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国医传奇:吴阶平基金会医协体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3月9日,医学泰斗吴阶平的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早上8时,距离告别仪式开始还有两个小时,已有上千名从各地赶来的人们聚集在告别室门口,为这位医学泰斗送行。   一代名医吴阶平是在7天前离开人世的,享年94岁。这位“国之大医”的一生,就像一部传奇。无论是作为“医学界第一人”,还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中的一员,吴阶平一生有着太多的头衔和光环:他创立了国内第一个泌尿外科、做了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第一个确立“肾上腺髓质增生”疾病……除此之外,他还主持参与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会诊,甚至被派往菲律宾、印尼等国家为其国家元首治疗。不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在政治舞台上,吴阶平都是出色的。
  现场一位75岁的张女士满头白发,她家和吴家是几代世交。她这样评价吴阶平的一生:“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现在这个时代,“真实”,或许是对一个人品质和精神的最高评价。
  “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
  如果从16岁入燕京大学医预科算起,吴阶平可谓把一辈子的生命都交给了医学事业。他很坦率地说过:“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
  吴阶平的父亲吴敬仪是位思想开明、处世务实的实业家。在当时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情况下,吴敬仪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要是参与政治,最终会身败名裂;要是从商就会家破人亡。那个时代只有学医,因为医生总归是被人需要的,学这种本事最有把握。于是父亲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希望儿子能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
  吴门3代及近亲中有30余人从医。其中,同辈的姐夫陈舜名、大哥吴瑞萍、妹夫蔡如升、胞弟吴蔚然及吴阶平本人,分别在外科、内科、儿科、泌尿外科等领域独领风骚,胞弟吴安然则是国内知名的免疫学家。有人就戏言过,他们真该共同开一家医院。
  阜外医院顾问、胸内科专家蔡如升教授曾和吴阶平在协和医学院同班,他说:“吴阶平不读死书,学习能抓住要点,灵活、有效,看起来他不用功,可是考试成绩总是好的。”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按规定,要由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举着标牌带领全班同学鱼贯入场,吴阶平就得到了“举牌”待遇。然而在这个时代,中国遭遇了日本入侵。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吴阶平后来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也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并且“的确是受了一次比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开始后,吴阶平到了中和医院(后改名为“人民医院”)。当时北平的环境很危险,很多地下工作者不敢去医院看病。一位地下工作者找到了吴阶平,请他出诊。“我说可以呀,他就给我写些地名,我就骑着自行车各处看病。”在看病的过程中,吴阶平对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也接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47年,吴阶平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时遇到了曾获诺贝尔奖的赫金斯教授。“我去的时候已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的水平了。所以他们老说‘你有几只手啊’,意思说你的手利落得让人难以置信。我很适合做外科医生,因为手很小,往往开个小口就能进去。”吴阶平后来曾多次提到那段经历。
  正是这双手带来的精湛技术,让赫金斯教授真诚地挽留这位打算回国的学生,许给他很多特殊待遇。当时芝加哥大学正在建科研楼,赫金斯教授把一张蓝图摆在吴阶平面前,诚挚地指点着说:“这里是你的实验室,你还可以把家人接来……”而在大洋彼岸,那个伤痕累累的国家甚至连基本待遇都不能保障,当时的北大医院,有的仅仅是狭窄的走廊和早已过期的仪器设备。
  像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一样,吴阶平不为海外的高薪待遇所动,连行李都没带,急匆匆赶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回到了祖国。虽然彼时的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公”字背后的分量,他对此曾说过:“我不愿意留,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我愿意回来。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
  回国后,吴阶平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培养了好几代泌尿外科医生。他是不断开拓的探索者,也是广栽桃李、识拔英才的医学伯乐。他的学生郭应禄曾说:“现在中国泌尿外科界的骨干力量,几乎都是吴老师培养出来的。”
  周总理最信任的医生
  “正其时而逢周公恩来,承教诲而幸遇知音。共国事和医政,恰珠联与璧合。”这是2002年吴阶平从医60周年时,高士其基金会秘书长高志其撰写的《大医赋》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周恩来和吴阶平的交情之深。
  在吴阶平家的书柜上方,一直悬挂着一张放大了的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书柜顶上摆着周恩来和邓颖超赠送的银座、花篮。吴阶平生前总是说,总理的言行风度给了他“终身难忘的教诲”,凡是和周恩来接触过的人都会受到他人格力量的吸引,而对自己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周恩来那种心中没有自己、只装着国家的精神。
  吴阶平与周恩来有20多年的接触与交流,他是周恩来最信任的医生。上世纪70年代,作为周恩来医疗小组的组长,他曾经担负周恩来晚年疾病的治疗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周恩来后来在与邓小平的一次长谈中,就向邓小平特别提到“健康问题可找吴氏兄弟”,足见对其医术的肯定。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共中央决定永久性地保护毛主席遗体。但因为一开始只是做了一般性的保护,所以这个决定让医务人员面临一个重大的难题。为此,中央成立了一个医学科研领导小组,吴阶平作为其中的负责人接受了这个极其特殊的任务。面对这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政治任务,吴阶平等人在地下室整整工作了一年,最后出色完成。
  要真心尊重别人
  在很多人看来,吴阶平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教育学家,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随着他医术的不断成熟,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任务也逐渐多了起来。不仅如此,吴阶平还担负了为外国首脑看病的任务,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他曾经多次作为领队远赴国外,这些治疗活动的圆满完成不仅显示了吴阶平高超的医学技术,更展现出他的政治智慧,成为中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
  吴阶平后来出任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先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余次。就这样,当年的“吴大夫”,除了参与立法,还要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每年都要到不同的省市区检查法律的执行情况,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时收集信息、反馈情况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退出领导岗位后,吴阶平仍在不倦地奋斗着。生活中的他,没有业余时间,每天上、下午和晚上3个单元,始终在忙。他始终牢记自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生,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群众,无论是哪种身份的患者,他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十分重视来自国内外素不相识的病人的求医信,每信必亲笔做答,而且当日事当日毕,绝不过夜。
  很少有人知道吴阶平本人曾动过大小手术6次,住院治病先后达12次。身上的手术刀疤加起来,足有两尺长。正因为如此,他深刻体会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他认为,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临床工作要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基础;而且还要有服务的艺术,医生要善于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以提高治疗效果。
  人生难得老来忙。忙,被吴阶平视为十分正常的现象。有人请他谈养生之道,他总是特别推崇这个“忙”字。他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动,非常重要,躯体要动,脑子要动。尤其是后者,人老了脑子更不能停下,忙本身就可以帮助人们加强脑力活动。当然,他主张忙应该适当,要量力,忙不是累。对于老来忙,他有理有据地坚持着。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吴阶平先生,那应该是‘医学泰斗、永久楷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刘德培表示。而著名主持人许戈辉回忆起一次采访吴阶平的经历,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吴阶平说如果今后要写本回忆录,最着墨的部分将会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要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一支筷子折得断,一把筷子折不断。团结不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是真心尊重别人,也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综合《新京报》、《天津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国医 传奇 吴阶平 吴阶平:国医传奇 吴阶平基金会医协体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