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菲      策划人语      如果有一个词语能让所有的心灵都温暖,那无疑是“幸福”。如果有一种感觉能让所有的生灵都向往,那无疑也是幸福。在解决了生存和温饱之后社会越来越进步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幸福正在变得越来越珍贵,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和追求。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人们如此敏感和迫切地需要幸福,政府如此慎重和明确地重视幸福。
  我们到底有多幸福?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要做些什么?为了细细地体味幸福,为了严谨地盘点幸福,为了真正地捍卫幸福,春暖花开日,我们推出了这组关于幸福的策划。
  (执笔/黄菲)
  
  
  你幸福吗
  
  中央电视台在一期有关“幸福”的专题节目中,记者在路上或街道旁边随便逮住一个人就上去问:你幸福吗?大多数人都一脸茫然相,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回答这样的问题前,也许我们还得先从了解幸福的概念着手。
  幸福是什么?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地在柴米油盐的普通日子里,在能够安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医疗条件里。尽管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生活负担在不断加重。“水电煤气,蔬菜大米,孩子上学,看病吃药,哪一样不在涨?”41岁的老张有一个孩子,正上初中二年级,学费年年见涨,70岁的老父亲身体不好,一进医院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这几年,随着孩子升学和父亲医疗费的增加,老张家的生活开支也不断增加。虽然也涨了些工资,但老张还是感觉生活的负担比以前更重了。
  从平民百姓的视觉来看,有房子,有稳定工作,身体健康,孩子能顺利地上学,生活就有幸福感。要说百姓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就是这样基本的生存需求,满足起来也相当不容易。高房价使许多人一房难求,不敢结婚成家。看病贵就医难,使多少人小病扛着,大病等死。教育高收费使多少孩子在校门外徘徊,使多少家庭背负沉重经济负担。大学生就业难,在岗职工在一片下岗声中工作,工作上没有稳定感和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势下,由衷说一声幸福,不容易。
  
  那被社会赋予精英形象的富裕阶层幸福状况又如何呢?有数据显示,中国老板全球最累,平均年假仅10.9天,低于全球老板的15.4日及欧盟的21.7日;70%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白领综合症导致抑郁症和自杀。加班没有加班费悄然变成职场潜规则。一位海归叹道:“中国白领的工作强度,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写字楼是世界上最累的写字楼。”中产阶层似乎和危机感联系在一起。30岁的脖子60岁的颈椎,成为他们疯狂工作的写照,工作的压力无法排遣,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枯竭。
  一项调查表明,有40%左右的富人对自己和家人有一种安全危机感。2006年3000多起绑架案的绑架对象主要是比较富裕的企业家、名人及其家人、子女等。奇怪之处在于,社会舆论并没有偏向受害者。绑匪自认为是“劫富济贫”,网上留言也几乎没有为富人安全告急担忧的,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为富不仁的后果”。贫富差距的拉大使社会一定程度上存在仇富心理,由此产生的安全危机感使富人阶层的幸福感普遍缺失。
  公务员是中国最受羡慕的职业。然而即使是他们,也有着诸多的不如意。一份调查显示,公务员对工作环境、福利保障和职业责任感满意度较高,而对收入、激励和官场文化则有话要说。公务员各地区、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隐性收入对实际收入造成的差别较大,让许多收入较低的公务员有不公平的感觉。几乎所有公务员都感受到继续学习的时代要求,但很多人表示学习机会微乎其微,很难看到发展的空间。许多公务员表示工作中不愉快的是,“因社会关系之累或所谓的‘官场潜规则’影响工作环境”。对于“官场潜规则”带来的危害,不少公务员扼腕叹息,“很多人的智慧都被消磨在所谓的‘潜规则’中,无所作为。” 职业劳累感与成就感并存,失望与希望并生,公务员的生活,也并非简单的“幸福”一词可以形容。
  
  
  谁偷了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数据称,中国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相当于“幸福指数”)在过去10年内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994年的“幸福指数”为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10年后2004年的指数却降到了67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一词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还配了一个例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幸福。”可见,经济发展了,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却不升反降呢?这说明,近年来社会发展同人民的幸福有所脱节。
  沉重的生活负担无疑是影响国民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有7625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一方面,78.8%的人认为和十年前相比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觉自己的生活负担比十年前更重了。尤其在人们花钱最多的医疗、教育、住房三方面,近些年来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一家杂志在全国37个代表性城市所做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购房平均要花掉其13.4年的收入,温州、上海、杭州等地的居民购房,甚至需要花费超过20年的家庭收入。
  200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20年前,大学每学年的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增长了25倍。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大学。
  而来自卫生部的统计数字也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一年的总体医疗费用为143.2亿元,到2003年上升到6623.3亿元,20多年增长了40多倍。与此同时,在总体医疗费用中,需要个人支付的比例,也由21.2%上升到55.5%。
  住房、教育和医疗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新三座大山”,重重负荷压得人们无法得以喘息,更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在哪里。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调查分析认为,无论城镇人还是农村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都是――贫穷,分别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都认为贫穷是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公共产品的短缺可以说是当前大众幸福感不强的又一缘由。中国卫生组织公布说,中国有2400万人有精神抑郁症,原因就是买不起房子。显然,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这些问题都已成为中国显性的公共问题,并构成百姓“不幸福”的关键。
  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之后,人民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反应也会越来越敏感。如果政府失责,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将导致全社会福利的严重缺失。以此反思中国的情况,我们发现政府对于经济增长过度强调,而对于公共物品的供应以及社会公平的维护不足。
  仍以住房为例,1998年国务院出台23号文件,大力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可以说住房市场化改革一开始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增长,而不是老百姓的安居问题。“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很多地方政府推到极致、并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本来,住房市场化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解决大众的住房问题,但一旦这一改革演化成了瓜分公共土地资产的工具,它就成为了一架巨大的不断制造贫富差距,不断制造开发商赌徒心理与平常百姓绝望心理的可怕机器。
  一直以来,我们都推崇GDP增长的神话,我们总是认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然而我们的经济增长忽略了太多的东西,导致我们的幸福没有和经济同步增长。中国GDP蛋糕中被百姓享受的部分过少和分配欠公平问题十分突出。居民消费绝对量过低,消费占GDP的份额只有53%,远低于世界79%的平均水平。在被大大压缩的消费中,分配还严重不均,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地区差距非常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上已经达到6:1,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即10%最富和10%最穷的居民收入之差,已经达到18.6倍,基尼系数从1980年代的0.28飙升到2006年的0.47。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中,市民已连续4年把”贫富差距过大“列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阶层分化使得人民内心产生不平衡、不公平的感觉,不但影响自身的幸福感,同时还容易使人产生仇富心理,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而如果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国民的幸福感就缺乏根本上的保障。
  
  捍卫幸福
  
  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社会调查机构已开始了公众幸福满意度的调查,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关注将上升为政府行为,上升到行政决策咨询的层面。作为一种人文进步,无疑是值得称道并期待的。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提交了《落实“以人为本”,核算“国民幸福指数”》的提案。在2006年全国各地的两会上,“幸福指数”就已被一些地方政府纳入了地方发展目标。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决定,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幸福指数”的理念。这一转变无疑可喜。进入人本取向发展观的阶段,“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发展指标上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人文指数”的关注,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实际操作化的结果。而幸福指数可以说就是这种“人文指数”的体现。
  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作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是一种高度的或极其强烈的生活满意状态。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当今天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迈上一个新台阶之后,追求幸福感及其最大化,成为一种必然规律。人本化生活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而不是财富。因此,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当“以人为本”成为发展的基本原则,那么,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的幸福才是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幸福的最大化。
  将百姓幸福感纳入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表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实实在在的关心与关注,反映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事实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心系人民群众的安危,营造幸福快乐环境,是最现实最得人心的爱民工程、惠民工程,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注百姓幸福指数,也是关注民生、关注民心向背的需要。透过百姓幸福指数的变化,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百姓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从而折射出民心的向背。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百姓幸福指数,不仅是一个人文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现实的作用。
  然而“幸福指数”的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像经济增长那样立竿见影;“幸福指数”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今天的幸福感,明天就可能成了不满足感。因此,面对百姓的热切期待,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头脑发热,急于求成,而要沉着冷静,力戒浮躁,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循序渐进,让百姓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如果求胜心切,决策失误,不仅会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还会让百姓因心理预期太高而增加失望感。
  其实,绝大多数百姓并不奢望幸福如同“倾盆雨”,一夜之间就降临。而是希望幸福如同“毛毛雨”,润物无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许多重大民生问题刚刚破题。如医疗、教育、生态等问题,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对此,我们既不能急躁,也不能坐等,而要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让百姓的“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经济盛世通常以干瘪的经济数据为标志,只是单方面的盛世;而真正经得起考验的盛世,应该是以国民幸福感为标志的百姓盛世,是全方位的盛世。前者往往同时意味着富人的盛世、权力的盛世、人治的盛世,后者则同时意味着大众的盛世、权利的盛世、法治的盛世。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打响、全民参战的这场捍卫幸福的持久战中,我们一定会赢得真正的幸福、百姓的盛世。
  
  5个公民的幸福版本
  
  
  农民牛庆国:心酸的幸福
  
  前些年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民讲自己的理想,说如果有一天他当了村长,全村的粪就由他一个人拾。说时,洋溢着一脸的憧憬与幸福。
  现在,这样的笑话可能流行不起来了,但农民的幸福感,仍然与城里人的幸福感完全不同。
  小时候过春节,母亲总说:“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于是,烧了一锅热水,洗湿了我乱蓬蓬的一头黑发,一把老剃头刀就呼啦呼啦地刮将起来。
  过年能杀头猪,不管大小肥瘦,那可都是欢天喜地的事。但这肉可不能都吃完,父亲还要扛了一根猪腿到集上去卖,然后买回来三五个纸炮、一副春联、两张门神,还有一把水果糖、几尺花布。有了这些货,“年”就更像“年”了。
  那时,我还不知道城里人怎么过年,也不知道谁家过年还会比我们家的“年”更幸福。
  听城里人讥笑乡下人:“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起初,我很是疑惑:有土地种,有耕牛养,有老婆疼,有孩子爱,温暖的炕头上一幅天伦之乐图,难道不幸福吗?直到我来到城里,成了一个西装革履的“农民”,才体会到了幸福的差异。
  《2005年社会蓝皮书》称,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我不由心酸:这是怎样一种强于城里人的幸福感啊!农民没必要像上班族那样出门就遭遇堵车的痛苦,没必要像公务员那样被强制带薪休假,不会因为生活条件太好而染上糖尿病、脂肪肝等“富贵病”,没必要因“黄金周”人满为患不好出游而烦恼。古谚说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西哲云欲望是一团痛苦――农村人穷惯了,也就穷不怕了,觉得只要不生病不死就幸福了;而且拥有的东西很少,就没有害怕失去的恐惧――而城市人就没有这种潇洒了。很显然,“农村人幸福感强于城里人”的判断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冰冷的基础上的:城市人和农村人幸福的底线有着天壤之别。说农村人比城里人幸福,这种比较其实是“关公战秦琼”啊!
  
  白领Rita:有时幸福,有时迷茫
  
  Rita毕业于北京的某名牌高校,硕士文凭。毕业时,她毅然南下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应聘到一家香港的咨询公司。去年,Rita离开那家香港公司,跳槽到现在的美国公司,职位也从普通员工上升到项目主管。问她最大的感受,“累,白领工作远不是那么回事。”Rita从电话那头传过来的声音显得有点疲倦。
  “幸福吗?”“没你想象的那样幸福。提起外企白领,人们的印象就是,这群人收入高,满口ABC,喜欢时尚,生活小资。其实我们真正生存状态是什么?每天看似光鲜的背后有多大的压力?局外人是不知道的。”
  而说到待遇,Rita显得很不满。“像我这个职位,不上不下的,工资并不是很高,开销却大得惊人。现在主要的感受就是没有钱。不像公务员,有各种各样的福利,而且,这些隐形福利都可以免税,我们基本上就是那张工资单上的‘死钱’,还要交各种保险,正常交税。而我这个年龄段的白领,要考虑结婚,要考虑升职,要考虑买房,想想上海的房价这么高,结婚后谁来带孩子等,想想这,烦!”
  靠父母的接济,Rita去年在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提到这事,一向好强的Rita显得不好意思。“没办法,上海的房租太高了,租住不划算。”Rita说。
  对于将来的发展,Rita表示,我们这些人,是靠能力吃饭的。“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对幸福还是有一定把握的,但有时还是感到迷茫,就是那种掉在水里,抓不到东西的感觉。”
  
  律师李阅:幸福和不安全感并存
  
  李阅,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独自拥有两处房产、一部海南马自达。由于“生活和工作的标准越来越高”,她不能轻言幸福和满足。
  她说,律师这个行业由于先有外资进入,专业度的要求不断提升,后有新手蜂拥,以低价求存,竞争日趋激烈,即使是声名在外的律师,也不敢稍有松懈。“工作相当耗时间和精力,造成的压力也很大。”
  关于幸福,李阅说:“虽然在物质层面暂无忧虑,但还是难有安全感。”一方面是律师职业特点注定的不稳定风险,行业、企业的变化都会带来业务方面的许多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包括医疗、意外事故和养老等,“虽然有一定的保险,但我不知道日后能否成为足够的保障。目前买的养老保险金,谁知道几十年以后是个什么样的价值。现在社会发展如此快,几年都有很大的不同,更何况几十年以后。”
  “在这个社会不进则退。拥有越多,要求越多――有了1样东西,想要10样;有了10样,就会想100样。如此,使你不断地往前走。财富越多,压力也越大。立足社会,不可避免要与人对比,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对生活的质量的追求又一再使标准拔高。谁让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更多时候,变成了金钱呢?”李阅不由感慨。
  
  公务员郑东:有幸福也有不满
  
  “公务员这个职业在经济上处于撑不死、饿不死的地位。与下岗职工及广大农民相比,幸福无比。”安徽省来安县统计局郑东在公务员这个岗位上已经做了12年,他的话代表了多数公务员的心声,“但与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相比,又显得微不足道。”浙江、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公务员年收入约在3万-5万元之间;江西和安徽等中部地区的公务员年收入约在1.5万-2.5万元之间。郑东说:“工资收入缴完必要费用之后所剩无几,人情份子随之而来,更显捉襟见肘。”
  幸福吗?郑东说:“有幸福,也有不满。除了收入不高,另一个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是,工资待遇单位差别很大,同一单位内部也‘同酬不同工作量’。”同一地区,部门不同,收入有差别;中央国家机关、省市、地县公务员待遇不同;同一职位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待遇迥异。这种待遇差别让被人羡慕的公务员也有不公平的感觉。
  “机关单位再学习的机会非常之少和片面,大部分人很难看到发展的空间,大家都不满意。” 郑东所说的发展空间不仅包括了自身知识素养的提升空间,最主要指晋升空间。目前的公务员制度仅提供了领导和非领导两个职务系列,发展阶梯过于单一。加上只设置15 个级别,基层公务员晋级空间很小,这种制度不能给勤奋的公务员以适当而及时的鼓励。郑东说:“做的事不少,吃的苦不少,受的累不少,却原地踏步,我是不满意的。”
  郑东表示,官场有官场的规则和文化,工作压力相对较大,但是主动和创造性的工作还是能提高职业幸福感。郑东说:“在工作中,我感到愉快的是创造性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过他也补充,“机关工作在人浮于事的现状下,能做到有创造性、有成就感的人是少数,处事四平八稳也是体制所致。”
  
  市民郭周仁:我要的幸福很简单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多了:家里的房子宽了,孩子的拖累少了,银行里的存款增加了,自行车换成汽车的也越来越多,但是,更不可否认,我们幸福温度的“温差”也越来越大了:刚刚说人的平均自然寿命延长了,过劳死和忧郁症马上就上升为生命第一杀手;刚刚庆幸公积金涨了一点点,隔壁那个物色好的楼盘又涨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越 ,我们加薪的幅度和频率更高,我们享受的福利更全面,但生存竞争更激烈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健康、就业等方面的不安全感也更紧紧与我们如影随行。幸福也犹如夜行海上出没于风浪中的小舟,时隐时现、战战兢兢。
  新闻里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了14万亿,人均超过万元。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的情势下,养一个小孩得多少钱,做一次手术得多少钱,买一套房子得多少钱,老了要给自己送终得多少钱?现在却没有“从摇篮到墓地”的保障,都得你自己扛着,你敢胡乱花钱吗?你能说自己的钱够多了吗?比如有的老百姓为看病而倾家荡产,他还有无“幸福感”?有的老百姓下岗失业家境困窘,他的“幸福感”还有几何?小区居民的物业管理混乱导致居民缺水断电甚至冬天未供暖,他能觉得是幸福生活吗?
  其实我们老百姓要的幸福很简单:生活平平安安就是幸福,身体健健康康就是幸福,有房子就是幸福,出门一路平安就是幸福,回家吃个热腾腾的饭就是幸福,在单位不生闷气就是幸福,不下岗失业就是幸福,看病少花钱就是幸福,全家团圆就是幸福,进城打工不欠薪就是幸福,在外面不受欺骗就是幸福……

相关热词搜索:走了 幸福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是谁偷走了孩子的幸福 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