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系统【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从Web2.0的基本特征出发,构筑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对知识共享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后续研究内容和方向。该研究对提升组织以及内部个体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 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 第二代互联网
  [分类号]F272.9
  
  知识管理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组织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它对组织内部的知识积累、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知识共享作为基础,知识管理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组织没有任何意义。
  知识共享过程的实质是系统地、有组织地对组织信息予以处理并共享的过程,是当组织面对的环境日益加剧时,为满足其适应力、竞争力的需要,组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组织成员创新能力的一种过程。可以看出,知识共享能否高效、顺利地进行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信息与知识的获取、交流等模式发生了改变,用户从Web1.0时代的“旁观者”转变为了“参与者”。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高效的知识共享系统来增强组织的知识共享能力,并进一步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个亟待解决的议题。
  
  1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
  
  Web2.0下的知识共享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IT过程,也不是单一的业务流程重组,而是与各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工程。结合Web2.0基本特征和技术特点,本文提出了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Based on Web2.0,KSSBW),如图1所示: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由三个方面组成:①知识共享环境。正如人离不开空气一样,知识共享也脱离不了相应的环境。只有在充满浓厚共享色彩的组织环境、社会文化等氛围中,个体成员或群体方能够有效地“从业务中学”、“分布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知识共享才能得以顺利进行。②Web2.0知识集市。它是由Blog、RSS等知识技术构成。知识集市中的各种Web2.0知识组织技术为知识的组织方式、知识的可见程度、以及各种知识关系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③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了两个维度的知识共享:首先是实现个体间一对一交流的知识共享;其次是多人共同交流的群体知识共享。群体共享的知识在通过知识主管CKO管理后,就可以转化为组织的知识,此时,知识在整个组织层面获得共享,组织的知识共享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Web2.0环境下个体间知识共享与群体知识共享也不是完全割裂的,两者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又密切关联。
  
  2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实现过程
  
  从图1模型中可以看出,Web2.0环境下的个体间知识共享以及群体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是KSSBW的关键和核心所在。那么,在Web2.0环境中,知识共享系统具体的实现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2.1 个体间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基于Blog和RSS
  Blog是Weblog的简称,被称为网络日志,它是在Web2.0知识集市中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Blog以时间顺序来排列所记录的任何东西,并以Web方式显示和发布,通过借助Web超链接,个体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相互沟通交流。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它起源于网景公司的推技术,是一种基于XML标准的Syndication技术,同时也是在因特网上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和投递协议。RSS的高聚合性使得个体用户可以在不打开相关网页的情况下即可获得所关注网站或网页的更新信息,这样,交流和共享变得更加简单、方便。所有这些特点使得Blog与RSS作为一种重要的点对点Web2.0知识共享技术,在知识管理领域已经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Blog与RSS从虚拟交流空间、信息过滤和组织、信息跟踪以及知识社区四个方面来实现个体间知识共享,如图2所示:
  
  2.1.1 虚拟交流空间 Blog的一项功能是创建虚拟交流空间。个体用户可以将自身已有知识或从网络上搜集的知识通过Blog发布,为其它人提供了阅读和共享的机会,再结合RSS进行内容的“推送”,使得未参与交流的个体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其它个体知识的更新,使更多的人分享、积累知识。同时,个体用户还可以查看其它个人的Blog,再结合利用具备高聚合特性的RSS,个体用户可快速获取其他个人的更新知识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心得。当阅读完其他个人的心得、经验、知识时,个体用户同样可以针对相应问题与发布者在Blog上交流。这样,利用Blog和RSS,就可创建出―个虚拟交流空间,在此空间中进行个性化、虚拟化的面对面交流,为个体用户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个有效的交互平台。
  2.1.2信息过滤与组织 RSS可对网络搜索的信息进行有意识过滤,去伪存真,对即将展现在个体用户面前的信息进行高效判断,只显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此外,利用Blog来确定信息的优先级别,进行专题分类、归档、保存,为不同的主题建立标签和索引,有针对的进行信息组织,据此可实现显性知识的系统化以及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1.3信息跟踪 Blog和RSS的一个更为引入瞩目的功能是信息跟踪。例如,A引用了B的Blog内容,那么B在打开自身的Blog时就会知道A引用了他的内容,也就知道了A对自己的主题感兴趣。A或B任何一方利用RSS的“推送”功能向对方发送交流请求后,两者之间就自动建立一条点对点通道,A和B就可以实时地进行迅捷、深入的知识交流与共享。
  2.1.4 知识社区 当挂接多个外部的Blog后,知识社区将逐步形成、膨胀和进一步扩展。随着知识社区的扩展,个体用户可以综合利用RSS的信息过滤功能,对已扩展知识社区的信息记录和知识进行评估、评价,选择出有价值的知识进行发送。在这种情境下,垃圾知识的传送数量大大降低,个体间的知识共享更加高效。
  
  2.2 群体知识共享的实现过程――基于Wiki
  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在Web2.0知识集市中发展最为迅速。它是指相互链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或用来储存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程序,都可对Wiki文本加以编辑。与Blog相比较,Wiki上除了有个人的知识积累外,更多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的是一种协作学习、资源共建的思想,更偏重群体知识共享。
  群体知识共享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知识交流共享过程中所涉及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个层面是知识在群体内部的流动。其实,第二个层面是包含在第一个层面中的,也就是说, 群体内部知识流动的实质是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群体内部的相互转化。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描述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经典模型,以此来展示知识共享的核心机理,该模型将知识从隐性到隐性、隐性到显性、显性到显性、显性到隐性的转化分别称为知识的社会化、外化、融合、内化过程。由于群体知识从隐性向隐性转化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最终落脚于个体之间的相互观察、模仿、学习的知识共享过程,在Web2.0环境下已经由前述的Blog与RSS实现,同时Wiki本身在此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因此,Wiki通过个体隐性知识、个体显性知识、群体显性知识三者之间外化、融合、内化的转化过程,来实现群体知识共享,如图3所示:
  
  2.2.1 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个体显性知识 这是隐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个体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将自己头脑中瞬时产生的一些想法记录在Wiki上,虽然这些观点可能还不成熟,也难以用文字表述,但是,个体可以利用Wiki提供的各种图表、图像、视频等进行辅助描述,还可以随时在自己原有记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补充和修改,Wiki会自动将更新的页面保存下来。个体通过一段时间的知识积累后,一些成熟的观点会慢慢在这些记录片断中呈现出来,这些成熟的观点往往就是隐含在个体头脑中难以表述的工作经验和技巧。因此,Wiki不仅充分挖掘出了个体的隐性知识,还使它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性,使其更容易转化为显性知识,同时也为其他个体学习和利用这些知识提供了更加直观、快捷的途径,因而,能够更好地提高隐性知识转化的效率和质量。
  2.2.2 个体显性知识转化为群体显性知识 这实际上是个体显性知识的积累融合过程。群体内的个体成员通过第一阶段的个体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后,会对相互间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而其他人则可以随时通过编辑、修改Wiki页面中的内容来对别人发布的这些显性知识观点进行外延式或内涵式的补充和完善,直到将同一主题论述得很充分、很深入,最终在整个群体内达成共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成果。在此过程中,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显性知识经过不断汇聚和融合,转化为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同时还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达到了知识共享1+1>2的效果。
  2.2.3 群体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 这是显性知识的内化过程。当个体成员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群体显性知识后,该知识就成为整个群体的共享资源,群体内的其他个体成员可以登陆Wiki站点对这些共享知识进行浏览,还可以通过站内搜索引擎直接查询到所需的知识。个体成员在获取了群体显性知识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体会和实践,逐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个人的技巧和诀窍。这样,群体显性知识就被成功的转化为个体隐性知识,同时也使群体的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在Blog群内,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知识转化,群体的知识共享得以实现。随后,个体成员会利用自己在群体知识共享中所获取的隐性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在运用这些隐性知识时,个体成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又会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新的想法和经验再次通过Wild平台表达出来,使得个体隐性知识又转化为了个体显性知识,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群体知识共享过程。所不同的是,通过前一轮的群体知识共享,个体成员对彼此之间的知识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在新一轮的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体成员所贡献的知识将更有价值。这样,经过了无数次的群体知识共享循环过程后,Wiki平台上的知识资源被不断补充和完善,使群体与个体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都获得了飞速提升。因此,基于Wiki的群体知识共享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3 知识共享实现的一个综合技术架构
  KSSBW中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群体知识共享,也可以由Web2.0环境下其他典型代表:SNS、Book-Mark、Tag等来实现。例如,SNS作为一种采用P2P理念的Web2.0知识技术平台,通过分布式的方法在互联网上将个体之间的知识通道建立起来,从而能够轻易地实现个体间的知识共享;BookMark作为一种网络书签,相应的超链接被其它用户在网络上分享,同时个体用户也能够从其他用户收藏的超链接中进行信息的采集,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群体知识共享;而Tag虽然没有明显的知识共享模式偏向,但是Tag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分享”,它对KSSBW的实现可以起到补充和加强的作用等等。总之,Web2.0环境下以Blog、RSS、Wiki、SNS、BookMark、Tag为代表的知识技术为人们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革新。然而,单独任何一种知识技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劣势,均无法有力地支持我们所需要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混合知识共享环境。因此,本文综合运用Web2.0下各种知识技术,构建出一个实现知识共享的综合技术架构模型(如图4所示)。
  
  在Web2.0环境下,个体用户在应用Blog、RSS、Wiki、SNS、BookMark、Tag过程中,代表个体用户身份的不仅仅是网络站点,而是用户个体网络知识库。用户个体网络知识库是指用户在应用Blog、RSS、Wiki、SNS、BookMark、Tag过程中所构建的以个体应用为中心的网络节点知识集合体。
  图4中知识共享的基本单元是用户个体网络知识库,用户个体网络知识库通过Tag分别将“Blog、Wiki、SNS”、“BookMark”、“RSS”分三个层次连接起来。内层表示个体之间通过运用Blog、Wiki、SNS进行相互交流;中间层表示共享书签与共享书签的交流;最外层表示RSS订阅列表之间的交流,因为从未来网络社会性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共享RSS阅读列表是必然趋势。
  Web2.0环境下,个体和群体的复杂混合的知识共享方式和各种知识共享技术,在表现形式上十分多样化,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如目前出现的Blog群也具有一定的群体知识共享功能,Wiki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个体之间知识交流等等。但是,所有的这些知识共享技术的实现目标都是为了增进知识共享的社会化程度,遵循、采用一些共同的技术规范有利于用户个体网络知识库之间的关联和知识流动。
  
  3 总结和后续研究
  
  本文从Web2.0基本特征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并对知识共享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提升组织以及内部个体成员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同时,应当指出,KSSBW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尚需做进一步的后续研究和完善,如:①激励问题。个体成员的经验、知识、技能等隐性知识一般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这是他们自身的优势,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共享,只有当他们意识到知识共享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时,他们才会乐意传递和发布自己的知识。因此,如何在KSSBW中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变得极为重要。②知识破损问题。采用知识地图的方式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可以减少传播过程中因受到干扰而导致的知识破损的现象。然而,目前Web2.0对于知识破损本身并没有很完整的解决方案,也没能够通过与知识地图进行无缝衔接来降低共享过程中的知识破损问题。③知识数据库。现行Web2.0的各种知识共享技术的实质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媒介、渠道将个体成员和群体等知识关联起来,从中筛选相应的知识进行共享,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建立知识数据库的工作。只有把知识存储于知识数据库中,有价值的知识才能永久的沉淀和积累下来,新的个体成员或群体在遇到问题时就可通过知识数据库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因此,如何在KSSBW建立知识数据库亦是一个重要的后续研究议题。

相关热词搜索:共享 知识 系统 基于Web2.0的知识共享系统 web2 0阶段是基于 web2 0阶段是基于互联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