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理论述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sociometertheory),从进化心理学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本质与功能进行了理论阐释,并对自尊社会计量器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大量研究验证。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和实证研究,以及新近研究的进展。目前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片面强调了他人评价对自尊的影响,而忽视其他因素对自尊的影响。未来的社会计量器理论研究应与自尊领域的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形成更完善的整合性自尊理论。
  关键词 自尊;社会计量器;人际评价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人类都具有保持高水平自尊的动机,并且这种动机潜藏于人类的大量行为之中,但对于保持高自尊动机的原因(即人们为什么会努力维持他们的自尊?自尊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解释:有Greenberg.Solomon(1986)等人提出的自尊恐惧管理理论;Nathaniel Branden(1969)提出的自尊人本主义理论;Mruk(1999)提出的自尊现象学理论等。其中,Mark Lear3,(1995)从人类进化论和符号互动论的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soeiometer theory)。该理论对自尊的许多特性及与自尊相关的现象给予了解释和澄清,并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自社会计量器理论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验证,本文主要针对社会计量器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2 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基本观点
  
  2.1 思想渊源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sociometer theory)是MarkLeary于1995年提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进化心理学和符号互动论的思想。
  根据进化心理学理论,人类祖先在适应大自然,解决生存问题的过程中,大脑已形成了许多特殊领域的大脑机制,并随着时间的进化更具有适应力。正如进化心理学家们所提出的,自尊反映了自然选择所形成的大脑机制运作的结果(Kirkpatrick&Ellis.2001)。也就是说,在社会认知心理系统中,自尊是个体与他人相比而言,个体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而自尊的进化就在于自我评价心理机制的适应功能。这些评价机制在心理系统中具有广泛的适应功能,它能引导个体更好的选择配偶,争夺地位,建立联盟等等。自尊的进化心理学说与社会计量器理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自尊本身不是行为的目标或动机,而是给心理系统提供信息,为目标或动机服务的指示器。不同的是自尊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要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交配,繁衍后代,争夺资源等等而,不是仅局限于社会交往。所以,自尊的进化心理学理论强调自尊的“社会计量器”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并且这些“社会计量器”的功能在不同的领域也会有所不同(Kirk-patrick&Ellis,2001;2006)。
  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出发,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个体关心在群体中被接纳、融合的过程。个体通过观察他所在的社会中重要人物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通过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并表达出来。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认为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来自于他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影响。符号互动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米德则认为,个体的自尊主要来源于他人的评价,自我评价的标准是个体所在的社会中重要人物所采用的评价准则的反映。个体对其所处社会中他人接纳(积极评价)的追求,正是MarkLeafy提出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Leary,2000;Leafy,2003;Leafy&Baumeister,2000)。
  
  2.2 基本观点
  Mark Leary等人对自尊的研究始于“为什么人类有着维持他们自尊的动机?”。他们假设自尊重要并不是因为自尊本身有着特殊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自尊在帮助人们维持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尊是个体与社会以及重要他人之间关系的主观度量,它反映了个体是否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状况。自尊扮演的是人际关系计量器的角色,它促使个体在一定水平上保持被他人所接纳,这便是社会计量器关于人类维持自尊动机的假设。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人际关系好坏的一种内在反映。正如疼痛是身体受到伤害的信号,当个体被他人所接纳和喜欢的时候,个体的自尊感就会上升;而被他人拒绝和排斥的时候就会导致自尊感的下降。那么,当个体的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自尊就会作为社会计量器就会发出一种信号,使得个体的自尊感下降并引起个体焦虑,沮丧等情绪反应,进而促使个体必须采取某种行为去获得,维持和恢复人际关系的和谐感。于是,社会计量器理论提出,个体对高自尊感的追求也就是对他人接纳的追求,如果个体感受到他人接纳程度的提高,其自尊的水平就会随之上升,从而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Mark Leafy在社会计量器理论中也提出: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并不是由自尊水平的提高所致,而是由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接纳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所导致的(Leary,Schreindorfer,&Haupt,1995;Leary,2003;Leary,2005)。
  
  3 自尊社会计量器的理论假设与实证研究
  
  对于自尊的研究,尽管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非常关注自尊的三个基本假设:即有关维持自尊动机的假设,追求高自尊感的假设以及自尊水平提高所带来的作用的假设。正像在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基本观点中所提到的,它对这三个理论假设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且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来加以证实。
  
  3.1 关于维持自尊动机的理论假设与研究验证
  Mark Leafy(1995)等人认为:严格地说,用“自尊动机”这个词实际上是不合适的,因为人们维持自尊的目的是维持一定程度的社交接纳、避免社交排斥,而不是维持他们的自尊感本身。自尊水平的变化只是指导人们促进社交接纳、避免社交排斥的内部心理指示器。
  从这个理论假设出发,那些影响个体被他人接纳和排斥的事件(即影响个体归属感的事件)就可能会威胁到个体的自尊,并会促使个体保护和重塑自尊,比如拒绝(社交排斥)和失败(失败常常会导致关系恶化,甚至经常与遭受拒绝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不喜欢失败者)。然而,诸如成就,赞誉,钦佩等会使个体感受到被他人接纳(accepted)和包容(included)的事件则会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Leary ITambor(1995)等人针对将自尊作为人际关系计量器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发现:社交包容或排斥(social inclusion-exclusion)与个体的状态自尊(state self-esteem)具有较高相关, 社交接纳一拒绝的反馈会显著地影响被试的自我评价。Leary和Haupt(1998)等人另一项关于人际评价与状态自尊关系的研究也发现:个体对自身的主观感觉与他人的客观评价具有非常密切的函数关系。从以上的研究均显示:个体的自尊状态是会受其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的,这就验证了社会计量器理论关于维持自尊动机的基本假设。
  
  3.2 关于追求高自尊的理论假设与研究验证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人们渴望获取高自尊是因为它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保持自信,并会激励个体继续坚持下去,在失败之后会重新振作起来并表现得更好;人们倾向于获得高自尊是因为它总是与许多积极的心理体验联系在一起。而社会计量器理论则认为,高自尊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是由个体所感知到的社交接纳程度决定的。Leary(1995)提出,个体特质自尊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会地位和归属感差异决定的。自尊感高的个体相信他们是普遍被他人所接纳的,并相信其他人会重视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自尊感较低的个体则在生活中往往假定自己不被他人所接受,认为他人就算不贬低自己,也不会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Leafy和Tambor(1995)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特质自尊水平与他们感觉到被接纳或拒绝的程度有较高的相关,即低自尊反映了被拒绝的影响(被拒绝导致了低自尊),高自尊则反映了被接纳的影响(被接纳导致了高自尊),来自他人的接纳和重视会比拒绝和贬低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Leary和Schreindorfer(1995)等人的研究则表明:高自尊与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各种心理障碍呈负相关。这是因为自尊的水平与幸福感都会受到个体感知到的被包容(included),被接纳(accepted),有价值(valued)程度的影响。因此,高自尊与幸福感的相关并不是由自尊水平决定,而是由个体感受到的社交接纳或拒绝决定的。以上的研究都证实了:人们对高自尊的渴望,实际上就是对社交接纳的渴望。
  
  3.3 关于提高自尊的结果的理论假设与研究验证
  提高自尊的水平可以唤起低自尊者的心理幸福感,并促使其产生适当的行为改变,这个观点已经被大多数的临床实践、社会干预、教育研究者所普遍接受。许多临床治疗和社会干预工作者也试图通过提高个体的自尊来帮助患者解决他们的个人和社会问题。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倡导者不怀疑提高自尊的干预措施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但与自尊的其他理论所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提高并不是由自尊水平提高本身所导致的,而是由于提高了个体对他人包容、接纳和重视的程度感知所致的。大量的研究也证实了被接纳和被重视的“心理收益”(Psychological benefits)。其中,Baumeister和Leary(2000)的研究发现:缺乏心理归属感的个体通常会遭遇更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他们提倡在提高自尊的措施中,应该包括改善个体感知到的或者真实经历的社交接纳体验。而Frey和Carlock(1989)在促进自尊的理论模型中,就特别强调要给予被试积极的行为反馈。许多提高自尊的临床干预方案中也都明显或含蓄地强调要提高人际接纳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更多的研究表明,认识到其他人对自己持有消极印象或不愿意和他们交往,会导致被试的状态自尊有所下降(Leafy&Tambor.1995;Leafy&Haupt。1998)。此外,Harter(1993)等人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也显示:儿童会把父母和同伴的评价纳入到他们的自我概念系统中,儿童与其生活环境中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质量与儿童的自尊水平有显著的相关。与经常遭受拒绝的儿童相比,获得接纳的儿童会拥有更高水平的自尊。这些研究的结果都表明:提高了个体感受他人接纳的程度就会提高其自尊水平,从而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4 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两条主要的线索。第一,该理论主张自尊是对其社会关系经验的反应。被接受和拒绝的特殊经历会使人的自尊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使个体慢慢形成不同的总体自尊感;第二,个体慢慢形成的高、低自尊感又会影响人们的社交信念和社交动机。目前,众多的研究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进一步完善了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
  
  4.1 社交接纳影响个体自尊水平的实证研究
  对于社交接纳对自尊的影响,目前仍有大量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进一步验证了维持自尊动机的理论假设。如,LearyAshmore(2006)对社会认可的权变性(social approval contingency)与自尊的关系(即是自尊的原因、结果,还是调节变量)的研究显示:社会认可的权变性是影响个体自尊水平的原因之一。MacDonald~Leary(2003)等人对社会认可(social approval)与特质自尊(traitself-esteem)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四个社会关注领域,包括能力、身体吸引、社交能力、道德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总体自尊水平。Leary$1]Gallagher(2003)等人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不管个体是否承认,他们的自我感觉都会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社会认可与否定(approval anddisapproval)都明显地影响了个体的自尊。
  此外,许多研究者也试图比较其他影响自尊的因素与社会接纳对自尊影响的差异性。Leafy(2001)等人区分了社会优势与社交接纳对自尊的影响,其中三个实验检验了社交接纳和社会优势分别对自尊的影响。在实验1和实验2中,实验组被试收到与他们相关的接纳和优势错误的反馈,结果表明接纳和优势对自尊的影响是独立的;实验2的结果显示这样的影响不会因被试自我报告的接纳率和优势的个体差异而变化;在实验3中,被试完成了一项涉及自我感知到的社会优势,感知到的社交接纳和自尊水平的测验,结果显示优势和接纳对自尊会产生独立的影响。其中,社会接纳对自尊的影响比社会优势对自尊的影响更长远。而且,自尊在某种程度上与被试感知到重要他人的接纳相关,而与无关的人的接纳没有明显相关。Gailliot和Baumeister(2007)等人在研究中区分了归属感(belongingness)与世界观认同(worldview validation)对自尊的影响,结果显示归属感是独立于世界观认同而影响自尊的。
  有研究也证实,社会接纳对自尊水平的影响不是直接起作用的。Anthony,HolmesWood(2007)的研究发现:社交接纳是基于个体是否拥有他的社会角色应当拥有的特质的基础上的。就像运动员这个角色,社会接纳的是他的速度,敏捷和毅力的特性,而对于科学家,社会接纳的是他的研究能力、 逻辑思维的特性。个体的自尊会受到个体是否拥有他人所看重(接纳)的心理特质所影响,即如果个体拥有他人所关注的某种特质,就会得到他人的接纳,则他的自尊感就会提高。
  
  4.2 自尊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决策的应用研究
  对于第二个研究线索,社会接纳形成的自尊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目前的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转向于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其中,Learv和MacDonald(2000)的研究发现,人们渴望获取高自尊是因为高自尊比低自尊的自我感觉更好,不论是状态自尊还是特质自尊,低自尊者都比高自尊者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Murray(2003)等人对已婚夫妇进行的纵向研究发现:长期得到他人肯定性评价的个体,会通过配偶的接纳和爱来弥补偶然产生的自我怀疑;相反,那些很少得到别人肯定的个体,则会把被人拒绝的经历内化,并在随后的时间里担心伴侣的不满而感觉糟糕,这种对于拒绝的自尊敏感性预示着婚姻满意度的下降。Srivastava和Beer(2005)的研究也表明,被他人喜欢导致更多积极的自我评价。
  同时,在社交接纳条件下形成的自尊也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Leary和Twenge(2006)等人研究了人际拒绝对于个体情绪的影响,结果显示拒绝作为痛苦和挫折的来源,对自我威胁的来源,会使个体产生愤怒的情绪,并产生攻击行为。由此可见,积极的社交评价和接纳可以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避免反社会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Anthony和Holmes(2007)等人做了一项社交反馈对高低自尊者社交行为决策影响的研究。在实验中,被试获得小组明确的接纳和模糊的接纳的反馈条件中的一种,结果显示:高自尊者在两种实验操作条件下都采取“愿意参与”的社交行为决策,而低自尊者则只有在明确的社会接纳条件下才会采取“愿意参与”的社交行为决策。
  
  5 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评价与展望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自从1995年由MarkLeafy提出以来,就得到了许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它从人类进化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并对自尊的特性和自尊的现象给出了独特的解释与澄清。同时,该理论还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治疗和实践意义,甚至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自尊研究领域中最富革命性的理论之一。但是,这一理论对自尊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对于自尊的深层心理含义没有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传统的自尊研究者们也对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存在一些质疑,这也是社会计量器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
  首先,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对于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假设,显得有些过于片面和狭隘。自尊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社会计量器理论只关注了人际关系中社会接纳对自尊的影响,而忽视了诸如能力、价值感等其他因素对自尊的影响。
  其次,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过多强调他人的评价对个体自尊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自身评价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尊系统中的作用。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cn把自尊理解为是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生存下去和值得生存下去的信念,并第一次明确地把能力和价值感作为自尊中同等重要的心理成分,且指出能力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自尊至关重要。
  再者,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的跨文化一般性有待更深入的研究。Leafy(1995)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对于自己比他人更肯定的积极评价,然而Heine和Lehman(1999)等人的研究则显示在个体主义文化的美国和欧洲被试中存在自我增强(Self-enhancing)的偏向,而在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被试中则没有发现这种偏向。与北美的被试相比,日本被试更倾向于自我批评,更少采取自我服务(self-serving)的策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世界观、价值观存在差异,自尊的寻求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收集更多的跨文化研究证据。
  最后,未来的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还需要与自尊领域的其他理论相互补充与整合,为自尊的本质、自尊动机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研究框架,才能更好地解决与自尊相关的情绪、行为等问题临床干预与实践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计量器 述评 自尊 自尊社会计量器理论的研究述评 社会心理学的自尊理论 社会心理学理论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