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报纸_地方报纸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刍议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使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才能抓住读者眼球,吸引读者注意力,是众多地方报纸在经济新闻报道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仅针对报道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地方报纸 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从目前来看,地方报的经济新闻报道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解释性报道。对如燃油税、贷款利率、廉租房、汇率变动等对百姓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政策的及时报道与解读。二是调查性报道。以追踪、研究、探讨事实为主,兼及评论。三是评述型深度报道。主要是增加访谈与评论的分量。
  综观地方报的经济报道,大多是静态的工作总结和成就汇报,尤其是地方党报做的经济报道,还是习惯于以成果、经验、数字来说明问题,只重术语的堆积,不懂通俗化的阐释;只报数字,不重数字背后的涵义;见物不见人,缺乏亲和力。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少地方报都没有专业的经济记者和专门的经济新闻版,且地方报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专业的经济研究人员不多,记者可以采访到的专业人士有限,更谈不上高水平经济学者,这无疑制约了报道的高度和准确性。
  地方报经济新闻报道该如何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增强可读性?笔者认为,要从解决群众看不懂、看了没用和不爱看这三个问题入手,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报道内容本地化
  一般来说,老百姓对经济新闻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的内容是否与他们有关。在目前报纸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状况下,地方报离基层最近,离普通人民群众最近,具有“三贴近”的天然优势,可以通过本土经济新闻来体现自己的特色。
  在经济新闻的选题上,要尽量选择受众面广,与读者生活紧密相连,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题材。2010年2月,为配合市委、市政府学习温州经验、促进汕头发展的活动,《铜陵日报》及时推出了《创业的故事》系列报道,重点介绍创业者开拓市场的经验与做法,给那些有创业热情的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譬如《创业路坎坷成功靠自强》一稿,介绍的是铜陵人魏强在和妻子双双下岗后,没有消沉,先是做废品收购生意,后又办起了莲花茶厂,他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最后终于发家致富的故事。不少读者(尤其是下岗职工)读了都说,魏强的创业经历读来亲切、真实,很受启发。
  做好全国性经济事件的“落地”文章。每年,都会有一批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事件发生,也会引起本地百姓的强烈关注,对这类重大经济事件,本地媒体必须给予及时、高度的重视和跟踪,对其给本地产生的辐射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2007年7月1日,国家实行服装业出口退税新政策,《铜都晨刊》7月10日就刊发了《铜陵服装业走到十字路口》的经济报道,对新政策给当地近100家服装出口企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铜陵服装业的生存状态和出路进行了调查和思考,为本地读者和服装企业提供了及时、详尽的信息。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有关“限塑令”、汽油调价、利率调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两岸“三通”等,《铜陵日报》都成功地进行了“落地”报道。
  我们在报道本地的经济活动时,还要有全局观念,要善于把地方经济发展放到全省、全国范围来看待。《铜陵日报》2009年12月26日刊发了《企业勇担社会责任 财政予以支持奖励》一稿,报道了铜陵市铜峰电子集团公司等42家困难企业因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向市委、市政府兑现了“不裁员、不减薪”承诺,或新增一批人员就业,获得了市财政500万元奖励。这在当时各地掀起裁员降薪潮中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这之后,有不少地方也纷纷响应这种做法,许多企业在难关面前选择与员工同舟共济。新华社为此以《铜陵市困难企业不裁员获财政奖励》发了专稿。
  二、突出实用性和服务性
  在百姓的经济生活中,消费占很大比重,涉及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而百姓在消费上关心的是物品的质量和价格等等。如果地方报经常提供这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消费服务信息,就会成为百姓的生活指南。
  笔者梳理了一下,这方面的经济新闻题材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种:一是捕捉“柴米油盐”类微观经济现象。如《铜都晨刊》上刊登的《菜价上涨市民寻思省钱招》、《雨雪对菜价影响不大》、《如何用存款为子女攒教育金》等报道,给了市民不少信息和建议;二是国家、地方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可能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各种影响。比如水、电、航空票价的调整等,都是百姓十分关心的问题,可从中找寻新闻线索;三是服务性新闻,诸如“黄金周”、春节前后的交通、旅游方面的信息等;四是针对各种影响百姓生活的不良现象或问题的批评性报道,比如“酒店业‘谢绝自带酒水’惹争议”等。
  经济新闻应突出实用性。如某地的有关部门对蔬菜市场进行农药残留是否合格的检测,记者对结果进行简单加工后发表在报纸上。这本来应当是一则服务性很强的消息,可由于报道未能从实用价值采写,让读者读后不知道哪个菜市场的菜农残超标,只知道韭菜、小白菜农残超标。这样的消息只能让人觉得闹心。如果记者能再深入一步,写出哪天哪个市场的哪种菜农残超标,怎样辨别合格菜与农残超标菜,实用价值就更突出了。
  记者可以通过经济新闻提供具有可学性、可操作性的服务信息,帮助读者从中找到致富的路子,同时也可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影响力。《铜都晨刊》2010年7月16日刊发了一篇报道:《生态循环养殖效益高》,介绍了铜陵县顺安镇珍禽养殖场场长李洪铎的生态养鸽经,有几位农户看到报道后,主动上门求教,学习生态养殖技术,在李洪铎的帮助下纷纷走上养鸽致富路。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地方报的经济新闻报道要凸显“家庭参考型”的特性,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有用的经济信息,成为读者日常经济生活的好帮手和好参谋。
  为了强化经济报道的服务功能,可以推出短信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获取一些新闻信息,了解读者的需求,并用短消息答复读者的一些咨询。
  三、倡导有深度有观点
  如今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从传播速度上看,纸媒与网络媒体、广播等相比显然没有优势。地方报经济新闻要想避免“慢一拍”的尴尬,就要变消息报道为深度述评报道,让读者了解事件的更详尽、更深层的信息。
  《铜都晨刊》2008年7月31日刊登了《铜陵凤丹种植濒临减产萎缩》的报道,当时该市一报两台拿到的都是市药监部门的一则简报,但笔者没有发一小消息了事,而是两赴凤丹产地,与正在收获丹皮的药农攀谈,充分掌握了铜陵凤丹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品种种植面积萎缩、产量下降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比与产地一山之隔的芜湖南陵丫山丹皮种植的繁荣景象,还采访了农委、药监、商务等部门寻求计策,使得该篇经济报道有理有据,对比度强,读后发人深省。因此,想要把经济报道写得生动具体形象,没有深入扎实的采访是不行的。
  地方报要想出有深度有观点的经济报道,就必须让记者专业起来,可以招聘与经济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新闻培训,也可以对现有的记者进行财经知识的培训。另外,地方报可以聘请当地大专院校的经济学者和企业的老总等,作为特约作者或顾问,邀请他们写专栏文章,提供经济分析观点,提高地方报经济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四、报道形式多样化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经济报道,通篇都是一连串的数字,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出镜,语言枯燥、乏味,形式呆板、拘谨,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地方报要不断挖掘报道亮点、改进报道方式,才能以洋溢生活气息的经济报道来满足受众的需求。
  “小切口反映大变化”。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报道百姓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铜陵日报》2009年底推出的“回首十一五”年终系列报道,是对全市五年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总结的重大主题报道。像这样的“重头戏”,很容易写得“大而全”、“大而平”,那么,如何让它平中见奇,变得引人入胜呢?为此本报策划了一组以《印象“十一五”――百姓幸福记事》为题的系列报道,以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基本需求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群体在“十一五”期间对这些具体生活细节的切身感受,来反映全社会、全市致力于幸福铜陵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稿件内容写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及实实在在的感受。稿件发表后,许多读者打电话称赞:从这组稿件中,我们切实感到了真实的“十一五”,真实的铜陵。
  经济与数字是不可分的,有的记者在采写稿件时,单纯地罗列数字,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现象突出,使稿件呆板乏味,导致内行人不爱看,外行人看不懂。笔者认为,既然数据无法避免,那就采编双方协调,利用图表、图示,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如《铜陵日报》2010年11月11日《农业和农村经济:壮龙头建基地 创品牌促增收》一文中,提到了粮食、蔬菜及与同期比较的增幅,美编用形象、直观的图表,把粮仓、钱袋子和蔬菜增长和产量等很好地表现出来,读者对此叫好。
  从报道手法上看,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经济报道的焦点应以人为中心,要把人在经济活动中的所欲所思用讲“故事”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使读者在充满趣味的阅读中轻松接受经济报道传达的信息。
   除强调语言的生动活泼外,地方报经济报道的报道形式上也可以不拘一格,现场新闻、信息发布、问答式采访、花絮、通讯、评论等不限。有时单篇稿子比较单薄,可以把几篇内容类似的稿件组合在一起,再配发小言论,体现编辑思想,在版面的局部形成强势,这也是地方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一种看点。■
  (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专版部)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刍议 新闻报道 报纸 地方报纸做好经济新闻报道刍议 报纸新闻报道格式 报纸新闻报道怎么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