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副省长陈苏厚退休回家当农民:海南副省长名单大全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松梅村的村民们以陈苏厚为荣,因为他是“全海南级别最高的农民”。   陈苏厚,海南省原副省长,2003年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和老伴双双还乡当“农民”。这个成天乐呵呵的老头儿,称自己是“来自农民,回归农民”。他的家乡本是出了名的贫困乡镇,当地人传说着一句话:“嫁女不嫁松梅村。”3年后,因为有了陈苏厚这位“回归”的农民,这句话变成:“嫁女就嫁松梅村。”
  
  “我也是农民”
  
  无论官当多大,陈苏厚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陈苏厚写了一本书《我与农民》,书的开篇第一节写的就是“我也是农民”。
  
  陈苏厚对农民的感情源于自己苦难的童年经历。在他幼年时,因生活所迫,全家人背井离乡,挤住在邻县儋州一户农民的牛栏里,3年时间里全家6口人与牛为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学会了犁田、耙田、收割、插秧等农活,真正尝到了当一名农民的苦与乐。
  陈苏厚说,鸟有巢,人有家。但是工作时他回家的机会不多,过问和关心家乡的事情较少。1985年后,他坚持每年回家过春节,与家乡人同乐。省、县一些干部称陈苏厚为“老省长”,乡亲们则喜欢用方言叫他“公囝”―――“公”是指他的辈分,“囝”是对家中排行靠后者的昵称。
  陈苏厚说他退休回乡当农民是“将功补过”。他说,几十年来“官”越当越大,虽然他跑遍了全省300多个乡镇、90多个农场,平均每年下乡90多天,但为了避嫌,从来没有为家乡办过什么具体的事,甚至回乡的时间都非常少。当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搞调研,才多回了几趟家乡。陈苏厚说:“有一次在与乡亲们畅谈时,老乡说,你是全省管农业的领导,听说全省的水利搞得很好,农业连年增长,农民增收,而我们家乡水利失管失修,灌溉面积锐减,农民生活贫困,乡亲们怨声不断,你什么时候也该给村里抓抓水利呀。我明白,乡亲们这是在委婉地批评我呢。”在听了乡亲们的“批评”和细看了家乡的贫困现实后,他对退休生活的设计有了点小小的改变―――“颐养天年”改为了“将功补过”。他在一篇文章中勉励自己“进亦有为,退亦有为”。
  
   “我在农村活动空间大”
  
  2003年,陈苏厚带着老伴一起退休返乡了。他在自家祖屋地基上盖了一座与乡亲们居处相似的小院,村里划给他一方约0.3亩土地做菜园,夫妇俩开始过起了久违的农家生活。
  “再次回到农村生活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陈苏厚说,“农村有广阔的天地,而在城市我只能呆在书店里。”
  回到农村来干些什么是陈苏厚常常思考的问题。陈苏厚说,有人在背后说他,这个人真傻,干了一辈子的农业,退下来也不在海口享清福,不知回农村来干什么。
  陈苏厚的家乡临高县南宝镇是海南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但也是目前海南省42个没有脱贫的乡镇之一。
  家乡人过去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可解放这么多年,家乡仍然这么贫困落后,这常常令陈苏厚深感不安:“过去有权力没时间,现在没权力却有时间,我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乡亲们做点事?”
  农村的活动空间确实大,有许多事等着陈苏厚去办。村支书林茂青说:“公囝是我们的编外村官,比我这个村支书管用。”
  村民们七嘴八舌总结出“编外村官”陈苏厚带领大家办的十件实事:修桥铺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电网;建设农贸市场;牵线搭桥,开展联乡帮扶活动;修建卫生院;建设镇离退休干部和老年活动场所以及镇中心幼儿园;创建文明生态示范村;改造危房;建立香蕉合作社……
  陈苏厚回乡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家乡松梅村建设文明生态村,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村里以前没有厕所,养猪也是放养,遍地猪粪便,没有哪位姑娘愿意嫁到松梅村,松梅成为“光棍村”。
  然而,松梅村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农民观念的转变非常不易,光是为建厕所,老省长就费了不少口舌。村里人从来就没有用厕所的习惯,内急了,到坡上地头找个地方“方便”,然后让猪来吃,所以这里的猪也从来都是散养。一次外边的姑娘来村里相亲,被迫到地里“方便”,可见到主人家还特地拿一根竹竿在旁边赶猪,怎么也“方便”不出来。亲事也就这样告吹。陈苏厚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现在家家户户有了厕所,散养的猪也都入栏了。
  过去村民的垃圾乱丢乱放,不仅不卫生,而且影响村容村貌。村里的垃圾如何处理?陈苏厚想到了城里的垃圾运输车。陈苏厚到镇里协调,让镇里的环卫部门下到村里来收垃圾,村里统一支付垃圾处理费。这样,每户每年花15元钱,就请来了专门的垃圾运输车,村民每天晚上只需把垃圾放在门口就可以了。
  要致富先修路,陈苏厚认为造成家乡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交通不便,有好东西运不出去。于是他接着做的工作是帮助村里修路、修桥。修路没有钱不行,他就通过自己的老关系找路子,向县政府要一点,镇政府筹一点,公司老板支持一点,农民自己再出一点也就差不多了。陈苏厚说:“说是为农民办点实事,其实就是起一个协调的作用。我当了一辈子的官,认识的人多,协调能力强,找人帮忙,别人都会卖个情面。”现在,松梅村四通八达,5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而村外的“二环路”则通往每个田间地头。
  搞农业没有水不行,陈苏厚自称是个水利爱好者,他把自己当副省长主持全省水利工作时的好经验带回了乡里。现在,南宝镇水利设施是全县最好的,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针对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陈苏厚积极协调县农业科技部门以及省里的农业科研单位,组织科技下乡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班,给农民带来实用的技术,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陈苏厚参加工作时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他深知农民没有文化的痛苦,于是他决定帮村里开办一家幼儿园,不要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03年,由村里给土地,当了12年民办小学教师的王华芳在陈苏厚的帮助下向信用社贷款1万元开办了村里第一家幼儿园。现在幼儿园开设两个班,共有56名孩子。
  为了让农民在劳动之余也能放松放松,陈苏厚协调“连手扶贫”的海口市龙华区提供资金和树木,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和乡村公园。村民可以在文化活动中心喝茶、唱歌、看书、学电脑,还可以在乡村公园散步、健身。这样,农民在乡下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羡慕城里人。
  
  今天的松梅村,家家矮围墙、大庭院、小菜园,整洁清爽;灯光球场时有球类比赛,乡村公园建设初具规模;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引你参观他的圈养猪、沼气设施。村民们津津乐道他们的绕村公路“一环路”“二环路”:5至8米宽的“一环路”通往每家每户,“二环路”则通往田间地头。文明生态村建成后,松梅村不再是“光棍村”。“过去村里的小伙子找不到媳妇,而现在是要考虑想娶谁的问题了。”
  
  “我这辈子跟农业分不开”
  
  陈苏厚在《我与农民》一书的前言中写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群众放在心上,才能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实践中,他就是这样做的。他说,他这辈子就用一个“农”字来概括,即便是退下来了也跟农业分不开。
  陈苏厚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农业和农民。陈苏厚参加工作后从最基层的乡文书干起,先后担任管区党总支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县委书记、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负责人、海南农垦总局局长、海南省副省长、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几十年来,无论官小官大,陈苏厚一直主管农业,常年跟农民打交道。他说,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农民,没有改行。
  陈苏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闲不住,他当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时,每个月都要下乡,平均每年下乡90天。他说,他的足迹遍布海南省306个乡镇,90多个国有农场。他几乎亲临海南所有的水库、水渠。
  环境美化了,村民观念转变了,帮助家乡摘掉贫困帽子成为陈苏厚的最大心愿。陈苏厚说,虽然由于环境、观念,以及历史等原因家乡多年来一直贫困,但是这里资源丰富,是个发展生产的好地方。经过认真调查和思考,陈苏厚决定在家乡创办“农民香蕉合作社”,帮助农户种植香蕉致富。
  陈苏厚认为,家乡长期贫困落后,与农民的思想观念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有关。以前,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占主导地位,搞农业生产也不积极主动,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陈苏厚说,自己以前也通过革命老区扶贫的方式,给家乡弄点钱,但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1996年,海南省扶贫办提供种苗和化肥,帮助松梅村种植58亩香蕉,可农民认为这是政府让种的,不仅不积极主动搞生产,反而把香蕉的化肥施给了水稻,结果有种无收。
  因为以前种香蕉失败,许多村民谈香蕉色变,不敢再种香蕉。“农民香蕉合作社”最初只有7名会员,陈苏厚当顾问,共种植54亩香蕉。在陈苏厚协调下,7户村民相互联保,2003年向南宝镇农村信用社贷款6.2万元。第二年他们便获得成功,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清理了以前的欠款。这一年香蕉总收入约40万元,仅村支书林茂青一家就收入10万元,获利8万元。2004年,松梅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5年,松梅村几乎家家户户种香蕉,种香蕉致富的消息传出后,带动周边村庄掀起了种植香蕉的高潮。南宝镇目前共种植香蕉6000多亩,光成片的香蕉地就连绵9公里。由于农民种植的香蕉适销对路,农民不仅及时还清了信用社贷款,而且还增加了在信用社的存款金额,使雪球越滚越大,这样信用社的日子也好过了。松梅村现在有两个美誉:一个是“香蕉村”,另外一个就是“信用村”。
  陈苏厚创办的“农民香蕉合作社”是农民的互助组织,在全省是独一无二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产生改变了农民在农业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用农民的话说是自己当老板。林茂青说,松梅村香蕉生产实现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以及统一还贷。
  
   “难得陈苏厚”
  
  陈苏厚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敢为农民说话。1999年,海南省政府要求农村每人每年要交电影费3元,虽然钱不多,但是农民意见很大。时任海南省副省长的陈苏厚立即给时任省长的汪啸风写信,认为这一规定增加了农民负担,不符合中央和省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建议撤销。最终,汪啸风批示撤销了这一规定,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
  回到家乡后,虽然年近七旬,陈苏厚仍坚持体力劳动。陈苏厚种花生、地瓜,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下了十几种蔬菜,还和老伴一起养鸡、养鸭。他笑着说,自己种自己吃,基本上不用买菜。
  2003年冬,临高县组织冬修水利会战。当肩扛锄头的陈苏厚出现在工地上时,县委干部惊异了。面对大家关切的提问,陈苏厚一如平常地呵呵笑答:“村主任在广播上喊每家都要出一个人参加会战,我当然要来啦,我也是村民呀。”说完,挽上袖子就开始挖土。
  村里建乡村公园,年近古稀的陈苏厚不服老,率领一帮后生上山挖来一棵大榕树。他谈起参加集体劳动的感受时说,过去在职时也参加过各种劳动,但其实只是比划比划,装装样子,照个镜头宣传一下,哪像现在干活这么痛快呀。
  陈苏厚称自己是个有“百姓情结”的人,他写文章呼吁“要经常想一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自己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多一点老百姓情结,少一点‘官本位’思想。”为了同群众贴得更近,他让老伴缝制了一个装水杯的小布袋,每天提着一杯清茶走村串户,上坡下地。
  为官时,“敢言陈苏厚”是大多数人的印象,但在新华社海南分社老社长邓全施的眼中却是“难得陈苏厚”,因为在时代大潮中陈苏厚不忘本,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一名“农民”,更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农民喜爱他,干部服他,群众记得他。
  
  ■编后
  
  好个“退亦有为”
  
  海南出了个陈苏厚,他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退下来后,拒绝了省里多个团体组织当顾问、会长的邀请,自甘淡泊,回乡当了农民,更在于他的“退亦有为”――不是优游林泉,颐养天年,而是拉起农民搞“香蕉合作社”,和乡邻一起种香蕉卖香蕉,以此为起点,探索农村致富的现实道路。
  “退亦有为”,就是把自己融入人民群众之中,从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中感受、体察民间疾苦,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引申在职时的思考求索,在千姿百态的实践中探寻农村发展大计。
  “退亦有为”,就是超越“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永远“有为”的人生;就是运用自己多年学习、积累的知识、经验,让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发展理论。
  “退亦有为”,就是运用自己多年的人脉资源,为乡亲解急难,为农民谋福祉,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
  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真的像陈苏厚那样做了,人的晚年生活反会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陈苏厚”。

相关热词搜索:海南 副省长 退休 海南副省长陈苏厚退休回家当农民 陈苏厚的两个儿子简介 王应际同志简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