,得益于网络跟帖在形式上的突破。对于官员财产申报,对于某高官的荒谬质问,传统的诸如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民意表达方式,都不遗余力地给予带有倾向性的反馈。网络跟帖和传统媒体的介入能够产生较快的反馈,能够使民意表达得丰富和多元化,提升媒体在传播中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发挥传播舆论监督功能。
  
  一、网络新闻跟帖与网络新闻跟帖反馈
  网络新闻跟帖是指在网络新闻之后,受众在网上留下的网络跟帖,是受众阅读过新闻后所感所想的自然流露,是受众接受新闻后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或情感的宣泄,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评论、编者按等媒体观点,是受众的个人表达和民情民意的体现。跟帖可长可短,少则一个词,多则上千字,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它与网络新闻关系十分密切,是不能脱离新闻而独立存在的。
  传播学上的反馈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它主要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出后,信息作用的结果又返回控制系统,而信息在往返不断的循环过程中,不断修改自己的内容,实现自己的控制。
  从传播学反馈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跟帖,就是网站作为传播者,以一定的形式,比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将新闻呈现给受众,受众在接受新闻后再将自己对新闻的感受外在化地表现出来,以跟帖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的网络受众,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馈给传播者。②网络新闻跟帖为受众提供一个交流批评的场所,使受众能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自由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实现传受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某条新闻点击浏览次数的多少固然可以说明其受关注的程度和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力,但是,它远不如跟帖这种形式反馈的直观迅速。因为点击次数的多少只能说明受众曾经关注过这条新闻,但并不能代表受众确实完整详细地看过这条新闻,受众有可能是随意地点击了一下,根本就没看,或者由于是对标题感兴趣,但在打开新闻页面后扫上两眼却发现没意思又迅速关闭了页面。而网络跟帖就不一样,它说明受众读了新闻甚至深读了新闻。因为,如果受众没有仔细阅读过新闻是难以有自己想法和意见的。
  这样,网站的传播者就可以根据受众的跟帖多少,清楚地了解到受众对某条甚至某类新闻的阅读程度,经认真分析研究后,不断地对新闻机构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更符合受传者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加强传播效果和赢得更多的点击率。同时反馈给传统媒体与网络,促使媒体对该新闻继续跟踪报道,跟帖继续发挥作用进行讨论,集民意和智慧为政府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方向。
  
  二、网络新闻跟帖与传统传播方式反馈的比较优势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著名传播学者韦伯就曾经预言过,现行的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方式将会被一种新的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所取代。他指出:“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关注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现在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韦伯的预言正逐渐变成现实,人类正在实现由大众传播时代向网络传播时代的飞跃。过去那种“大媒介小个人”的时代似乎正近乎终结,传播权也不再被高度垄断而是日益分散,新的活动媒介可以使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出版家向全世界发布信息,网络新闻跟帖就是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传播反馈机制的新模式。
  与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相比,网络新闻跟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其充分自由的反馈机制以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改变和“距离感”的消失。大众传播中的薄弱环节是反馈。媒介居于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信息是由点到面传播的,只能使用单向联系的技术,这样使受众对传播者几乎没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有反馈也会是很慢的。而依托于网络传输的网络新闻跟帖,反馈是及时而充分的,传输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平衡――互换”模式,原来横亘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距离消失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只要进入互联网络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换句话说,网络新闻传播似乎没有绝对控制中心,受众可以随意发布信息,相互交流沟通。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既取又予。一切都由网络上的装置或程序进行调节,这样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相互交替、相互转化的,网络传播交互性使得公众在发出信息后能够得到即时反馈。
  网络媒体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受众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这种反馈更具个性化,在传播反馈机制双向性上更为突出,传播者和受众界限呈现模糊趋势。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但随着网络传播出现,传播者与传播工具间的关系有改变,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在看完新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能在受众读完新闻后给受众一个倾吐心声的机会,使受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的受众一般愿意在看完新闻后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在内心里感到满足。
  
  三、网络跟帖反馈机制的运用
  网络新闻跟帖通过BBS和网络聊天室等技术条件,将网络的优势很好地发挥出来,论坛和聊天室等互动网络技术的使用者通常设置一些自己或别人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并对共同话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网络受众除了可以在新闻网站留言、进行新闻评论,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通过BBS、博客等放到网上,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参与性不仅意味着传者与受众的模糊,也昭示着网络新闻内容的多样化及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网络新闻跟帖在媒体与受众加强联系和互动方面体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和优势,主动性与主体性意识的加强使得媒体和公众在关注各类新闻事件,特别是在易于形成“群体情绪”和“共鸣”的社会性事件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用户个人可以通过网络对其感兴趣的信息或话题积极地、尽可能大规模地加以接收或传输,以满足个人的需要或吸引他人的注意,从而引起多方面的共鸣、争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议程,它是自由的、不受媒介干扰和时间、程序等控制的,出发点是个性化需求,突出了个人传播的自觉和主动。人们思考什么或怎样思考取决于它们自身的需要和所做出的信息选择,使得公众在发出信息后能够得到即时反馈,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交锋,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问题。
  诚然,网络的兴起和普及有效推动了社会监督的实施,网络新闻跟帖的匿名性、广泛性和群发性不仅扩大了监督和制约的效果,在及时性和联动性上也显示出比以往上访、举报等方式大得多的能量。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跟帖这种新兴的传播和反馈机制在反映舆情民意、加强干部监管上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但同样的,自由和开放也极易因“过度”而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匿名性等原因,网友个人的传播行为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往往对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基本人权造成侵害。对媒体而言,更需要大力防范“媒体权利”的滥用和误用,避免先入为主和越俎代庖的“媒体审判”。
  因此,单纯的网络新闻跟帖所产生的舆论监督往往在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和把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舆论监督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见《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16日
  ②王兆华:《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新闻跟帖的功能》 载《东南传播》2007年第1期
  (作者单位:周丽娜,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8级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生;任波,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7级体育新闻与传播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跟帖 网络新闻 探析网络新闻跟帖中的反馈机制 网络新闻跟帖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跟帖的意见表达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