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融合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中美文化融合篇一: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报告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冲突和融合的调查报告

彭应晓(会计121)张玲芳(会计121)范 羽(会计121) 杜艳梅(会计122)余慧霞(会计122)陈家友(农水121) 李世超(农水121)张 千(农水121)赵 亮(农水121) 文章摘要: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是是我国文化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冲突甚至可以说更根本,更激烈。在当前情况下,要想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走起中国文化困境,以中国传统文化解读西方文化,促进文化的再生和创新是良好的解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面对社会变革的趋势,面对中国的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侵入,其影响极其深远,当前解决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问题,成为了燃眉之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冲突 融合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了解调查

(一)解读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

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生活中就处处可见,比如中国建筑讲求的是对称、和谐、秩序、天人合一;西方建筑讲求的是非对称、对上帝无限超越精神的礼拜;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人伦关系、群体关系,与之相对,西方人的生活观念体现的是个人自由意志和自我完善。

(二)调查背景: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态——面临双重危机,余英时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现在面临着双重危机:从客观方面说,危机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遭到极大破坏;从主观方面说,中国当下的文化氛围显示出普遍的急功近利和浮躁现象。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受到很大的破坏:朝代更替、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西方价值观带来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从韩国要申请中国的端午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时,中国才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想起了保护。所以很有必要认识了解我们身边的人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以及看了解的程度有多深。

(三)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

融汇百家发展自我、去除糟粕提升自我

挑战:

思想观念倍受冲击、 文化认同产生困境、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四)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此次调查以大学生为主,其次还涉及社会上各职业的人。

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查询

3.调查时间:2014年5月

4.分析办法:统计分析为主、数据结合图表呈现

5.资料收集:此次以大学生以及社会各职业者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男女比例约为83:67.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区域是云南省各高校以及附近人群。

(一)人们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喜欢偏好

为了了解人们更喜欢过哪一种节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比较喜欢过那种形式的节日”,统计数据如下: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传统节日的人占到了85%的大比例,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在大多数青年中,过传统节日的氛围显然不浓烈,大家过西方节日的热情仿佛多于传统节日。这主要是中国的节日主要趋

向于以家庭单位为主,或以地区为主,没有大众化,全国化,全球化。而在调查的这个年龄段主要又是青年,所以尽管选择传统节日的比较多,但是显然与事实不符。所以我们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二)您比较注重传统节日的哪一方面

图3 图4

对于过节主要注重哪一方面,我们做了调查。其中59%的人注重的是它的意义,37%注重的事娱乐。在这里又做了深入的了解,其中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是意义,而过西方的节日则主要是国际化,比较喜欢娱乐,大家聚在一起,一起玩玩。对此还问了如下问题:

图5

从统计的结果来看,春节和中秋节已绝对的优势领先,得票率超过85%,端午节和七夕节也很受现代人的欢迎,得票率超过了60%,这些都是非常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首先。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连续15天,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各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包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而中秋节则是表示团团圆圆的节日,也是中国有特色的节日之一,所以每逢农历的八月十五,不管是外出的游子还是在家工作的亲人,都要停下手中的活,回家聚上一聚。在外的人士无法回家的,比如我们大学生,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喝喝酒,聊聊天或者相约外出游玩,这样也可以庆祝中秋节。而我国的端午节则是一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不同地区,庆祝的方法也不一样。但是大多数地区还是有吃粽子和雄黄酒等习俗。七夕节主要是部分青年过的。针对问卷调查中的少数民族,彝族、藏族等,他们更偏爱的是本民族节日。

(三)您对以上这些传统的节日了解程度如何?

图7

对于以上提到的节日,当问及人们的了解程度时,尽管这些节日已经流传了

很久,深入人心。但是仍然有30%的被调查者对其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这些都是我们历史文化发展,流传下来的精髓。如果连我们都不加以深入了解和保护的话,很容易导致另一个“端午节”被其他国家占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文化保护意识。政府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要提高,扩大宣传。

(四)您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节日

对于如何看待传统节日的问题,68%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隆重过,而觉得没意义或者无所谓的占了32%左右,这个数字其实也给我们敲响了传统节日在很多人眼中变得可有可无的警钟,值得深思。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它是智慧的结晶,我们不可以忽视不过传统节日,毕竟这是我们的文化。但是好多人不知道如何过传统节日,有的更喜欢这些节日有现代的气氛。对此,我们设计了下面问题。

图10

对于如果过传统节日的问题,7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创新,加入新的现代元素,但是要保留传统节日原有的意义,13%认为应该完全继承传统,只有10%认为无所谓或者其他过法。由于我们调查的大学生居多,所于对于传统节日怎么过的问题,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就端午节来说,我们都是出门求学在外,距离家很远。这就需要举办一些活动来庆祝。在学校,大家可以自发的组织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可以举办一个包粽子大赛,晚上可以举办舞会等等,

用我们大学生自己的方式来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也回不了家。大学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可以举办各自的老乡会,大家在一起,增进感情;白天也可组队出游,晚上可以在草坪上开晚会。比如,民大的篝火晚会做的就不错,每年都有好多学生去,我也去过,大家来自各大高校,互不认识,但是却聚在一起,节日气氛浓烈。这个可以借鉴各大高校的做法。

(五)您常过和喜欢的西方节日有哪些

图10

对于西方节日,最受欢迎的是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以及圣诞节。圣诞节作为外国人的春节,也有不少年轻人喜欢。父亲节,母亲节,是感恩的节日,充满了爱心和亲情。中国人平时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趁着这个节日,以一件小礼物的名义和一条温馨的短信,大家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密切了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沟通,所以很受欢迎。而情人节,这个受青年倍受青睐的节日,在大学里

中美文化融合篇二: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

内容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一、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

中国加入了WTO,将加快中国经济规制的市场化改革,为其提供有准备的参照系和新的动力。由于WTO规则总体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加入WTO也对中国经济规制变革提出了某些原则性、方向性要求。这些要求可以用“规范、统一、效能、服务、透明”10个字来概括。这里虽然讲的都是经济范畴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需要在一定的思想和文化的指导下进行

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逐步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文化本身成了一种市场,一种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消费市场,以致使文化成为经济的主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规范着经济的方向和促使它的发展。

新的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信息产业的发展特性

第一, 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加强了对

全球资源的争夺和分享。无论在出版、报刊、音像、还是在影视、娱乐、广

告和旅游业中,资本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智能资源的国际化已经成为

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新的信息载体不断出现,一些

现代化程度高的图书馆和资源库收藏的新载体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包括各种

实物和博物资料,如书画、乐谱、手稿、服装、电视节目等,涉及与人类文

明有关的一切纪录及其载体。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文化从业人员进行文化

生产,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数字化革命强化了知

识的编码过程,各类资料、图像、音像等都可以编码化,电子网络则将各种

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这便可以大大加快可用知识存量的增长速度和知识流量

的流通速度,形成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第二, 资源配置的国际间合作。文化资源国际化的基础是工业的大规模分工和全球

文化市场的开拓。以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内部的分工和协作,

已经发展成为一系列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各地

的文化资源。比如《日本经济新闻》和《朝日新闻》从1996年2月起同时

在香港开设卫星版。

第三, 资源利用的集团组合。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资源,许多文化企业纷纷

走向联合与兼并,形成大的集团。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目的:(1)通过共同

使用机器设备、信息网络、交通工具、专业人员等,降低成本,提高产出;

(2)通过产权交易、兼并和破产,把效益差的不良资产抛向市场,再把优良

资产组合起来,提高资产效益。联合与兼并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迅速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产业资本的跨行业渗透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仅采取赞助和政府拨款的形式,更大量地采取参股、控股和资产运作的形式。社会投入的多元化和资源投入的无形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在加入世贸,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和遵循国际经济惯例,还应当注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种能够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应该包含中西文化的合理内核,又具时代性。

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入世不仅引起了国人的关心,同时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接纳的这个新成员不同于一般: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它既有汉民族文化的辉煌,又有多民族文化的灿烂;它既是一个经济上发展中的国家,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要全面地认识世界,世界也要全面地认识中国。中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还有着闭关锁国的惨痛教训,一旦国门真正全面打开时,对于百姓大众来说总有一种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和不可名状的滋味。

中国加入WTO,随着经济的全面介入,引起文化上的冲突是必定无疑的。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接触到另一个社会集体的文化,必然会出现内在的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文化冲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对产生它的环境是适应的,但对其他的环境却不一定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便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而其前提则是相互交流中的比较和差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文化上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第一, 事物价值判断标准上的差异。对相同事件或现象的不同评价,是好还是坏,是肯定

还是否定,是有用还是无用,是优良还是低劣,这都反映出一个人、一个民族对事物评价的价值观,而决定这种价值标准的却是植根于人们头脑里的文化理念。

第二, 人们的文化观念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在特殊情况下,在紧要关头,

训练有素的民族也会有它出色的表现。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上大厦,电梯瘫痪,成千上万的人汇集到唯一的安全通道楼梯上。在最为危急的关口,它竟然畅通无阻,不光身强力壮的人逃了出来,伤员被抬了下来,心脏病发作者被救下来,连盲人牵着导盲犬也从人流中走了下来,几乎所有从楼梯而下的逃生者都逃了出来。难怪人们要赞美,秩序是文明,是礼仪,秩序更是生命。而为了这秩序,人们经受了怎样的生与死的考验。

再来看看中国大陆上发生的几次火灾和事故,尽管里面也有我们时常供奉的“人民公仆“,却很难见到他们在危急中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1994年11月新疆乌鲁木齐一剧场由教育部门组织上千学生观看演出。突然,剧场因电线短路发生大火,结果有324人死亡,其中有288人为学童。造成这么多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逃生时教育官员和老师不仅没有很好地组织撤离,有的还为了防止大火烧到自己竟堵住了通道,结果致使不少学生在争相逃生时互相践踏致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陆开始注重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这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经济利益和人们的文化观念的不同,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断地以汉文化为基础融合我国各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其保持相当长时期的繁荣灿烂;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扬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既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以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为例就足以说明世界各国在相互的文化交流中促使了文化的融合。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中美文化融合篇三: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论《龙年》中呈现的中国文化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 “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论劳伦斯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意象传递研究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 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论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Translating News Concerning China in Global Time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构建和谐社会——以美籍黑人的种族歧视为例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中美文化融合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蝇王》中的象征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 小学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游戏研究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US Courtesy 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浅谈数字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英汉文化中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研究 Deconstructing Master Model:A Study on Val Plumwood’s Critical Ecofeminism On Human Nature in Frankenstein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功能对等理论在中文菜单翻译中的应用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87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8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

89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90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我弥留之际》中三个儿子的悲剧为例 91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9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93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

94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95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96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98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99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00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101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

102 论矛盾修辞法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03 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

104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

105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106 美国动画片名的翻译

107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08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中的美国精神

109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1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11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12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

113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114 普罗米修斯的铁链与屈原的幽兰—论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精神

115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16 从异化法和归化法看中式菜单翻译

117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118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119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20 论企业国际化中的品牌翻译开题报告+论文( )

12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2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2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124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25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126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127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128 《红字》中的冲突

129 电影《阿甘正传》影视分析

130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31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32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33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134 Olympic Economy

135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136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

137 《爱玛》中女性主义的双重复写——论个人意识与阶级意识的冲突

138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13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40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141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4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143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44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145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

146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4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48 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

149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50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151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52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153 五官习语的翻译

154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155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156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157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58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159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60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161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162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63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164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165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166

167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

168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 169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

170 论翻译的艺术

171 论英汉翻译过程

172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73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174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175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176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

177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78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180 从会话含义分析鲍西娅人物形象

181 论《莎乐美》中的唯美主义

182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83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84 从《最蓝的眼睛》看托尼莫里森如何重塑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形象 185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86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187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8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8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190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191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192 《当幸福来敲门》之美国文化价值观分析

193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194 紧身胸衣和缠足:十八世纪欧洲和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解释 195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196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97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198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199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20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相关热词搜索:中美 融合 文化 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