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媒体专业就业方向_电视媒体就业报道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电视媒体中的就业报道在反映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进行探讨之后,本文希望可以为未来就业报道的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电视媒体 就业报道 东方时空 媒介特性
  
  就业问题作为一大社会问题,一直牵动着方方面面。作为社会记录者的新闻媒体在反映就业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暴露出什么问题,我们希望能就此找到一些答案,并为未来就业报道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从报道本体的角度分析就业报道
  1、报道量过少,报道力度不够
  此次对《东方时空》的调查时间范围为2008年2月25日至2009年9月29日,其中主题涉及就业的栏目期数一共是11期。从报道量进行分析,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东方时空》只做了11期关于就业问题的报道,对就业问题的关注不够。
  2、报道性质以正面及中性为主
  从报道性质来看,1篇正面报道,7篇中性报道,3篇负面报道。可以看出,正面和中性报道占据就业报道的绝大多数,而中性报道更是中流砥柱。《东方时空》作为电视新闻杂志中的领军人物,对于就业问题的报道持比较正面的态度是很好理解的。功能论强调,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媒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这样一种功能,它们通过传播各种文字和图像来参与协调并维持整个社会系统。当社会运转正常时,它们积极报道正面新闻,以稳定民心、巩固社会;当社会功能失调时,它们强调差异具有普遍性与合理性,功能失调也只是一种暂时现象。而通过具有建设性的新闻报道,我们可以对其予以引导,并促使其回归正常的运行渠道。①《东方时空》肩负着扶正舆论的责任,对于社会上的就业问题应该而且也只能用比较正面的方式去建构,引导社会上关于就业问题的舆论走向光明、走向理性。
  3、报道对象以农民工为主
  从报道对象来看,关于农民工的报道7篇,关于毕业生的报道2篇,其他类的3篇。农村人口是我国的主要人口组成,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②同时,我国农村遗留问题多,生产力较城镇低下,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现实环境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事业,解决农民的切身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连续六年都是关于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因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都是将三农问题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进行战略布局的。所以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放在报道的重要位置上是和社会现实相贴切的。
  二、从电视媒介特性角度分析就业报道
  电视媒体作为线性媒体,其最大的特征是不可追溯性,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由于其线性特征,播出过的节目再想追溯,实在很难。同时,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虽然比文字媒体调动了更多的感官,但是电视在吸引人眼球和耳朵的同时也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么,电视媒体既有吸引人注意力又有容易分散人注意力的特性,在这矛盾之中其对深度社会问题的探讨是不是就有先天不足呢?
  1、就业新闻故事化的处理方式
  就业问题是一个深度社会问题。对就业问题的关注,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续不断的解读,因为问题可能时时刻刻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东方时空》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选择了新闻故事化的道路。美国《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说过,“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对新闻故事化的注脚。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电视媒介本身的特性以及局限性,把一个相对宏观的主题细分,突出新闻人物,用讲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不仅利于梳理新闻的脉络,而且有利于新闻的传播效果。比如在2009年3月31日的《东方时空》名为《求职记》的节目中,节目选取了两名在京的大学生,一是出身名校女硕士应届生,二是普通高校男本科应届生,这样的身份设置有代表性,也没有性别偏颇。在记录这两个人物找工作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焦虑,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反映出了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选择和出路。这样的节目可以说是典型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但是它并不是赤裸裸地叙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难,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具体经历来诉说一个宏大的主题。于是,本来一个不是很利于电视媒体展现的主题,在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展现,这不得不说是《东方时空》的明智之举。
  然而,在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弱点和不足。为了讲述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故事,为了能够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在变成新闻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一)、媚俗;(二)、弱化新闻点;(三)为了说故事而说故事。这些问题在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是极其容易犯的错误。《东方时空》在2009年3月31日的《求职记》节目中也多多少少地暴露出了新闻故事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为了做节目而特意挑选了这样的两个新闻人物,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有制造新闻的嫌疑呢?当然了,在我国新闻故事化也只是在近年媒介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才凸显出来的,当中有一些不成熟的表现可以理解,但是在这些不成熟的表现背后必须有做严肃新闻的清醒认识,不然就枉费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了。
  2、电视就业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地位
  《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节目开篇挑起话题,节目过程中的衔接,节目后的点评,都无一不体现其故事讲述者的身份。相对于纸媒的讲述者隐居幕后,电视节目中的讲述者却可以直面观众,那么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就不能不成为电视就业报道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了。那么,对于解说就业问题的主持人我们就希望其有敏锐的社会知觉,对于社会问题有独到且深入的认知,并且可以将这种认知透过节目传达给观众。我们看到,在《东方时空》中的主持人都是记者和专家结合型的,在节目中对于节目节奏和节目走向的把握是有其特性的,同样的,对于新闻的点评也体现出其过人的综合素质。如张羽、张泉灵,都是《东方时空》中就业新闻成功的保证。
  三、对未来电视就业报道的展望
  1、增多报道数量,提高关注度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深陷其中。我国虽然没有像外国那样经历深刻的金融环境变化,但是也确实到了经济转型、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那么,在改革的阵痛期间,就业问题可能会有恶化的趋势。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拥有数量巨大的受众,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增多就业报道的数量,突出就业报道的主题,提高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为社会答疑解惑。
  2、加强服务性,提升媒介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媒介的功能寄予了厚望,因为相对于弱势的受众,媒体的巨大信息扩散力量无疑是强势的。如此,我们就希望从媒体获得的不仅是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信息,更希望能获得怎么办的信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具体到就业报道这个问题上,加强服务性就是要求报道要加强怎么办的信息的供给量,提升媒体的社会功能。但是比较遗憾的是,《东方时空》在这个方面有待改进。例如,2009年3月30日的《黑职业中介骗局》这期栏目,告诉了我们黑中介骗钱的手段、方式和因为求职心切导致的上当受骗,但是却缺少了怎样识别中介信息的真伪、怎样避免求职陷阱等知识,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节目对于就业报道的成就和缺失在哪里了。因此,在就业报道中,电视媒体需要加强服务性,提升媒介功能,更好地为就业问题的解决出力。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简单的从技术手段方面着手,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报道观念,要认识到媒体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就业报道在不放弃舆论引导的前提下要转变报道的角度,就是多关注就业者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现实和心理两个方面,了解他们的需求,他们的期望,维护就业者的利益,为他们提供政策和信息上的服务。③作为传声筒、监视器、导航仪,媒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很多,所以更需改善服务,发挥最大的媒体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3、加深人文关怀,疏解社会压力
  任何一篇就业报道,无论是岗位薪酬、岗位变迁,还是新的就业政策,说的都是老百姓的生计。可以说,就业报道是最能体现三贴近的报道,也是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因此,在报道实际操作中,除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大政方针,更应触及失业者的个体和他们的心灵,在话题的设计上,从这些典型的个体出发,写出他们的困惑、拼争和成功的故事。④具体到个案上来,在11期主题为就业的《东方时空》中就业主体出现了7次,并不少;就业主体的亲身出镜,给了他们在镜头面前诉说自己的机会,给了他们发言的平台,让普通的就业者或失业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引发情感的共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通过媒体渠道的发泄,可以减轻一部分社会压力,避免社会压力的过分聚集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①蔡琪,《大学生就业报道的范式与话语》[J].《新闻记者》,2009(9):66
  ②http://www.stats.省略/tjgb/
  rkpcgb/qgrkpcgb/t20020331_15434.htm
  ③黄文龙、毕秋敏,《对我国当前就业报道创新的思考》[J].《新闻采编》,2008(2):19
  ④陈雅妮、罗新宇,《就业报道的追溯与思考》[J].《中国记者》,2003(12):5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张兴宇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就业 报道 媒体 电视媒体就业报道分析 宇飞来酷聊电视媒体报道 新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