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里的眷村故事】宝岛眷村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半?多世纪以前,当100多万国民党官兵拖家带口、背井离乡来到台湾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被当作临时安置场所的眷村,会成为他们白头终老的地方。      眷村叫村不是村
  
  眷村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村庄,是为了安置从大陆来到台湾的官兵和家属,而临时修建的集中居住场所。眷村也没有固定在台湾的哪?城市或哪?区域,当时有驻军的地方,就有眷村。眷村的房子可以是废弃的学校、破旧的寺庙,也可以是临时搭建的木板隔间、竹篱围墙、茅草房屋、泥墙窄巷。房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全村人共用一?公共厕所,一切都是临时的,就像行军打仗的帐篷。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简陋的房子补了又补,他们却依然居住在那里。
  因为所有的房子都是前窗挨着后院,眷村里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大家也不像现在这样每天关着房门,而是像一般的村民那样敞开门户,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互相帮衬。住得久了,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比真正的乡里乡亲还要亲近。
  随着时间的推移,眷村人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他们也逐渐从客居他乡的心态中走出,开始修葺房子,美化居住环境。于是,“竹篱笆”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越来越多新楼房在眷村出现。后代们也渐渐走出了眷村,如今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在坚守了。
  
  是他乡亦是故乡
  
  眷村人最开始是以一种难民的心态人住的,无论是刚从枪林弹火中走出的老兵,还是从大陆远山涉水而来的家属,谁都没打算在这里住一辈子。
  当时,每?眷村家庭都有五六?孩子,为了生存和生活,眷村人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他们或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家乡的特色小吃,或干脆就在街边支起摊子,卖起烧饼油条大馒头。云南的米线、北方的水饺、麻辣的川菜、热火的东北乱炖……眷村里充斥着天南海北各式乡音,街巷里飘动着天南地北各种香气。这就是眷村人,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却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了台湾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因为没有合适的医院、学校、市场等配套设施,也因为没有多余的钱,所以,每?眷村的爸爸都被迫成了修理工、老师、种菜高手、故事大王;每?眷村的妈妈都是裁缝、厨师、医生和无所不能的专家。现在的眷村人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中很多都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而眷村,也从他们的暂居之所,逐渐变成了故乡,不管他们心理上能不能认同。
  新一代的眷村人都是在当地出生的,他们尝过百家饭,在一次又一次不停的搬家中认识了不同的朋友,他们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对大陆和离别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虽然也从小受着类似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但是他们已经可以从容地面对现实,上学、参军、出国或者做生意,他们已经脱离了“外乡人”的圈子,融入了普通台湾居民的生活。
  
  星光熠熠照眷村
  
  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眷村人特有的坚强性格,也因此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们星星点灯般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却有着一?共同的家园:眷村。
  眷村虽然沧桑破旧,却星光熠熠。台湾演艺界、媒体和文化界,以及政界、工商界,都有眷村人的足迹。邓丽君、林青霞、任贤齐、吴小莉、龙应台、刘德凯、胡慧中、张艾嘉、刘若英、宋楚瑜……这些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他们都是眷村儿女。
  因为穷,要补贴家用,眷村女孩卖唱、当吧女的很多,邓丽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歌手任贤齐在乐器公司打工时,结识了同样来自眷村的著名音乐人赵传,然后渐渐踏上音乐之路。台湾“首富”郭台铭也来自眷村,由于家境贫困,作为家中长子的郭台铭,半工半读完成了专科学业。然后从业务员白手起家,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林青霞多次写文章回忆起眷村的生活,字里行间满是眷恋之J隋。作家龙应台的多部作品中,台湾眷村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眷村是一?文化符号,串起这些名人们的共同记忆。也或许正是成长在那?特殊的贫瘠却坚韧的生活环境中,才使得他们在自身的奋斗历程中多了其他人没有的拼搏动力。眷村,是他们闪闪星光大道开启的那?最原点。
  进入新世纪,古旧的眷村因为不再合拍而被一片片拆除。但是,推倒的是建筑,推不倒的是一代人的记忆,虽说如今的眷村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并渐渐成为历史,但是眷村留给人们半?多世纪的故事,却依然传唱。
  (摘编自《旅游世界》杂志。)

相关热词搜索:宝岛 故事 宝岛里的眷村故事 宝岛眷村的故事 宝岛眷村在线阅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