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鉴宝类节目看电视节目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矛盾与平衡_娱乐性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鉴宝类节目近年来持续升温,从央视初创《鉴宝》栏目到如今各地方台名目繁多的鉴宝类节目,栏目同质化娱乐化的现象愈来愈明显,与此类节目的初衷――挖掘、诠释和传播藏品所携带的民族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高收视率的同时叫停的呼声也愈来愈大。鉴宝类节目不同于一般娱乐节目也不同于科教节目,因此在栏目不断创新中其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矛盾企图在不同受众群中找到平衡点。娱乐要有度,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以牺牲观赏性和教育意义一味追求娱乐,应把创新节目形式和严谨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态度相结合,此类节目才能健康持久的生存下去。
  【关键词】鉴宝类节目 娱乐化 观赏性 定位
  
  短短几年时间,文物鉴宝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已经有十几档之多,在收视率攀升的同时,民间收藏也随之升温。目前,较有名的几套鉴宝类节目有央视二套的《鉴宝》《寻宝》,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北京财经频道的《收藏》,上海电视台的《收藏》,浙江经济生活频道的《宝藏》,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山东电视台的《收藏天下》,其中中央视二套《鉴宝》节目自2003年10月25日改版,便创下了0.33%的收视率。吉林卫视的《找你》、天津都市频道的《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的《艺术玩家》、昆明电视台的《盛世典藏》和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商行――西部珍藏》也纷纷跟风。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叫停”的阵阵呼声,与不断新生的节目产生鲜明对比。目前,鉴宝类节目在收藏界存在两种评价:一方面是大众中包括普通收藏爱好者的普遍叫好,而另一方面是业内行家的一片骂声。可见,此类节目在高收视率的背后存在着种种弊病。
  先以《鉴宝》节目为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鉴宝》节目是一档介绍民间收藏的节目,最早是作为经济频道的《艺术品投资》栏目2002年元旦期间的特别节目奉献给观众的,播出以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就成为经济频道的收视冠军。于是,又经过了几个月摸索,经济频道2003年10月全面改版之后正式推出。开播之后,《鉴宝》栏目不断创新形式,吸引了大批的电视观众。它利用电视媒介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专家、收藏者和大众有机会相聚于此,以收藏者的藏品为桥,沟通了三方,满足了各自不同的需求。《鉴宝》栏目主要有三个环节:藏宝展示、专家鉴定和价格竞猜。其中价格竞猜贯穿整个节目始终,它也由几个部分组成,先是持宝人的自报价,然后是专家鉴定过后给出的市场参考价。其次是现场观众组成的几个方队在近距离观察了藏宝之后给出的自己觉得合适的报价。最后也是节目中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揭示专家的市场参考价。这是整个节目的娱乐因素的集中体现,也是串联整个节目的链条。单从这档节目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鉴宝类节目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体验经济,其实质是快乐经济、刺激经济和文化消费经济。“消费是一个过程,当过程结束后,体验的记忆将永恒存在。”①体验经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就在于将它拘泥于实际商品的传统经济理论,推广、提升到了文化消费和虚拟的精神传播活动中来。对于此类节目而言,体验经济的启发意义就在于将单纯的知识传授性节目,制作成生动活泼、超越了藏品和知识传授本身的娱乐“体验秀”节目。目前对鉴宝类节目的褒贬不一主要来自于对节目形式与传达的传播传统文化理念的“褒”和对藏宝估价过分迁就市场“钱味儿”太浓的“贬”。不可否认,《鉴宝》节目将知识的传递、权威的鉴定通过价格竞猜串联起来,用轻松的娱乐方式诠释着收藏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藏品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充分地挖掘出来,展示给观众,供观众玩味思考。
  鉴宝类电视节目,其关键点就落在“宝”字上,高收视率的核心也体现在“宝”字上,换言之,大众之所以喜爱此类节目,关键就是看节目中的“宝物”身世来历与何去何从,这与持批判态度的专家学者在观看欣赏此类节目时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心态不同,大众多无鉴赏文物方面丰富的知识积累,观看此类节目的初衷完全出于一种猎奇心理,甚至会狭隘理解宝物的含义,如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与一件清代官窑瓷器同时出现在展台时,从文化含量上显然是前者占有绝对优势,而吸引大众眼球的必然是清代官窑瓷器;而业内专家多专业知识丰富,可以理智的判断不同器物的价值。这种心态的不同更深一步则会导致关注点不同,大众多关注物品的表象,比如器物的品相、价格、材质、颜色等,直接经验认为文物界知名的或者如金银器等贵金属器物就是“宝贝”;专家学者的关注点则偏重物品本身带的如历史地位,研究价值等,换言之就是重“鉴”而非“宝”。这些不同点必将导致高收视率与高呼叫停之间的尴尬与矛盾。
  考察催生鉴宝类节目的社会背景不难发现,这与全社会收藏热兴起有直接关系,这其中大致涉及三类人群,第一类就是普通民众,他们对于收藏只有浅薄的认识或是了解皮毛而已;第二类是收藏爱好者,从初学者到颇有眼力的玩家,水平参差不齐,但共同点是高度关注收藏方面知识;第三类就是业内专家,经过专业训练与考核,具有欣赏鉴定文物以及研究其历史知识能力与资格。在传统媒体中,书籍等纸媒多在后两类人群范围内传播,因其内容颇具专业性与抽象性,不可能大面积传播。而鉴宝类电视节目则具有吸引第一类人群也是最广泛的受众群的优势。
  电视媒介具有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综合优势②,通过综合试听的体验,使得所要传播的内容具有较强易受性。作为鉴宝类节目所涉及的文物鉴定的知识,以往只是少数人了解的冷门,通过电视“看读听”的综合传达方式,使得此类知识通俗化,更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并通过浅显易懂的表述更有利于受众接受。
  反对此类节目的呼声主要关注点在于此类节目的品位与现实教育意义。先从节目内容上说,在所有的电视鉴宝节目中,最刺激、最让人感兴趣的环节有两部分:一是辨别所呈“宝物”的真伪及文化品位,二是给“宝物”估价。但是,也正是在这两个重要环节上,恰恰容易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这里所说的负面效应主要是指专家对宝物(实际上很多都是文物)的价值判断过分迁就市场,也就是说,一件宝物能卖多少钱决定了它的全部价值。这样做,不但从文化上颠覆了文物自身的价值体系,而且导致了受众在收藏理念上陷入误区。再从表现形式上说,从开始的单一鉴宝到请嘉宾参与,再到民间寻宝,以电视为媒介面对大众,不可避免的要增加对“宝物”本身的修饰,人为制造悬疑等,在视觉上强烈刺激受众,最后把主角“宝物”抛在一边变成受众与主持人以及嘉宾,专家的心理较量。突出表现为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每一期节目结束时,主持人王刚手持“护宝锤”砸烂赝品,锤声刚落,喊声即起:“去伪――存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砸得痛快、喊得嚣张,有几分过瘾。同样,《寻宝》节目把演播室搬到全国各地,群众参与性增强,也强化了对受众心理的贴近性。但对于以上所提及的二三类受众群来说,纵使节目形式千变万化,节目内容还是对“主角”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地描述,所谓评价只是为物品的有形价值锦上添花,不涉及文物的核心价值,因此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大众关注文物的重点。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懂收藏的人并不多,只是随着收藏热的再度兴起,关注的人数增多,但并不意味着懂收藏的人数也大大增加,所以收藏人数在小范围内稳步有升,而大众范围内的激增势必导致了此类节目激增。迎合这些受众的旨趣,鉴宝类节目便满地开花。不可否认,节目以展现瑰丽多姿的民间宝物,展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展评内涵丰富的历代珍品为己任,使观众在惊叹中享受宝物鉴赏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但节目形式过于寻求刺激,不能从题材上深挖创新,就失去了长久生存的砝码。因为对于一件文物来说,它的表象必然得依托史实才有价值可言,也就是普通大众与业内玩家、专家关注角度合二为一才是做好此类节目的根本。文物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差异在于,一是文物不同于狭义的宝物,其观赏性不太强,如没有一定的欣赏功底就很难被大众接受;第二如果没有鉴赏文物的知识作为支撑,大众很难欣赏,关注的热情难以保持长久,导致悦目和赏心很难兼备,这是导致此类节目将在大众范围内冷却的直接原因。因此制作此类节目的趋势将与选秀节目无异,把文物评出冠亚季军或是砸宝淘汰,极大刺激着大众的心理,但严重扭曲了文物应有的价值,特别是其无形价值,结局就是被观众无情的抛弃。
  目前鉴宝类节目与其他涉及文物历史的科教节目不同,依托电视为平台,同时满足三类不同需求水平的受众群,而目前国人对文物的认识存在偏颇与差异,让此类节目板起面孔说教不是,放下架子娱乐也不是,可是在电视文化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你死我活的竞争之中,没有一点娱乐是难以让受众手中的遥控器暂停跳台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这样说道:“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致死的物种。”③在娱乐化的今天,在受众、大众甚至是我们所有人都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的文化话语的场域里,电视必然只有选择娱乐化,真可谓进退两难。电视扮演大众媒介这一角色不可避免的使此类节目庸俗化、物质化,尴尬中亦透着无奈。
  在娱乐庸俗化和节目同质化的趋势不断加深之际,如何使鉴宝类节目生存下去,并且在同类的收藏节目中脱颖而出,关键点落在平衡追求娱乐化与传播人文内涵上。一方面,在追求娱乐大众增强观赏性方面,鉴宝类节目应与受众充分融合,充分发挥 “体验经济”的理念,如《寻宝》节目走进民间,拓宽了节目视野,亦深得广大受众欢迎。在节目形式上大胆创新,突出藏品在节目中的地位也不失为抓住受众眼球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传播文化内涵层面必须严格把守底线,对藏品所蕴含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市场价值等信息切不可受商业市场运作影响,应持严谨作风客观评价,这样才能广泛赢得长久而稳定的受众群,走出一条“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而不平庸”的绿色娱乐道路。■
  参考文献
   ①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 著,夏业良、鲁炜 译:《体验经济》,台湾经济新潮社,2008
  ②陆晔,《对电视新闻价值实现的再认识》,《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1)
  ③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观赏性 娱乐性 看电视 从鉴宝类节目看电视节目娱乐性与观赏性的矛盾与平衡 艺术人生电视节目分析 对文学与娱乐节目结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