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芙蓉镇】 去芙蓉镇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汽车沿着湘西的盘山公路穿行,浓郁的秋色使我有些目不暇接,刚刚在凤凰古镇的游兴还未散去,美丽的猛洞河风景又撞入了眼帘,操长沙口音的驾驶员小赵突然用手往路的左边一指:那就是芙蓉镇!
  望着夜色即将笼罩的芙蓉镇,我兴奋了起来。哦,曾经对她抱着长久的遐想的芙蓉镇,竟然会在不经意之中来到了她的身边。尽管已是傍晚,我们还是兴致盎然地踏上了古镇的土地。
  有人说,芙蓉镇是因电影《芙蓉镇》而声名鹊起的,这话不错,但是历史却记录了它最早的辉煌:此镇本名王村,距湖南省会长沙400多公里,位于湘西酉水之北,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汉、苗、土家族在这里和谐聚居。古称酉阳,是秦汉时期土王的王都。五代十国称溪州,成为重要码头,通川黔、达鄂渝,舟楫之便,得天独厚。小镇一度异常繁华,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有铺面300余家,饮食客栈100多户,往来客商2千多人,被称为“小南京”。
  依河而建的芙蓉镇以上下并列的新、老两条街组成。新街是现代人的构思,与司空见惯的城镇没有什么差别,老街则保持着传统特点,向人们继续展示着其陈旧古老却别具一格的风采。古镇颇有风情,以一河一街最具代表。河叫猛洞河,清冽流畅,风光明媚。街为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流露出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
  因为刘晓庆在《芙蓉镇》里卖米豆腐的印象,我们直接去找米豆腐店。大概是因为明星的渲染,在沿河一带,我们看到的米豆腐店就有十来家,当然,最风光的还数石牌坊前113号、写有“正宗刘晓庆米豆腐”招牌字样,挂满了电影剧照的那家。米豆腐两元一碗,看起来像面疙瘩,用米为主料经精心配制的食品,切成一厘米见方的小粒,状似蝌蚪,经水沥干,佐以小葱、豆瓣酱。等抬上来一品,才知道就是我们在云南吃的“米凉虾”,且味也不怎么地道。或许,吸引大家的已经不是口味,而是名人效应吧。
  夜朦胧,街也朦胧。从码头沿石阶而上,我们漫步由青石板铺就的长街。小道幽深,顺山蜿蜒。民居参差,古色古香。在这里,建筑统为清一色的吊脚楼式店铺,作为苗族、土家族传统住宅的吊脚楼,在湘西到处可见。我们饶有兴趣地进了河边一家,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的楼很有特点:木栏上雕刻的“回”格、“喜”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格外醒目;屋脊均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吊脚楼一半在河岸上,另一半却是由水泥柱支撑着直插河底,人们巧借一片水面,建起了独特妖娆的住房。凭栏望去,对岸灯火点点,老街人来人往。
  在街上浏览,最多的数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以旅游用品居多。那些挂在墙上的色彩斑斓的挎包、壁挂、床上用品格外迷人。小饭店、织艺店比比皆是,且商铺多数集作坊与商店为一体,往往可以在店内直接看到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我尤其钟情那些竹木制品:小到花瓶,大到沙发,应有尽有,生意人现场编织炊具、玩具则颇具灵性,那竹条在他的手中,柔软得仿佛拉面,一穿一插,一横一直,只10来分钟就成了,常常一完工就有人买下。看到有的店铺里晾着许多线状物,垂似帘子一般,主人告诉我是土家族自制的面散。在几间敞着门的铺里,姑娘们织锦的场面牵住了我们的脚步,那情景使我仿佛来到了土家山寨。
  当然,与其他名镇一样,芙蓉古镇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不良商业习气的污染。随处可见的是以某女明星为招牌的饭店,旅馆,店铺,就说那米豆腐店,家家都说自己是“正宗”,户户均贴满了谢晋、刘晓庆、姜文等“光临”的照片,虚实难测,各执其词。更有意思的,是拍摄电影、电视剧如《乌龙山剿匪记》等的外景地,被包装、打造得有些离谱,一处所谓“穿山豹”的战斗地,一间土匪头某某的住所,也明码实价地标示:买票入内。我在刘明星卖米豆腐的店前拍了一张照片,一位老太太急忙上前来,伸出手说:5元!
  不过,离开芙蓉镇时,我还是有了一种满足感。虽然是晚上到访,且行色匆匆,毕竟把这因影视而扬名的地方看了个七成。我甚至自言:当年的“小南京”是不是就这个样子呢?车上公路,回眸古镇,依然灯火阑珊,今夜无眠。

相关热词搜索:芙蓉 夜走芙蓉镇 夜芙蓉全文阅读 夜芙蓉tx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