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联盟】社区与市图书馆联盟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提出城市与高校合作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是一种新的办馆模式,认为种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迭地区中小城市是最适宜、最需要、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分析城市与高校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共建社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职能及根本保障提出见解。
  [关键词]高等院校 图书馆 合作共建 社区图书馆联盟
  [分类号]G252 G258.6
  
  1引言
  
  有关社区图书馆功能和发展模式的研究,在我国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凸现出来的新课题。由于社区服务理念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加上整个社会的社区意识不强,所以关于社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整体上仍处在探索阶段。而社区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智力工程、知识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文化、通信、物业和社区等方方面面的连动和互动。随着社区服务的不断深化,社区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社区图书馆。但是,由于社区图书馆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总体规划,发展不够平衡;馆藏资源有限,投入没有保证;缺乏管理人才,服务水平较低;读者活动很少,甚至只建不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社区图书馆作用的发挥,而且关系到社区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城市与高等院校合作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是一种新的办馆模式,这种模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是最适宜、最需要、最现实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共用馆藏馆舍,扩大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实现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最优化组合;它响应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之呼吁。它的实施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也是图书馆事业深化发展的必要选择。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已经进入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的新时期,要实现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信息服务由中心向基层延伸,就需要建立社区图书馆联盟概念,需要有以技术为依托的整体化管理来承载联盟的运作。而一个保障功能齐备、服务网点布局合理、网络功能强大的社区图书馆联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2 校地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必要性
  2.1.1
  公共图书馆功能逐渐萎缩,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有725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一分购书经费,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7.2%。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有馆无舍或设施简陋,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馆把大部分馆舍都租赁出去,靠收租金维持现状;很多公共图书馆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更谈不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公共图书馆的人才和技术处于劣势,市馆对基层馆的业务指导执行力度弱,缺乏统一领导,各馆独立发展,缺乏馆际协作。现在,不少地方的教育、科研人员对本地的公共图书馆已逐渐淡忘,甚至于从脑海中“消失”。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2.1.2高等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缺失高校图书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封闭式管理思想的束缚,只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对于社会来说,它是一个封闭式的学术机构,社会服务职能严重缺失。许多社会读者,特别是教育、科研技术人员看着高校图书馆这个孤立的“知识岛”只能“望楼兴叹”,难以走进那知识的殿堂。高校馆的丰富资源不能被社会利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高校馆藏的充分利用和开发,阻碍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更好发挥。
  2.1.3信息资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称地方的工农业发展速度较快,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比较多,三资企业也逐年增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领导、科研人员需要大量国内外最新的产品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迫切需要信息服务。但是,目前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藏书陈旧、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缓慢、落后于时代发展等问题,有的至今还没有建立起网络数字资源系统,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速度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相比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2.2可行性
  2.2.1
  从社会环境看 一是社区图书馆的特殊管理体制为构建联盟提供了条件。我国将公共图书馆的最基层设置定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进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大多数社区图书馆是作为社区文化站的组成部分而存在,隶属于社区文化站或街道居委会管理,具有较为特殊的管理体制;二是党和政府的社会发展政策为社区图书馆提供了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区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抓住这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服务中发展和壮大自己,成为市民身边的终身学堂。国务院2002年发出的《转发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提供了政策依据。
  2.2.2 从高校图书馆方面看 许多高校是由省市共建共管的,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决定了其图书馆的办馆方向,因此,高校图书馆是社区图书馆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馆相比,高校馆拥有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数字信息资源且具有专业特色,拥有一批素质较好、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网络化服务系统。这些优势均为本区域公共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机构所不及,如能进一步为地方服务,将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2.2.3从技术方面看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能力,也催生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管理的诞生。如东莞图书馆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可统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型图书馆,解决了集群化管理的技术瓶颈问题,从技术上实现多层次图书馆群的联合,进行业务和资源的协作、共享,在推行总分馆制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和优越性。另外,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社会公众,读者需求的交叉性很大。这种合作的优越性、资源的互补性和需求的交叉性放在知识经济的框架之中,既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又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 社区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模式和职能
  
  3.1管理模式
  社区图书馆联盟实行总分馆制――联盟协同管理模式,它着眼于地区图书馆整体事业,以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为指导思想,实施点(中心图书馆)、面(高校和地区图书馆体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 中心图书馆为总馆,以地区高校和区(镇)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为基层网点的三级协作网络体系。它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由中心馆负责全区域网络的规划、组织、指导、督察与协调工作;各分馆在中心馆的指导下,负责本区域内各社区基层网点(图书馆、室)建设的实施与协调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社区基层网点承担文献流通与阅读组织等读者服务工作;总、分馆及社区基层网点之间可实行通借通还,共同保障对市民的服务。协同管理的实质就是在一定技术支撑条件下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作。
  社区图书馆联盟网络形态即一个中心(中心图书馆)、两个方面(城镇院校图书馆和地方公共图书馆)、三级结构(中心馆、地方公共馆/城镇院校馆、社区基层网点),形成以技术为依托、协同管理的整体社区图书馆联盟,如图1所示.
  “中心图书馆”在图书馆联盟中起骨干作用,对形成社区图书馆联盟合作体至关重要。中心图书馆可以在本区域的重点院校图书馆中确定,因为重点大学的图书馆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数字化程度相对较高,这非常有利于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互相交流,形成良好的社区图书馆联盟合作关系,构成有效的区域化网络。被确定为中心图书馆的院校图书馆除履行基本职能外,还要为社会和社区服务,对图书馆的职能结构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变革,培养一批实施联盟的分馆和社区基层网点,以带动我国社区图书馆走联盟合作之路。
  
  3.2职能
  社区图书馆联盟必须对传统图书馆的职能结构进行拓展和变革,不仅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优化服务方式,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化、数字化的优势,促进图书馆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它除了要具备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一般属性和职能,还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职能:
  3.2.1
  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组织各成员馆开展文化服务,在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以书育人,营造一种浓厚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使社区图书馆从单纯的借书、还书向全方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开展科学文化活动方向拓展。要形成社区图书馆之间有效的协作机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严格的规范建立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从而加快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促进区域内各级图书馆协同发展和整体升级。
  3.2.2加强业务管理,为成员馆提供培训指导
  为保证社区图书馆联盟内成员馆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保证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社区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中心馆应牵头制定一系列工作程序、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用以指导成员馆业务建设和对区域内成员馆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组织指导联盟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及服务。从而实现中心引领基层,改变社区图书馆原来的业务基础薄弱、服务水平偏低等状况。
  3.2.3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组织成员馆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构建所在区域的文献信息保障网络。通过现有的多极分布结构,利用各成员馆的地缘、知识、人才、设备、资源优势,为当地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口信息服务,与需求单位达成定期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协议,也可通过高校成员馆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使得文献资源与社区实现能量转换,获得“双赢”。
  
  4 共建社区图书馆联盟的根本保障
  
  4.1领导决策保障
  在现实行政管理体制下,联盟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图书馆创立新的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变革,单靠某个中心馆的努力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要让基层馆看到作为联盟成员馆的社会效益以激发参与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取得省、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领导。实现联盟管理的最佳途径一定是通过政府主导、统一组织。先进的理念奠定了社区图书馆共建的思想基础,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领导必须在观念上有所创新,要对小区或社区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级政府还要把创办图书馆、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创办市民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近年来,中国不少大中城市都在扩建或新建图书馆,但小型社区图书馆却被长期忽略。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图书馆数量极少,而社区图书馆却星罗棋布。政府对社区图书馆联盟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任何建设都需以必要的物质做支撑,社区图书馆也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4.2管理体制保障
  在不改变原有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技术统领、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为特征和基础的协同管理更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其正常有序的运作。具体来说,就是成立一个由文化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牵头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地方各高校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区文化局或街道居委会等部门在内。管理委员会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负责制定社区图书馆联盟发展目标、建设原则与布局、网点规模要求、分步实施计划等内容的发展规则,并根据规划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施统一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心馆必须牵头制定一系列的工作程序、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用以指导成员馆业务建设。
  
  4.3经费保障
  经费问题是图书馆联盟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影响资源共享进程的重要因素。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启动和建设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因为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具体操作上,靠服务收费来支持联盟的建设也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各级政府有必要将图书馆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政府应将本级图书馆主要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逐年增加投入。在经费管理方面,可设立“社区图书馆联盟建设基金”,由高校、区、镇(街)、村(居委会)各承担一部分经费,在“联盟管理委员会”的指导、督察下使用,以确保经费合理使用,专款专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高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承担高校馆的设备及文献资源建设;区财政拨款主要承担社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镇(街)财政拨款主要承担镇(街)、村(居委会)图书室的馆舍、设备资源建设及人员工资费用。联盟管理委员会必须负责对这些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
  
  4.4标准规范保障
  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等要求各成员馆遵守共同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联盟各馆工作流程的统一和顺畅,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互操作性,才能相互共享资源。因此,中心馆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如借书证号码及图书条码统一规范;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处理、集中化管理;采用统一的标识系统、业务标准,规范成员馆的业务工作,指导总分馆建设。联盟中心馆应尽量为成员馆提供统一的采编服务,这样既减少了成员馆和基层网点的工作环节与工作量,又统一了本区域的图书馆服务技术标准,让成员馆专注于读者服务工作。成功的图书馆联盟都注意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性能指标,在信息存储和检索方面开发统一的系统和界面等。
  
  4.5物流传递保障
  联盟内文献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服务必须依赖有效的物流传递手段才能实现,否则联盟整体服务优势就无法体现,这就需要借助图书流动车等物流传送手段。图书流动车以其“高效、快捷、方便”的特点,可以参与联盟管理的物流传递,还可以参与基层图书馆流动服务网点建设,从而实现文献物流的馆际传递,并开展送书上门、现场办证、远程借阅等流动服务。在开展馆外图书借阅等流动服务时,工作人员通过无线上网登录到中心图书馆服务器,进入业务管理平台就可办理相关业务,因此流动图书车不仅是联盟管理的物流传递保障,更应成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

相关热词搜索:图书馆 联盟 社区 社区图书馆联盟 社区图书馆案例分析 社区亲子图书馆怎么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