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美文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人物的美文篇一:写人散文阅读

丁立梅

①她报出她的姓时,我们都讶异极了。 蓝,蓝色的蓝。那会儿,我们正站在蓝蓝的湖

边,蓝蓝的天空倒映在湖中,如一大块蓝玉。她的名字,应和了眼前的景色。

②我们一行人游西藏,她是半道上加进来的。之前,她一个人已游完拉萨,还在一家医

院里,做了一天的义工。五十多岁的人,看上去不过四十出头,明丽得很。小导游喊同团稍

上年纪的女人阿姨,却叫她蓝蓝姐。

③我们都羡慕她的明媚和精神气。几天的西藏行走,我 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应也

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你真不简单”, 我

们由衷地夸赞。她听了,哈哈大笑,开心极了。

④她爱笑,热情,说话幽默。一团的人,分别来自不同地方,彼此间有戒备, 一路上

都是各走各的,少有言语。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 众人受她感染,

都变得活泼起来亲切起 来,有说有笑的。原来,都不是冷漠的人哪。

⑤很快的,她跟全团的人混熟了。这个头疼,她给止疼药。那个腹泻,她给止泻药。有

人削水果,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手, 她伸手到口袋里一掏,就掏出几块创口贴来。仿佛她会

变魔术。大家对她敬佩和感激得不得了,她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我只不过多备了点

常用药。

⑥西藏地广路遥,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往往相距几百公里。天未亮,我们就摸黑

上路,所有人都睡眼惺忪,根本来不及收拾自己,只把自己囫囵塞进车子了事。她却披挂完

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心里生出

无限的感喟与感动来。

⑦知道她的故事,是在纳木措。面对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她孩子一样地欢呼奔跑,

然后,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我们都吓一跳,正愣怔着不知怎么办才好时,听到她喃喃

地说,感谢上帝,我来了。

⑧原来,她身患绝症已两年。医生宣判的那会儿,她只感到天崩地塌。她在意过很多,

得失名利,都曾是她的主题曲。她玩命地去争,甚至因此忽略了家庭。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

只剩下短短三个月时,曾经双手紧握着的那一些,都成浮云了,她只要自己能活。

⑨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还常常去做义工,生命变得充盈起

来。每天清晨睁开眼,看到窗外第一缕阳光,她的心里都会腾起一阵欢喜:感谢上帝,我又

拥有一天!她把每一天,都当作是崭新的,是重生。所以,心中时时充满感激。她活过了医

生断定的三个月, 活过了一年,活过两年,还将活下去。

⑩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我们不再说话,一起看湖。眼睛里,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那是湖的蓝,天的蓝,广阔无垠。

(选自《扬子晚报》2013年3月18日,略有改动)

17、第⑥节中“我们忍不住看她一眼,再看一眼”,“看”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

这一细节?(3分)

18、第⑦节中“我们都吓一跳”,联系上文,说一说我们为什么会“吓了一跳”?(3分)

19、请你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以下两句话。(4分)

(1)几天的西藏行走,我们早已疲惫不堪,高原反 应也还在折磨着每一个人,一个个看上

去灰头土脸 的,她却饱满得枝叶葱茏。(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2)她的到来,恰如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从修辞手段的角度赏析)

答:

20、文章开头写“蓝蓝的湖边,蓝蓝的天空”,结尾处又写到了“湖的蓝,天的蓝”,有什么

作用?(4分

阅读答案(14分)

17、(3分)她披挂完整,眼影,眉线,口红,样样不缺,妆容精致。(1分)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突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2分)

18、(3分)她本是位明媚、爱笑、热情、精神、精神气十足的人,却“双膝突然跪下,泪流满面”,让我们一下子无法理解。(只答后一半的扣1分)

19、(4分)

(1)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把她和我们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明媚和饱满的精神。

(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她的热情、活泼比喻为“煦风吹过湖面,泛起水花朵朵”,生动形象,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0、(4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与文题相照应。(1分)内容上:开头交代了“惊讶”的原因;(1分)结尾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生命本是如此珍贵,理当爱惜”,(1分)表达了对主人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分)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⑴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⑵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⑶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

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问题:

1. 本文回忆了初一时发生的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4分)

2. 请概括我领到奖品前后心情的变化。(3分)

3. “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母亲的这句话,作者十多年后从中品出了什么哲理?请

用原文句子作答。(3分)

4. 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4分)

问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3分)

趔趄( ) 半晌( ) 气馁( )

2、文中有多个成语,请找出三个写在下面。(3分)

3、概括叙述文章内容。(40个字以内)(4分)

(提示:人物、事件、感受)

4、第?段中“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因为 ,“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是因为 。(4分)

5、第?段中“我”听完母亲的话后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试以“我想:”开头,结合上、下文,简写在下面

6、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简要谈一点。(5分)

答案

1、liè qie shǎng něi

2、不甘示弱 用心良苦 耿耿于怀 如愿以偿 一如既往 自怨自艾

3、母亲没有帮我要回游园活动中被人抢走的奖品,只让我系好鞋带及成年后对此的感悟。

4、得到一份奖品 奖品被抢走了

5、略

6、略

人物的美文篇二:历史人物文化散文

美文共欣赏一

——历史文化散文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

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可爱的骨头》美国年轻女作家爱丽斯〃希波德(Alice Sebold)的小说,一部让你读后久久不能释怀却又心生希望的小说。一桩悬疑惊惧的人间悲剧,一个风趣温馨的心灵疗愈故事)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

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干干净净的傅雷

刘水清

很难想象公元1966年9月2日深夜,是怎样一个古怪的夜晚?也许那夜就像打翻一瓶墨水,整个一张稿纸没有一点洁白的地方;也许那夜狂风大作,雷霆万钧,偌大的上海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许那夜花好月圆,竹影摇窗,与从前的夜未来的夜别无二致。然而就在此晚,午夜已过,凌晨刚至,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傅雷与夫人朱梅馥携手同肩,双双自缢身亡。

傅雷夫妇走得干干净净,义无反顾,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就像风吹皱一池春水,遂又了无纤痕。傅雷的一生长身玉立,气度轩昂,就像一棵笔挺的秀竹,宁折不弯。他的夫人雍容静肃,端庄憨厚,

柔情似水,就像一根缠绕秀竹的春藤,温存有余。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自然放射出人生最瑰丽的光芒。一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举案齐眉;但真正能够做到携手共赴正义,蹈死不顾,恐怕自古至今也屈指可数。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真理,给个国王都不换!”傅雷做到了,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崇高人格的大写意。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从从容容。傅雷和夫人临走前的9月2日夜,曾给他的亲人留下一封仅有千余字的最后家书。这封遗书是写给傅雷的小舅子朱人秀的。遗书写得笔墨清晰,条分缕析,坦坦荡荡,磊磊落落,至今读来都令人潸然泪下,振聋发聩。从遗书里看到,傅雷的反党罪证无非是一面小镜子和一

人物的美文

张褪色的旧画报。小镜子后有蒋介石的头像,画报上登有宋美龄的照片;而这两件东西又都是傅雷的小姨子寄存他家的,并非傅雷本人之物。正像傅雷所言:“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然而作为一个书生,即使竭尽全力呐喊也是微茫的。理智的傅雷清醒地觉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没有向任何人申辩,只在遗书中发出一个知识分子痛切地自白:“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士可杀而不可辱”,这是一个多么干净、彻底、从不茍且的傅雷。

傅雷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托付朱人秀上缴当月55.29元的房租,没有忘记给保姆周菊绨留下一只女表,一个旧挂表,一张600元的存单作为她过渡时期的生活费,并说:“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如果说傅雷临走前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这就是惟一的遗憾,带着深深同情的遗憾。要送人该还人的东西,傅雷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共13条。最后剩下的53.30元又托付给朱人秀作为他们的火葬费。至于图书字画听候公家决定。一切均有安排,决不乱套;就像夫妻两个要出门远行,或到国外看儿子,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和疏忽。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动声色,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傅雷一生脾气暴躁,因而大大小小的折磨在所难免;可是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多亏他有一个贤惠善良的妻子。朱梅馥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正因为“缺一不可”,如今大祸临头、在劫难逃的傅雷,不免要带上爱妻到天国走一遭了;而忠贞不渝的梅馥如影随形,甘愿相濡以沫,爱河饮尽九泉下。这是中国文坛一则多么凄艳寒凉的千古佳话!

文如其人,惟其有干干净净不朽的人品,才有干干净净不朽的文章。傅雷凡事一丝不苟,尤其珍惜自己的笔墨。当年翻译法国文豪的名著《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宁愿精益求精,一译再译,把自己的文稿修改得体无完肤,可是一经定稿,就不许编者妄自改动一字一句了。傅雷把这种严谨的为文之风又用在教子上。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重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响声。对孩子做到了无微不致,仁至义尽,把孩子打造得璞玉浑金,天然所成;按他的话讲“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迟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他不仅把巴尔扎克的系列小说翻译给中国读者享受,还把一个早得饮誉海外的音乐家的儿子傅聪献给了全世界人民。

傅雷干净了一生,与人无求,与世无争。9月3日凌晨,他和夫人化作两粒晶莹剔透的露珠,在天亮前降临大地,其璀璨的锋芒一直照彻敬佩他的每一个文人。

【点评】六七十年代的政治风云给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造成了惨痛的命运,傅雷仅是其中之

一。文章注意把傅雷的命运与那个不正常的时代结合起来。印证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古训。由于作者是在回首过去的时代,故行文情理交融,一方面为傅雷没有躲过劫难而感痛惜,一方面又为傅雷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产而感欣慰。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他在西安大病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考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人物的美文篇三:作文人物素材阅读资料

2015届高考作文人物素材阅读资料:

请细读勾画并旁批下面的文章,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宇春:孤独中练就的女王意志(朱雅清)

人群中那个孤独的女孩儿

不记得是谁说的李宇春身上有一种天生的孤独感和距离感,甚至有一种悲剧气质。

在香港新城获奖的时候,虽然她也能称得上是当晚最大的赢家,可是当看到这个女孩孤零零地站在一大队红红绿绿的明星之中拍照的时候,当别人都在忙于应酬而这个女孩一个人站在角落的时候,我忽然感觉到她深深的孤独。

虽然她已经在这个娱乐圈度过了很多年,但却还是和这个圈子格格不入,她说过自己不喜欢当艺人,只想当歌手,一个真正的歌手在一群艺人中间无疑是会寂寞的,虽然她依然是这场聚会的重头戏,虽然她依然是新港台媒体追逐的焦点,虽然她依然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可很少有人看到她一个人坐在后台静静地喝水的孤独。

请相信我的心纯如往昔

在《why Me》第五年的演唱会上,一直对出道以来各种争议不作回应的李宇春,罕见剖白了自己出道五年的心路历程,她借用了《大话西游》里椰子的比喻,以“李宇春的心”的口吻,写信给自己:“这五年,她是别人的。因为‘公众人物’这四个字的意义。这五年,她有很多的流言。因为‘艺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庆幸的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属于自己的。”紧接着,她翻唱了一曲周慧敏的《流言》,唱到“流言转来转去,请相信我的心纯如往昔”时,她潸然泪下??

工作不是生活的坟墓

出道7年,李宇春早已习惯了做空中飞人,到各地宣传、演出、拍片。她的时间表排满了通告,享受生活的机会几乎为零。直到某天,李宇春在回望过去几年时,惊恐地发现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工作。她决定打破艺人的戒律,做一些旁人看起来再平常不过,而她以前却很难尝试的事情,比如开车出门看电影。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决心改变后,李宇春脱下“偶像”的外衣,并自认为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我会自己开车出去,去看电影、去散步、去建材家具市场挑选装修用的东西。”这些看似最简单平凡的小事,让李宇春的内心得到了大大的满足:“以前的我,家里就像一个仓库,到处堆着演出服、歌迷的礼物。老板和同事来我家,只能坐在一箱矿泉水上。他们都受不了,说一个明星的家里怎么能这样?我以前就是回去睡觉,一个北漂而已。后来我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下,现在仍然有很多工作,但开始有自己的生活。”

团队作战的快乐

“最近一两年的快乐是整个团队所带来的。以前我做一件事情都是我自己,但是组建了团队以后,虽然会很累,很头痛,但也是我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一种快乐。一堆人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并且实现它的时候,我觉得这种快乐让我很感动。” “像在去年,我们整个团队第一次做巡回演唱会,‘疯狂巡演’。还要做一张唱片,还有一场《why Me》,并且要发DVD,五六个人。所有的节目的内容创意、DVD的设计、唱片的设计、要拍的封面、要搞定的服装、音乐的版权??太多这种琐碎的事情了。我记得年初的时候,当提出要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沉默的,觉得不太可能。还要去找韩寒写词,每一件事情单拎出来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做到了,我们捧着那个DVD的时候,

每个人都很想哭。这个事情现在看起来好像也不难,但是做的过程非常痛苦。但我们做到了,这是一个团队努力的成果,这个快乐是我以前体会不到的。”李宇春说。

享受一个方脸的孤独

在瞬息万变的娱乐圈,明星们的脸蛋也是变数多多。有些女艺人出道时还是一张四方脸,渐渐就有了尖下巴、高鼻梁,官方给出的原因通常是“减肥”。相比之下,李宇春一直都是那样,浑身上下散发着纯天然的自信活力,同时也是少有的敢素颜接受媒体拍照的艺人。对于有网友戏称她是姚明的“表妹”,李宇春直言:“我不会生气。网上还有一张2005年我和一群超女在泳池边奔跑的合影,很多人说这一定是我们最想毁掉的照片。我觉得没有经历过的人肯定会觉得不好看,但是它让我想到拍外景的那个夏天,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

我猛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拥有女王般意志的女生。她的人生、她的情感、她的梦想、她的快乐,都由她做主,任何外界因素,都动摇不了。她不被任何人裹挟,哪怕是歌迷。难怪,那么多人愿意“臣服”在她的脚下。

1、 请写一写你从文中的所思所感:

2、 请多维解读人物素材,提炼两个不同角度的观点,并结合人物素材及你的

个性素材进行定向转述:(每个不少于200字)

(1)观点:

阐述:

(2)观点:

阐述:

自由如莲徐徐开——严歌苓 (晨阳)

梁晓声说她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的风格,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泰晤士报》说她是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而她自己却说,她是一个极端自由的灵魂。

你知道她是谁吗?是的,她就是严歌苓。1957年出生于上海,从小生活在

书香世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当过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过艺术硕士,获得写作学位中最高的MFA学位,是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是大众眼中的“金牌编剧”,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评委。

说起与文字的缘分,还要说起20岁的时候。当时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记者,每天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那些鲜活的生命不知何时消亡,那些伤员眼睛里充满着对生命的渴求,所有这些,都深深冲击着她的心灵,她心中充满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震慑与慈悲。她含泪写下了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在军区报纸上发表。1978年发表处女作童话诗《量角器与扑克牌的对话》。1980年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

从此,她遨游在文字的王国里,创作了《残缺的月亮》《七个战士和一个零》等电影文学剧本和大量小说,如长篇小说《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等,多次在国内获奖,于是她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然而,所有的辉煌都经由困苦的缔造,严歌苓也不例外。1988年,她初到美国,过着忙碌而辛苦的留学生活。你看,那个身影每天要读14到15个小时的书,每天要打工4小时赚取房租,每天还要读背英语,每天还要起床练舞蹈功??特别是为了兑现承诺别人的稿约,她常常写到想吐。那段时间,加之在异国他乡的孤独,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她很多次累到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特别是挖空心思的呕心沥血之作,还会被人讥笑为“雅不可耐,高不胜寒”,她陷入了悲哀与彷徨之中,无法自拔。要不要坚持下去?要不要突破?要不要创新?

偶然的一天,她看到一池的莲花,在微风中自由自在地舞蹈,不用去管荷塘有多大,也不用去管风吹雨打,更不用管有没有人欣赏,莲花依然洁净着,保持着那颗不被污染的心灵,自由自在。看着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切,她幡然醒悟,自由是所有生命的存在方式。一个作家,如果在意那些,将是多么地可怕,身不由己就会失去自由。我要捍卫我的自由,让灵魂的自由如莲花一样徐徐绽开,芬芳心灵。

于是,她每天写作的时间,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把整个世界屏蔽在外面,绝对保持一种独立清醒的自由思考状态。出版小说《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扶桑》等,特别是《金陵十二钗》《梅兰芳》《天浴》《少女小渔》《一个女人的史诗》等等被改编成电影。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百万长篇小说奖”等等。其中《海那边》与《人寰》被文学评论家评价为“零缺点小说”。 是的,她是个勤奋有“瘾”的华人作家,正因为她的潜心写作,正因为写作已经融入她的生命,正因为她有一双同情的耳朵,正因为她要求自己凡事要做就做到“登峰造极”,她的《伤口》被翻译为英、法、日、泰、荷、西等20多个国家的文字。

现在,随着张艺谋电影《归来》的热映,她的原著小说《陆犯焉识》销量猛增,而且她的最新长篇小说《老师好美》也受到了热烈追捧。有记者采访她,她说,写作不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需要,一种内心对自由的追求。她会用自由的笔坚持在纯文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书写心灵的自由,书写灵魂的自由。 也许,自由是相对的,很多时候人是没有自由的,一个人的名气越大,他或她的自由就越少。但是严歌苓却用写作的方式向我们阐释了她心中的自由,因为文学给予了她灵魂最深处的快乐和幸福,起舞于文字的世界让她找到了归属感。只有写小说才能让她获得完全的自由,她是个“很有纪律的自由散漫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喧嚣的红尘中生活,往往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规

矩,太多的被迫,太多的束缚,使我们不自由,但是,我们的心却可以自由绽放,因为,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当自由如莲花徐徐绽开的时候,相信芬芳定会溢满心田,装点灵魂的旅程,缩放生命的精彩,拥抱人生的圆满。

活得过瘾(严歌苓)

假如说生命有度——把心与身的存在状态从低到高排列成刻度,那么“瘾”就是一种超乎正常的生命度。

《纽约客》上曾有一篇文章,讲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时,总结是“他们或许活得不长,但都活得很浓烈”。写作之于我,便是一种秘密的过瘾。我每天写作,就是图这份浓烈。一连多日不写,就如半打盹儿地过活,新陈代谢都不对了,完全像犯了毒瘾的人。对我来说,生命一天不达到那个浓度和烈度,没有到达那个敏感度、兴奋点,瘾就没过去,那一天就活得窝囊。 然而,能不能过上那把瘾,取决于你认不认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

练瑜伽功的打坐,只有彻底投入才能进入佳境,出神入化。而投入的过程,往往不无痛苦。要多大的毅力、多严明的自我纪律,才能勒住意念的缰绳。半点消极怠工都会让你前功尽弃。因为那涅盘般的极致快乐就在认真单纯的求索后面,就在那必不可缺的苦头后面。

不认真的爱情,我不能从中获得享受;不认真做人,我就会活得不爽透。 就连最不费事的瘾也没那么好过。酒是辣的,咖啡是苦的。人间极乐之事,无不是苦中作乐。中国人最喜欢的两样东西,茶叶和白酒,难道不是滋味上最复杂、最不惬意的吗?看看人们品茶品酒时的表情,龇牙咧嘴,苦不堪言。喝糖水不痛苦,却也不过瘾。原来小小地受点儿罪,大大地经历一番刺激,而后灵与肉得到一种升华,一种超饱和状态,就叫过瘾。那和我通过每天长跑、打坐、写小说所过的瘾,本质有什么不同呢?

本质都是要从自己的躯壳里飞出来一会儿,使自己感到这一会儿的生命比原有的要精彩。在这时,你愿意宽谅,与世无争,为了去满足那“瘾”,你不和世人一般见识。你相信他们身不由己,而你有那样一个秘密的办法,能给自己一刹那的绝对自由。

3、 请写一写你从两篇文中的所思所感:

4、 请多维解读人物素材,提炼出你最为满意的观点,并结合人物素材及你的

个性素材进行定向转述:(不少于200字)

观点:阐述:

相关热词搜索:美文 人物 描写人物的美文 关于人物的美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