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法宗师杨小亭】 戏法罗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古彩戏法”原称“中国戏法”,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1950年,中华杂技团第一次访苏前,杨小亭把它改名为“古彩戏法”,寓意“具有古典色彩的游戏方法”。   中国古彩戏法的技术,用内行话说是“真砍实凿”。杨小亭在日本演出,电视台记者用3台摄像机环绕拍摄,也找不到他的漏洞,报社评论为“永恒的秘密”。日本评论员形容杨小亭是“神仙一样的人物”,而罗马尼亚人则说他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一代古彩戏法大师杨小亭,1910年生于天津,1981年,因心梗卒于北京医院。
  
  第一批艺人集结,是他的推荐
  宗师的离去,是中国古彩戏法界的遗憾。
  1950,新中国接到苏联邀请参加十月革命胜利33周年庆典,启动筹备小组甄选艺人出访,杨小亭是筹备小组里唯一的艺人。是他向中央领导提议:“我们要演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比如坛子、空竹、耍飞叉。”他举荐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多位知名艺人。
  杨小亭是怎么进入筹建小组的呢?
  1945年,周恩来到解放军根据地张家口视察,观看了杨小亭的天凤魔术团的演出。天凤魔术团因杨小亭妻子天凤娘的名字得名,可见夫妻恩爱。当时,团员还有杨小亭的女儿和几名徒弟。
  在旧社会,艺人怕军人。因为军人看戏常不买票,小本经营的艺人勉强糊口,承担不起。然而驻扎在张家口的解放军呢,他们待人和气,买卖公平。杨小亭也是这样对部队产生了感情,接二连三地进部队慰问演出。一次联系演出的当口,险些闹了笑话。
  杨小亭说话很直,见到军管会主任某干部,上来就说:“我要见司令员聂荣臻。”特殊时期,人总是格外敏感。这名干部以为杨小亭有不轨企图,严厉的盘问使杨小亭越来越紧张,回答问题也磕磕巴巴。好在一番调查澄清了事实。干部说:“你联系演出不用找聂荣臻,找我就行啦!”也是有了这段缘分,新中国成立后的筹建组吸收了杨小亭。
  
  改良与创新,是他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组建的中华杂技团于1950年访问苏联,杨小亭的《飞鸭不见》《手彩戏法》等魔术节目震动了当地观众。原本《手彩戏法》由杨小亭的两位师哥表演,然而,他们光头汉子的外形似乎没有得到苏联人的青睐,节目险些被剔除。性格率直的杨小亭找剧务和舞美:“为什么不让演?”对方也不客气:“艺术性不够。”杨小亭更冲:“那我演!”节目结束,苏联的舞美又不乐意了:“这么好的节目为什么不早演?”杨小亭的手法和台风赢得了苏联马戏人的赞许。
  杨小亭曾两届获选人大代表,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的艺人,成了新中国的主人。他百感交集,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推出“变化全堂玻璃器皿”的戏法,道具晶莹透亮,件件有水有鱼,让观众看到戏法的难度。他将这些光滑易损的东西分4次变出,内行称为“四亮”,所谓“大抓大拿”。后来他自创变火盆和脱衣献彩两招,称为“六变”。接着,他又创作了《灯火辉煌》《万象更新》等戏法节目。
  脱衣献彩是古彩戏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树,也是杨小亭给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献礼。
  他在变出两个大盆、两个中盆、九个盘子后还有水果、核桃、瓜子等,安排助演刁难他,让他脱掉大褂。杨小亭幽默地说:“我没衣服了,变不了了。”助演又搭:“可观众在等着你。”“那好!”杨小亭话音刚落,干净、利索地拍打腿脚,紧接着翻一个跟斗,又端出两个有水有鱼的大碗。连贯的舞台戏,是杨小亭设计的。
  他改变了古彩戏法以往撂地的表演形式,把一主一助的对演改成一名男主演,两名女助演,融合舞蹈手势的新型古彩戏法演出,当时人们都尊敬地称这种演出形式为“杨氏戏法”。
  
  严厉传艺,是他的父爱
  虽然已经看不到杨小亭的现场表演,但随着杨小亭之子杨宝林的叙述,能依稀看到一名身穿富有民族色彩大襟长袍,手拿品金绣花卧单(毯子,魔术道具),神态自若的古彩戏法大师站在舞台中央,将卧单展开,交代并无夹带藏掖。喊声“变”,马上从卧单下接二连三地拿出四只玻璃碗,碗内水草青青,游鱼嬉戏。人们目不暇接,台上又垒出6只由大到小,像葫芦样的玻璃鱼缸,缸内水满鱼游。紧接着,杨小亭再一弯腰,神不知鬼不觉地端出一只大火盆,盆内火焰熊熊,不一会儿火盆中喷洒出璀璨的烟火……
  回忆到这儿,杨宝林说:“一年国庆,父亲带我看天安门城楼上的焰火。我只知道感叹‘真好看啊’,父亲却说‘再好看也是别人创造的,你能创造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吗?’”
  子承父业。杨小亭对儿子杨宝林是严厉的。他让儿子稳练基本功,身上带着100多斤的沙袋,过门槛,上台阶。渐渐地,沙袋换成了碗、盆,盛满了水,即便登高翻跟斗也不能洒出一丁点儿来。
  “他先不管我变得怎样,上来就摸我手。功夫不到,手上有水,毯子和长袍也容易沾水,这说明动作不利索。”聊起和父亲学艺的经历,杨宝林感叹地说:“记得太清楚了。”
  杨小亭教儿子小戏法仙人摘豆,关键是用手夹住豆子不被发现,可杨宝林总夹不住。父亲说:“我来。”他一晃手突然给了儿子一巴掌,说:“你看,我打你一巴掌,豆都没掉。”
  很长一段时间,杨宝林不敢让父亲看他演出。别人偷偷给了杨小亭票,他看完演出只说了一句话:“这的确是我儿子。”杨宝林一刻不忘父亲的话:“难度越高越好。”“没有幽默感和神奇感的戏法吸引不了观众。”“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变出的速度,要像打闪纫针一样快。”
  
  广传技艺,是他的师德
  杨小亭从不独揽技艺,他先后收了程小林、秦民晓、姚金芬、李双群、张玉生、吴方字、张少蓝、孙杰、罗秉松等徒弟,这些人一部分成了中国杂技团的顶梁柱,其余多数分散全国各地,成为当地杂技团的台柱子。
  杨小亭心梗病发作前,床头柜上还摆着给徒弟的道具模型。多少年来,他用草板纸做好包括门子(机关)的模型,送给徒弟。自己省吃俭用,把从古玩摊上淘换回来的古董,作为道具捐给中国杂技团。作为儿子的杨宝林却没有继承父亲的任何道具。由于杨小亭对部队有着特别的情结,就让儿子加入了海政文工团,成了一名军人。他总对杨宝林说:“我的道具,不给你,你有单位,我画了图,自己做去。”
  杨小亭的克己更衬托出他对徒弟的无私。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边搓煤球的杨小亭一边和时任团长的阿良说:“我又想出一套魔术,回头给民晓他们上上。”阿良回他:“这个时候,你还想变魔术呀?”就这样,杨小亭问徒弟秦民晓:“敢学吗?你敢学我就敢教。”大字报很快贴出来,批评杨小亭教学生“大变寿桃”。
  
  不迷信传说
  杨宝林代表自己,也替父亲杨小亭作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说中国魔术比美国魔术落后几十年,那是偏见。大卫?科波菲尔来中国演出两次,都不成功,甚至给中国观众放以往演出的录像。9∶00开场,9∶15就有观众退场了。”
  杨宝林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次比赛中,有个美国小伙子参赛,他用遥控器调电视,把电视里的礼帽拿出来,接着自己又钻进电视里。我看着挺神奇,可评委评价:‘中国魔术,不愧有4000年历史,我们根本看不出秘密所在。而美国魔术,用的是投影,是高科技。’”
  
  1962年,加纳总统的表弟米尔斯中将想找中国杂技团的杨小亭学习古彩戏法,然而周总理批示:“古彩戏法是我们的国宝,不宜外传。”
  时下,魔术大热。魔术的追捧者们,还有必要对他国魔术顶礼膜拜吗?

相关热词搜索:宗师 戏法 杨小亭 戏法宗师杨小亭 杨小亭 戏法宗师杨小亭 十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