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抗战片 [《我的抗战》与“80后”的呐喊]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我的抗战》是部32集电视纪录片,总策划是崔永元。我还没看这部纪录片,却在第一时间阅读了一本同名书。   之所以叫做《我的抗战》,是因为它是采访众多抗日战争的亲历者,通过他们的讲述,从个人的视角出发,展现抗日战争的一个个侧面或片段。将这些个人化的历史片段组合起来,便能看到历史的全貌。
  书的作者是节目组全体,这些编导大都是“80后”。当今的“80后”,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历史,大都生活在100多年来中国最富足的年代。当然,他们也有烦恼也有不满,然而,当今“80后”的幸福满足或烦恼不满,大都是个人化的,很少把这种个人化的生活经历,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编导来说,通过依然健在的抗战亲历者,近距离地接触了历史的无数细节,历史的真实感远远超过教科书和展览馆。他们看到了无数把自己的命运彻底交给国家和民族的人。这些人很多当年就殉命战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年轻的电视编导们接触到的耄耋老人,只是当年无数热血青年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从这里开始翻开历史的一角,“80后”编导被深深触动了。封面上“拷问每个中国人的良知”,似乎是这些特殊的“80后”编导们向自己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发出的呐喊:同他们相比,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书中所描述的历史细节确实值得探讨,比方说抗战时期的川军。抗战之前的内战时期,川军曾经被认为是杂牌中的杂牌。抗战爆发后,大批川军离开四川奔赴抗日前线的时候,很多将领都看不起这支军队。然而,这支在内战中被人看不起的川军,在抗日战场上却功勋卓著,令日本人胆寒。这是为什么?与此相关的例子书中还有一个。张自忠与庞炳勋在内战时期曾有较大的私人恩怨,然而,在台儿庄战场上,两位将军尽弃前嫌,共同浴血抗日。书中还提到,著名学者钱穆长期考虑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很多学者都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给自己找到了答案:中国不会亡!中国大有希望!那么,这个希望的依据在哪里?
  书中提到,谢晋元团长用木炭写下了一份遗书:“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书中还提到,一位川军士兵的父亲手书一面旗帜交给要上前线的儿子,旗帜右边写:“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旗帜左边写:“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死”字。这是一种无比强大的精神:为了抗战而死,为了国家而死,为了不做亡国奴而死,那是光荣,那是本分。
  我想,“80后”、“90后”的年轻人要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关注历史,是个非常好的方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要警惕某些对历史的故意歪曲解读,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历史是一种力量,告诉我们从哪来,到哪去。
  (摘编自《重庆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 呐喊 《我的抗战》与“80后”的呐喊 抗战80周年手抄报 抗战胜利80周年资料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