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通讯员心得体会 基层通讯员供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本文归纳了基层通讯员给电视台提供的新闻稿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通讯员 电视新闻 问题 对策       基层通讯员经常给县级电视台提供电视新闻稿件,从这些来稿中,笔者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此把它们加以归纳,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一、图像编辑中遇到的问题
  电视新闻中画面是第一要素,一些基层通讯员报送的电视新闻中存在着画面颜色不正,图像不能用,新闻画面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
  1、要真正了解摄像机
  现在的通讯员大多使用的是小DV摄像机。拍好电视画面首先一定要认真研读说明书,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档位功能,像如何调节白平衡,增光等等功能要掌握,出现一般性故障要知道原因,自己要能解决。
  2、拍摄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一定要稳。DV摄像机具有自动变焦功能,有的稿件图像中的会议参观等内容、场合,随意地推拉摇移,没有目的性,录像器内的景物始终在不停运动,几乎找不着一个固定镜头。稳定最基本的要求是,姿势正确,肩扛机要做到三点固定,手捧机两手支撑,胳膊要夹紧。少用推、拉、摇、移镜头,运动画面要有起幅、落幅,摇得要均匀,不要在运动中开关机;要多拍固定镜头,多用静止画面,每个画面不少于8秒钟。因为电视新闻的剪辑手法基本上都是固定镜头的硬切,一是时间有限,二是为了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拍摄固定镜头时,全景就是全景,特写就是特写,景别不能随意变来变去,使镜头毫无章法。
  其次,躲开背景的强烈光线,对拍摄对象不要用逆光,如光线不够,可以开灯补一些光,必要时采取侧拍。
  第三,注意保持水平,不能歪。可以参照地平线、建筑物等。
  第四,画面要主次分明,突出主体。例如:开会拍领导,要从中间向两边拍;活动中拍领导,主要领导不要被遮挡住。图像一般不能顶天立地,要留有空间,注意人物的方向性。
  第五,画面完整。不能拍中间一个人,两边露半边身子或一个胳膊;有会标横幅的字要拍全。
  第六,画面干净。抽烟、烟灰缸、果皮屑尽量不要出现,不能有挖耳朵、抠鼻子等镜头,有损人物的形象。
  第七,运用好景别,镜头要配套,镜头的内涵要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拍一条会议新闻,首先要有带会标的镜头,交代新闻主题;要有各主要发言人的镜头,交代新闻人物;要有与会者凝神静听或边听边记的镜头,交代环境和烘托气氛;要有一些必要的空镜头用来转场。其次,景别要配套。运用不同的景别表述不同的内容。以拍室内的会议新闻为例,带会标的介绍环境的镜头应以全景为宜,会议主持人或报告人应拍成近景。同时,拍摄角度也要配套。在具体拍摄时,主体无论是人还是物,都要兼顾上下和左右,避免视点的单一。远景反映规模、范围,表现气势;全景表现人物关系、周边环境;中景,以被拍摄人来说,是指膝盖以上;近景,胸部以上,开会常用;特写,指脖子以上。在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时可综合运用多种景别。例如:技术员指导果农剪枝:远景是一大片果园,全景是一群人在听课,中近景是技术员在讲课,果农在认真聆听,特写可反映剪枝动作和所剪的枝条,使观众一看便知是在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
  第八,画面拍摄、选择与突出新闻主题。一些通讯员在拍摄过程中,对拍摄对象主体选择不清楚,对新闻画面拍摄准备不足,拍出来的作品不能较好地反映新闻主题。如领导参观活动的场景,主要领导要占中心的主要位置,拍摄时画面却没有反映这一点;再比如拍摄一个农业生产现场会,拍摄参会人的镜头太多,而农田现场的画面很少甚至没有。还有在拍摄过程中,一个镜头持续时间太短,或者镜头推拉过快、过频,让人眼花缭乱。
  二、文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电视新闻要有好的标题。现在,很多通讯员给电视台所送的稿件没标题。标题是新闻的题目。虽然电视新闻不播标题,并不代表标题没用。标题的作用主要是明确稿件的主题思想,起到确定新闻角度的作用。角度新是制作好的标题的前提,而好的标题对选取新颖的角度也有重要作用。标题俏、角度新的文章让人能够眼前一亮,也能彰显作者语言风格。
  第二,导语对电视新闻尤其重要。广播电视新闻稍纵即逝,所以导语既能在开头就提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又可起到适当重复强调、吸引观众的作用。
  第三,要确保稿件的真实。大家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中可以看出新闻首先必须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是基础;报道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所以一定要掌握和使用第一手材料,确保真实性,写完稿件后要认真核对。
  第四,有效信息量要充足。从基层通讯员来稿看,不少稿件看起来长篇累牍,其实有效的信息量很小。比如有的通讯员来稿,写一个单位抓干部职工思想作风转变,先用很多篇幅写这个部门领导班子对县委开展思想作风转变的认识,再写很多职工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具体有哪些措施、创新的办法和思路值得借鉴?稿件并没有提及。这样的新闻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再比如会议报道,写会议程序很详细,对领导讲话、活动的报道也很详细,但都侧重于程序,对会议主题却很模糊。为什么要开这个会?会议要解决些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一条新闻看完,观众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这样的新闻观众不感兴趣,也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它既不符合新闻规律,也不符合宣传工作“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第五,文稿要力求简洁、口语化、通俗易懂。要求语言简明扼要,尽量不用复式句,以适应播音员的叙述方式和受众的听觉习惯。电视新闻在用文字稿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声音和画面的补充。
  所以,如果可以用画面就能反映出来的新闻信息,不必过多地依赖文字叙述。如一则报刊新闻,原封不动地用于电视,语言的书面化则可能让播音员和电视观众都感到不便。如一句话很长,播音员念得喘不过气,观众也听不清楚。我们平时收到的一些通讯员来稿就有这样的毛病,一句话,几十个字,打印出来三四行,中间不加标点,念起来很费劲。还有的是文言和白话夹杂在一起,写出来读者看得懂,但念出来观众听不懂。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领导干部的和专业人员听得懂,但大部分群众听不懂。相对于广播新闻来说,电视新闻可通过记者现场报道、同期声的运用,直接通过荧屏传播信息,使观众有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比如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就大量使用了现场报道。
  第六,稿件要新鲜、生动、具体。新闻的“新”在于事实新、材料新。新闻要尽可能报道“第一次”发生的,“第一个”出现的事情。当然,这也要从全局的观点看问题。有些事情在本地区、本单位是新发生的,但在全市、全国范围内也许已不是新鲜事了。也有一些事因为有一定的思想性、针对性,需要经常不断地报道,但这一类题材在报道时也要尽量选取新的典型、新的特点、新的角度。特别是一些需要反复宣传的主题,更要研究新的角度。千篇一律就没有新鲜感,效果也不好。我们在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必须选取典型材料、典型实例。如果不做选择,罗列一大堆材料,反而会冲淡或淹没新闻主题,造成人物、事件不突出,观点不鲜明,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除了要有新意,新闻事实还要生动感人。要生动地描写情节和细节,善于用巧妙的方法叙述新闻事实,避免生硬、刻板、老套。比方可用再现某些场景的方法等。
  第七,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新,除了内容的新之外,还有时效性要求。现在新闻界比较流行一个口号:叫做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如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很多事件采用直播的形式,主要是突出一个“快”字,突出现场感。而基层通讯员的来稿中,在新闻的时效性上做得还不够。例如:9月10日教师节,但到了9月14、15日还有一些通讯员送来反映当地庆祝教师节的稿子,“新”闻已经成了“旧”闻,这些稿子自然就没法采用。
  三、拍好、写好电视新闻不能声画两张皮
  电视新闻是图像声音兼备、视觉听觉结合的一种新闻形式,图像、声音和文字都很重要。编辑电视新闻,一般先改文字稿,然后根据文字剪辑画面。在日常的工作中,电视新闻写作要围绕电视画面来展开,掌握电视写作“为眼睛而写”的基本规则,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在写作时头脑中要先有画面的感觉,让所写的内容在拍摄画面中能够真正体现。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做到声画对位,不能声画两张皮。例如:关于水利兴修的稿件,有的说投入机械多少台,但画面只有一辆推土机在工作,有的说施工队伍施工人员干得热火朝天,但画面上只有二三个人……另外,有的新闻内容多,要多补一些空镜头。例如:写案件侦查,文稿上描述公安干警如何快速反应、立刻出击,抓获犯罪分子,而图像上只有干警审问嫌疑人的镜头,这样就明显对不上。可以补拍一些飞驰的警车呼啸而过、闪烁的警灯、驾驶室警察手握方向盘的严肃表情等镜头,配上警车急促的警报声,用这些空镜头和声效来烘托紧张气氛。这样,不仅解决了声画两张皮的问题,而且增加了稿件的可视效果。■
  (作者:郎溪县广播电视局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供稿 通讯员 对策 基层通讯员供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党建存在问题对策 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