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保山板桥古镇茶马古道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12公里处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岩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因附近多青色岩峰得名。青岩古为屯田驻兵之地,素有“茶马古道”、“南部要塞”之称,与黔东南镇远、赤水丙安、锦屏隆里并称贵州省四大古镇。
  从驻军建屯到军民同住的石城,青岩古镇经历了数百年沧桑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置贵州卫指挥使司,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又因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贵(阳)番(定番)主驿道之中段,在驿道上还设有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驻军于双狮峰下驿道旁建屯,史称“青岩屯”。自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青岩堡起,青岩古镇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扎屯田,这里逐渐发展成军民同住的村寨。天启四年至七年(公元1624年至1627年),青岩土司班麟贵率领所管辖村民,伐树烧荒,炸石平地,自筑城垣。土城竣工后,称“青崖(岩)”,既延续青岩堡之名,又以城东北巍峨青岩类似一雄狮伏地、可镇压八方之意。当地布依族人叫它“王城”,汉语意为“兵城”或“营盘”,这便是今青岩城的雏形。
  土城居高踞险,安全坚固。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成为南下定番、北上贵阳、西入平坝、东走龙里的十字交通要塞。经数百年历史沧桑,多次整修扩建,青岩城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
  如今的青岩城,是一座明清风格的文化古镇。城头火炮与北门外山头炮台相互呼应,加上四周高大的城墙,形成青岩古镇坚固的防御体系,被称作是“攻不破的城池”。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当年攻青岩,月余不下。新中国建立之初,解放军仅以两个班的兵力,凭借青岩古城坚固的防御体系,与数千土匪激战数日,直至援军到来城仍不破。
  城内众多文物和大量明清建筑,使青岩镇处处显示出悠悠古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胜迹随处可见。这里的文物点多达百处,其中23处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古镇布局,沿袭明清时期的格局。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
  古镇现有九泉、慈云、观音、朝阳等9寺,有药王、黑神、雷祖等8庙,有奎光、文昌、云龙等5阁,有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以及青岩书院、万寿宫等古建筑37处,还有3座石牌坊。寺庙、楼阁无不雕梁画栋,飞角重檐相间,虽年久失修,大部分仍风韵犹存。
  我们一行由北门入城,但见城楼高耸,城墙均由青石砌成,又立足于山石之上,平地增高了数丈,城墙厚实,颇为坚固。一条长街斜向南去,街巷青石铺面,两旁青砖灰瓦,铺面皆作仿古装饰,大多卖些当地特产、手工艺品或少数民族服饰。偶见茶肆饭馆,也都是木匾门额,旌茶旗酒,古风蔚然。
  长街中段的坡高处将街巷分为南北两街,房屋建筑风格略异。北街宽敞,为明代所建;南街略窄、巷陡,是清代拓建。此两巷并称明清街,是古镇的中轴线。
  顺着南街北行,有一条小巷叫“背街”。这里的屋顶多以石片作瓦,大石屋连着小石屋。绿阴掩映间的背街,全是青石板铺路,青石板垒墙,小巷深幽,古道遗风,成为一道特别的景观。
  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据说,古镇原建有8座石牌坊,现在仅存3座。沿南街行至南门,当街一座牌坊,高大挺立,石狮倒挂,称“赵理伦百岁坊”。它始建于1843年,有道光皇帝钦赐“七叶衍祥”、“升平人瑞”题额。因其有创意独特、一反常规的下山石狮,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盛赞为“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另两座分别叫“赵彩章百岁坊”和“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中间嵌有圣旨立匾。穿过石牌坊,顺着青石台阶漫步古镇街上,但见街道两旁的老房旧居都是青砖灰瓦、木雕窗花和隔扇框门。古色古香的生意店铺,让这个有630多年历史的古镇透出浓浓的商业气息。
  南门叫“定广门”,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由青岩副总兵班应寿在扩修外城时初建,咸丰年间又经青岩团务总理赵国澍整修而成。重建的“定广门”,依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是青岩古镇文化的缩影。
  历史悠久的四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典型
  青岩古镇占地仅3平方公里,却拥有许多古老的宫观、寺庙,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堂。这里四教并存,是贵州多元文化荟萃的典型。
  道教传入青岩,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云龙阁、东岳庙等道观建筑,就始建于这个时期。此后还有斗姆阁、文昌阁、水星楼、万寿宫、药王庙、财神庙等建筑。朝阳寺是青岩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初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重建。迎祥寺始建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重建。迎祥寺内有斗姆阁,佛道两教在这里合为一处。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天主教在青岩的姚家关修建了贵州第一所大修院,叫“圣伯多禄大修院”。但是不久,这里便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青岩教案终因清政府的无能,以处置相关官员、赔偿白银12000两,并由官府重修建教堂而告终。从此,天主教便在青岩立足。青岩教案60年后的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进入青岩。自此,在青岩古镇形成了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各种民族文化经过600多年的碰撞、磨合,至今已达到融洽、包容境界,构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青岩文化。
  青岩古镇可谓人杰地灵,群英荟萃。明清以来,出了不少著名的人物。清康熙年间著名诗人及翰林院学士周渔璜,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轰动华夏的赵以炯,贵州辛亥革命的先驱平刚等,都是青岩古镇人。如今,古镇的赵以炯状元府第,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平刚先生故居,都是游人十分关注的地方。
  位于古镇南街的青岩书院,建于明末清初。原建筑为青岩班氏土司宅院,后被辟出一个梯形结构的三进四合院开办书院。赵以炯高中状元之后,附近的长顺、惠水,甚至远在广东、广西的富贵人家,也将子弟送到青岩书院。在书院的带动下,古镇还出现了17处私塾。青岩良好的读书风气,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清朝,青岩周边出秀才、举人达50多人。
  在清朝晚期,青岩商家云集,江西、湖南、四川等地的商人还在这里建有会馆。青岩会馆都设在寺庙内,寺庙内有戏台,既能奉祀,又可娱乐。移居青岩的外籍人,在弘扬原籍文化的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
  题头照片:青岩镇城墙一角。

相关热词搜索:古道 古镇 历史文化 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青岩古镇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的历史意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