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契机 浅析微博时代的公益发展契机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微博的诞生为发展公益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微博过亿的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聚焦某项公益活动。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公益发展模式,并指出“微公益”监管面临的困境,以期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微博 微公益 新浪微博
  
  微博,Web2.0时代又一个创造性产物。继饭否、叽歪、嘀咕等国内第一批微博网站之后,以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在中国掀起“微博浪潮”,网易、腾讯、凤凰纷纷宣布加入微博大军,俨然已成百家争鸣之态。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微革命”。
  微博填补了互联网时代大量资讯量化分享的空白,能反映社会变革过程的实质。微博传播的迷你性、即时性、碎片化以及互动性、草根性,在短时间内吸引了过亿的用户,这其中包括大批的艺人、企业家、记者,各地的政府部门、检察机关、报社电台、企业、甚至是学校也开设“官方微博”。在看似虚拟的“微观世界”中,微博形成了一种糅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信息渠道的“微传播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小型公益机构在“微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微公益”已经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2011年4月15日,新浪财经联合中国旅游地产服务集团在海南举办的“微博之夜――微改变 博公益”公益酒会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微博的出现,把每一个人心里面的善心、爱心、责任心、阳光的一方面给激发起来了。一方面是激发起来,一方面是汇集起来。所以,微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代表了这个时代变革、前进、发展的方向。”①
  一、低门槛下的主动出击
  博客的诞生,为普通公民提供了一个发布新闻的平台,传统意义上的博文在作者点击发布之后,需经过网站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被放置到博客网站首页,获取更多的关注量。而微博作为互联网的一项及时应用,其发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用户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传播的效率极大提升。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公益组织或是组织公益活动的个人必须将自己的新闻信息以简短扼要的形式主动发布。可是,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速的传播,又使每条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在新一轮的信息洪潮之下。有统计显示,一条微博的寿命平均在12小时左右。于是,不断转发成为公益组织延长其信息寿命的重要方式。
  在发布自身信息并尽力延长其寿命的同时,通过评论、转发他人或组织机构的公益信息、甚至是“私语化”信息等在线互动也是提升自身识别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到,在新浪微博的公益圈中,一些中小型的本土NGO在线互动相当频繁,营造出抱团做公益的积极氛围。更有专门发布NGO招聘信息的官方微博,每天整理发布各类NGO的招聘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整合专业的资源、人才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NGO在现实中的发展。
  二、受众越加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哈佛商业评论》在2009年曾经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Twitter九成的帖子是由一成的用户提交的,与双向沟通的Facebook相比,Twitter更像是由少数人主导的“广播站”。②在中国,情况也极为相似。新浪微博与人人、开心等社交网络相比,信息的双向流通似乎呈劣势,它沿袭了新浪博客的路线,走“名人微博”、“精英化”模式,力图以“明星效应”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姚晨、李开复、李承鹏、潘石屹等均是此中热门人物。然而在“舆论领袖”的高效信息刺激之下,越来越多的草根用户在微博中树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并不仅仅满足于简单接受所谓“意见领袖”的信息。
  新浪微博在2010年底延续到今年的“随手拍”系列一直是网络热门话题。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今年1月26日,微博“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注册建立,里面有70多个孩子的照片,开博当天粉丝过千。随后的三个多月里,细心的网友将全国各个角落拍下的乞讨儿童的照片汇集到该微博,并标注拍摄时间、地点及孩子的相貌和穿着特征,并转发给相关的警方、媒体、志愿者。分散在全国的过亿微博用户不断转发,提供线索,多名乞讨儿童获得救助。在微博时代,围观成为一种力量,当鼠标被更多的人点下时,微博也正在发挥着无法想象的作用。
  除了这个引起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例,每天在新浪微博上演的公益事件不计其数。也有不少公益团队就是在微博上诞生的,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梁树新的微计划团队便是一例。2010年12月,梁树新成立微计划团队,一开始的定位是依托网络平台专注于助学,后来发现很多好的NGO、公益个体仍缺乏创意,于是“微计划”转而定位为Web2.0时代的创意公益组织。从“铅笔换校舍”、“蛋生万物”到“红板小学免费午餐计划”,均在微博上吸引了大批具有公益责任意识的网民。
  三、公益监管成为新困境
  “微公益”作为微博发展中的从属产品,自然也会受制于微博本身的缺陷。从饭否、叽歪、嘀咕到新浪微博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不管这些微博网站的核心业务有何不同,只要是属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形式,让用户自我生产内容,就无法避免监管问题。募捐形式在“微公益”中屡见不鲜,大多以支付宝为交易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绑架了募捐者或是募捐企业、机构的信誉,一旦出现冒名或虚假的募捐信息,微博作为信息平台并不能承担责任。
  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微公益”在法律上仍是一片空白,陷入模糊地带。由于个人没有募捐资格,不能发起公募,所以“微公益”行为只能看作是社会上的互帮互助,而慈善管理方面的规范只针对有公募资格的机构。于是,一些在微博上成立起来的公益团体纷纷寻求线下资源,想迅速成立具有法定公募资格的机构或是基金会,实现转型。
  然而,能够在微博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公益团体仍是少数,网民如何辨别真假公益,保持“微公益”健康的形象和发展势头,是当下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摸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①《潘石屹:微博平台反映时代变革和发展方向》,http://news.dichan.sina.省略/haikou/2011/04/16/304250.html
  ②《Twitter日发帖数突破5000万条
  远超去年同期》,http://www.省略/article/2010/0223/A20100223612986.shtml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本科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 契机 公益 浅析微博时代的公益发展契机 微博时代的市场研究契机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