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国际时装周:华丽包裹的荒寂]华丽的外衣包裹着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片洋品牌 貌似很繁华      随便去一个服装商场或是批发市场,举目望去,洋装一片,真是“洋牌渐欲迷人眼,洋气袭人真难辨”。其实那是国内一些品牌在创建之初特意跑到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或者将公司注册地选在国外某些不知名或知名城市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从而起一个洋名。
  如今国内服装界的大师们也纷纷国际化了,大多都有自己的英文名或者法文名,据说可以提高自己设计的服装的“含洋量”,便于跟企业和消费者沟通。如众多的品牌在宣传中使用洋MODEL、宣传画册等物料中到处是摆各种POSE的洋模特儿,更有甚者经常组织一些大型的时尚环球推广活动,如歌莉娅的“迪拜灵感”环球之旅,就将服装的设计灵感的触角延伸到一些阿拉伯国家。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和艺术并不发达。
  大家都一门心思模仿国外的东西,必然会忽略、漠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元素的创新式运用。中国服装品牌要耀目于国际品牌时装周和国际市场,根本没有希望。说小一点,一个品牌如果只会对国际品牌进行“改良性”的抄袭创造,其产品的竞争力肯定大打折扣。因为一个没有核心卖点和竞争优势的品牌,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市场中,成功的机会就更渺茫了。套用一句俗话――“谁比谁傻”,你会抄,别人也会。为什么我们逛服装市场时经常遇到一个困惑――逛5个商场跟1个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长得一个样儿。最后怎么办――你优惠300,我就优惠500,逼得大家走向价格战的不归路。
  近年来做得比较好的中国品牌,如中华立领和江南布衣等,就是在大家都视洋为宝的时候,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鹤立鸡群杀出重围――产品差异化加上中国文化,便能快速区隔市场和成就品牌。这是简单的产品策略的胜利吗?NO!是品牌战略的成功。创造新品类,用品牌战略来区隔市场,即从市场的原点上进行分类,以跳出假洋品牌竞争的“红海”模式。
  
  你拿奖你风光
  跟百姓穿衣有关系吗?
  
  冠以国际字眼的时装周,基本都是一些秀场,演绎的都是时尚风潮。这个舞台是每个品牌了解和展示前沿时尚的大好机会,最后大家期待的就是能拿个什么奖,好回去编辑成刊物新闻来忽悠市场,企图以此打开消费者的钱包。而现实却将我们的一些品牌摔得很惨――花了不少银子弄来的奖项在市场上并不起什么作用。在你有奖、我有奖、大家都有奖的时候,消费者已然出现“奖项疲劳”了。
  很多情况表明,即使是在国际著名时装周上得奖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都表现平平。因为得奖的服装产品只倡导一种设计和着装的理念,是一种十分感性的产品,这样的服装只能是特殊场合的礼服,只适合部分高端时尚职业类客户。在市场目标客户群的宽窄、客户层次的高低和消费数量的多少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这就造成在时装周上出尽风头的品牌,在市场的终端可能卖不过一个寂寂无名的品牌。
  一个服装品牌的产生主要受4大环节的制约:设计、产品制造、销售和推广。时装更强调前两者的作用,而品牌则是4者的和谐统一。从时装到品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这个距离不是时下很多设计师和企业理解的那样――只要走向、模仿国际品牌就能实现品牌的飞跃,这只是市场经营的“单相思”罢了。
  从本次北京国际时装周上可以觉察出,中国品牌在服装品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还有一段较长的跋涉苦旅――其一,模仿者众,说明品牌力弱;其二,国内所谓的品牌一到国际市场基本处于中低端位置,甚至被称为“地摊货”,昭示着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差,整个产业形象不被国际市场接受,需要更加砥砺心志的修炼和创新。
  从3个筒子的衣服到3个“口”字组成的品牌,中间的跨越宽度和深浅,对不同的企业其数量刻度不尽相同,要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坚毅者和智慧者方可脱颖而出。国际时装周之奢华盛宴幻化的虚浮光影,真正照亮的是那些勇于创新和开拓的企业及其品牌,反思中国品牌奢华背后的思想,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
  
  时尚老大们的声音
  
  陈娟红:中国时尚离个性化还很远
  虽然很多人都说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但是在中国时尚领域,敢做真正的个性服装的人却不多。这一点,我们比起国外有很多新锐、另类设计师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确实还有差距。市场总让我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但是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设计师、时尚达人们不能真正地先行一步,不敢去挑战市场的潜能,又怎么能去期待市场给予越来越强烈的回应?
  其实,很多时候,两眼紧盯市场的焦急,使得我们不能真真切切地看到市场的全貌。为什么国外的很多时尚评论员会那么热衷于那些极具个性,甚至缺乏实用性的服装?为什么阿尔诺即使赔钱也要让加里亚诺去搞那一场场奢华的高级时装秀?因为,他们的价值绝对不能单纯地用现时的市场、金钱等去评判。如果看得长远一些,他们现在的价值会在未来的商业乃至整个社会上有所体现。只可惜,中国目前还缺少这样的氛围,缺少有这样勇气的设计师和商人。
  
  马艳丽:从《功夫熊猫》现象透视中国设计的出路
  本次时装周中,来自世界各国的许多选手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中国元素,黑、白、灰、红、金是T台上的主打色彩,而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中国选手对中国元素的运用,不管是对丝、毛的创造性运用,对传统印染技术的创新,还是对廓形、色彩的把控都非常到位。其中一号选手于洋的作品《红》开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有一位中国选手将瓷和丝结合运用,利用绡的质感和透明特性,使模特儿细长的双手呈现在若隐若现中,不仅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式意境,瓷片在模特儿走过的同时也发出清脆的声响,给观众留下回想的空间。
  从中国设计师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到逐渐有中国本土品牌进入西方卖场,再到中国元素被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广泛运用,这中间是有很多复杂原因的。对于本土设计师来说,我们在面对各种市场压力和国际挑战的时候,首先还是不需要惊慌,当然也不是盲目自大。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静下心来,虚心向别人学习,并潜心钻研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里面的学问有多少,我们一时半会儿是摸不透的,而且服饰又和我们的文化息息相关,一想起这个我就觉得非常激动。我们守着这么大一块宝藏,不是应该激动又感激吗?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设计师都是抓住了一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点,再把它发扬光大。而这个点,与其说是设计师自己的灵感来源,不如说是设计师所成长的文化。我们中国设计师应该,也必须从自己的文化上找到一种与本国人民和世界沟通的方式。我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任何的浮躁、浮华 必将经过时间的洗涤而还原真实,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我们能否从电影《功夫熊猫》中学到什么?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用到服装上也一样。我们并不希望有一天全世界所有人都穿着一种所谓“国际化”风格的时装,我们中国的时装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期。最重要的不是创作出被国际专家认可的“中国时装”,而是真正被中国大众以及世界喜爱、追捧的中国时装。当然,这也需要借助经济和文化的强大,以及我们对于民族真正的自信。
  
  吉米:天下文章一大抄
  又是一年的时装周,一路看下来只有一种感觉――做10次跟做1次没有太大区别。大家都知道,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被国际时装界认可的设计师。就在前几年,也曾有中国时装走上巴黎时装周的T台,确实是中国时装界的一大进步。但现在看来,国外媒体所倾向、喜爱的仅仅是中国元素,而不是衣服。原因似乎在于,当前中国设计师还处于模仿阶段,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句话绝对也适用于时装界,从各大国际时装周找来灵感,改一改兜,改一改袖,就可以变成自己的了。有的时候模仿并不是一个错误,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模仿,还是只是照葫芦画瓢。
  而设计师往往不能有自主创新的原因还有一个大背景――每年的发布会,不是展示设计师的设计,而是为了迎合订货商的喜好。就拿每次时尚周都会评选的设计师“金顶奖”来说,也完全是在论资排辈。如果你想拿“金顶奖”,我们要先看你赞助了几年,排在了第几位,这才能够决定你拿不拿得了。所以说,“金顶奖”有多少含金量,到底是设计师一个真实实力的验证,还是设计师背后坐镇的企业实力的验证?设计师的拿奖,最终是为了推出一个品牌,于是为了拿到奖,就需要作出相应的付出――砸上一笔,就能有一个名次。第二年再砸上一笔,名次可能就会往前进,第三年继续砸,那你就能最终问鼎。其实这也不能算黑幕操作,完全可以理解为商业行为,因为没有赞助商,时装周也不可能办起来,更不可能发展下去。有一句话很对――“有了钱才有自尊”。
  经常有人问我,今年流行什么?到底什么是流行?我会告诉你:对不起!不了解,也不想知道。如果你是傀儡,会有无数个声音在你耳边干扰;如果你是有主见的人,那么这些声音对你来说就像苍蝇,见一只拍一只。一句话:想穿什么,什么就是流行。我觉得所谓的这种流行就是大家自欺欺人。这么多年,设立了这么多流行的主题,归根结底,裙子不就是一个筒,上衣不就是仨筒,裤子不就是俩腿儿。
  穿衣服如果让你很窝心就不好,不一定要穿设计师的衣服,我的个人观点就是一要对的不一定要贵的。自己去选择,摊儿货也是不错的!
  时尚产业仅仅是一些服装生意人和一些时尚圈工作者在一点点琢磨进步,没有得到一个完善的产业结构,这种进步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有突破性发展的。这些天正在进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时装周的意义差不多就是走个形式,对服装产业发展当然还是有作用的,但要有国际影响力,还需要太多力量的集合。那些活跃在国际时尚圈的华人就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但这些资源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号召力去召集。
  国内其实还是有很多品牌有向大品牌发展的潜力,只是自身实力总有些欠缺。以杭州的品牌“江南布衣”来说,它不得不从中国的整体消费市场来决定自己的定位,如果往国际发展的话是否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呢?我想通过国际化的包装和政府的支持引导,它应该能成长起来,如果它有这个野心和胆量的话。国内很多设计师品牌其实设计得不怎么样,更没有足够的资本去发展壮大,也就混口饭吃吧。真正有实力有资本去发展的却找不到途径。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国际 包裹 时装周 09中国国际时装周:华丽包裹的荒寂 中国邮政寄国际包裹 中国国际邮政包裹查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