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规则”缘何打不过“潜规则”】 周冬雨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为了防腐败,有关部门绞尽脑汁推出的廉政措施和规章制度可谓多如牛毛。令人痛心的是,这些看似管用的制度,在遭遇到无处不在的官场“潜规则”后,大多显得不堪一击,甚至一败涂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显规则”在“潜规则”面前俯首称臣,甘拜下风呢?
  “潜规则”有着广泛的生存土壤,能使双方都获得利益,而且总是寄生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诸如礼尚往来、互利互惠、投桃报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钱能使鬼推磨、朝中有人好办事,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等等。故而,大路不走走小路,猪往前拱,鸡往后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显规则”则不具备这样的利己功能,它维护的是公共秩序和公众利益,力求的是社会公平和公正。因此“潜规则”如同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尽管提起“潜规则”人人恨得咬牙切齿,但遇事人人又都意欲在“潜规则”上打主意,试图通过旁门左道从“潜规则”那里捞好处。
  “显规则”先天不足,而“潜规则”无孔不入。“潜规则”盛行,一方面缘于制定出来的“显规则”设置不当,缺少后续手段,存在诸多漏洞,因而一开始就为“潜规则”的通行预留了空间,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另一方面,或许明知制定的规则有缺陷,却总是把执行规则的人思想觉悟和操守看得很高,以为他们的思想经过反复的洗礼,会循规蹈矩,不折不扣地按规则行事,疏于建立一套防范“显规则”落空的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显规则”相伴的大多是“严禁”、“不准”等口头式的劝戒,不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威慑,很多时候把“严禁”、“不准”当作了防腐的良药。
  “潜规则”神通广大,可以暗渡陈仓,瞒天过海,能够粉墨登场,不露痕迹,无论从程序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能够做得天衣无缝,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它来无踪,去无影,似有若无,若隐若现,把“显规则”玩弄于股掌。“潜规则”总是往来于“显规则”的夹缝里,交易的双方心领神会,彼此形成了一种默契,局外人难以发觉。
  “潜规则”得以盛行,除了“显规则”先天不足有空可钻,且不易揭露外,还在于对触犯“显规则”的人惩处不力。现实中,在执行“显规则”时,任意变通、变味执行的现象随处可见,但只要不触动众怒,顶多来个既往不咎,下不为例。印象中,在全国各地开展声势浩大的文凭清理工作中,清理出公务员持有假文凭的多如牛毛,可最后都不了了之,只要向组织说清楚就行。按照刑法规定,行贿受贿5000元就要立案,可是向大贪官马德行贿10万元以下的当地干部居然不予追究,明知某些人的官是花银子买来的,却不去动他一根汗毛。这种情形如同“破窗理论”揭示的道理一样,一幢建筑物上的玻璃被人打破了一块,如果不去及时修复,其他人就有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于是会有更多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碎。正是由于“显规则”在现实中一再向“潜规则”妥协、让步,导致“潜规则”后来居上,泛滥成灾,一发不可收拾。
  有人把“潜规则”和“显规则”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前者为“游击队”,后者为“正规军”。正面作战,“游击队”肯定不是“正规军”的对手。问题在于“游击队”避实就虚,不按牌理出牌,昼伏夜出,神出鬼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显规则”打不过“潜规则”的又一个原因吧。
  “潜规则”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扩散性,尝到“潜规则”甜头的人,会乐此不疲,同时对周边的人产生示范效应,视“潜规则”为最好的敲门砖,群起而效之。“潜规则”盛行之时,就是“显规则”落难之日。而“显规则”落难,则意味着社会从此将失去公平、公正,老百姓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信任和敬畏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当“潜规则”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泛规则时,漠视“显规则”、践踏“显规则”将成为一种可怕的常态。
  时下,我们并不缺少“显规则”,我们缺少的是对“显规则”的捍卫。一如我们有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能自觉遵守,于是在各个交通要道口,光有警察还加上臂戴红袖章、手举小红旗的老头老太还不够,紧跟着设置了电子警察进行24小时监控。事实证明,没有监督的“显规则”,抑或没有后续保障的规则,充其量是给人看的。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样也是“潜规则”的天敌。因此,若想让“显规则”立于不败之地,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让无处不在的监督渗透到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去,严惩“第一个破窗”者及其之后的犯规者,维护规则的严肃性。舍此,别无他途。

相关热词搜索:缘何 潜规则 规则 “显规则”缘何打不过“潜规则” 法治化让潜规则变显规则 对潜规则和显规则的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