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美文欣赏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音画美文欣赏篇一:《歌诗音画》引论

《歌诗音画》引论

教学目的:概括介绍本课程的主讲内容,使学生掌握“歌诗”概念以及基本研究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

一、关于“歌诗”

二、诗与乐

1、中国古代歌诗发展历程

2、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3、中国古代歌诗的唱诵方式

4、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现状

三、诗与画

歌诗吟唱:陕西吟诗调歌曲《山行》。

重 点 难 点: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艺术再生产。

一、关于“歌诗”

诗,是文学艺术中一种最古老、最成熟、影响最为深广的文学形式。 中国古代诗歌从题材来看,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怀诗、咏物诗、宫体诗、送别诗、题画诗等等;从体裁来看,有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有古诗、新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有楚骚体、乐府体、律诗、绝句,等等。从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来看,则有歌诗与徒诗之别。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一般指的是徒诗,即单纯用文字书写、用语言诵读的诗。歌诗,与徒诗相对而称,主要指可以歌唱的诗。

赵敏俐《中国古代歌诗研究》:“歌诗是指可以演唱的诗歌,同时也包括入乐、入舞的诗,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歌诗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歌诗“一词的最早出处:

《左传·襄公十六年》: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於是,叔孙豹、晋荀偃、宋向戌、卫宁殖、郑公孙虿、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讨不庭。”

此处之“歌诗”为动宾词组,即歌唱诗词。先秦时期,“歌诗”皆属此义。先秦(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音画美文欣赏)时期,与名词意义的“歌诗”同义者,即“歌”、“诗”等。

先秦“歌”有三义:

一,歌唱。

《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郑注:永,长也。

长言,歌唱时语言摇曳之旋律,较通常口语一字一声为长。

二,歌辞。

《诗经·小雅·四月》:君子作歌,唯以告哀。

三,曲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传:曲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先秦“诗”有三义:

一、心志之言。

《尚书·尧典》:诗言志。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二、从上述之义出发,凡有声韵可歌咏之文皆名之为诗,心志之言的可歌产物。

如:《诗三百》。

三、乐章。

《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注曰,诗,谓乐章。

可见,先秦时期凡诗皆可歌,凡歌皆为诗。故《文心雕龙·乐府》云;凡乐词曰诗,诗声曰歌。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

以“歌诗”称文体之一类,始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

刘歆《七略》分为:一、辑略,二、六艺略,三、诸子略,四、诗赋略,五、兵书略,六、术数略,七、方技略。

班固承于此,其《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列赋一、赋二、赋三、杂赋、歌诗,并云:“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不歌而诵谓之赋。”

汉代,《诗三百》大多成为“传之竹帛”的不歌之诗,并且成为儒家经典。

因此,广义的“诗”便有了不歌与可歌之别。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古者诗、歌不别,览《虞书》、《毛诗序》、《乐记》则可知矣。《汉书·艺文志》亦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宋书·乐志》云:“歌者乐之始,舞又歌之次,歌咏舞蹈,所以宣其喜心,喜而无节,则流淫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然则乐以节歌,歌以咏诗,诗虽有不歌者,而歌未有非诗者也。刘向校书,以诗赋与六艺异略,故其歌诗亦不得不与六艺之诗异类.。

自西汉始,时人所称“诗”,多指以成徒诗之《诗经》,东汉偶有指其他不歌之徒诗;凡应歌而作的皆称为歌、歌诗。

魏晋以后,“乐府”之义由音乐机关转化为诗体名称,成为歌诗的常见称谓。 至迟在秦代,音乐机构乐府已设立。汉代的乐府诗一般称为“歌诗”。魏晋以后,“乐府”由音乐机关的名称转化为诗体名称,成为歌诗的常见称谓。此前的《诗三百》也可以容纳其中。

胡应麟《诗薮·内篇》:《诗》即乐府,乐府即《诗》。

余冠英《乐府诗选前言》:《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

综上,我认为:

歌诗,相对于一般的诵读性质的徒诗而言,主要指中国古代可歌之诗,亦入乐入舞,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广义的乐府。中国古代歌诗主要包括上古原型诗、诗三百、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代燕乐歌辞、曲子词、宋词、元曲等。

二、诗与乐

(一)中国古代歌诗发展历程:

音乐性或者说歌唱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潜动力。

1、上古音乐与原型诗。

中华民族音乐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轩辕黄帝时代。早在据今6700年至7000余年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据史料记载,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石磐,还出现编钟、编铙乐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

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商代巫风盛行,出现专司祭祀的巫觋,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诗的起源大约与人类的进化一样久远。诗的前驱,是歌谣。远古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时代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是最好的说明。《宋书·乐志》云:“夫歌者,固乐之始也。咏歌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则舞又歌之次也。”

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序论》:“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二者之间犹如璞、玉之别。严格区分,“歌”与“谣”各自有别。《诗经·魏风·园有桃》有“我歌且谣”,可见一斑。《毛传》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合乐而唱的称之为“歌”,不合乐的徒歌称之为“谣”。由此可见,“谣”又早于“歌”。歌谣均为天籁自鸣,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如果把成熟的四言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那么之前的一言、二言、三言可以看作是原型诗。

闻一多《歌与诗》:想象原始人最初因感情的激荡而发出有如“啊”、“哦”、“唉”或“呜呼”、“噫嘻”一类的声音,那便是音乐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语言。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所以是音乐的萌芽。那不是一个词句,甚至不是一个字,然而代表一种颇复杂的涵义,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语言。这种介乎音乐和语言之间的一声“啊﹏”,便是歌的起源。不错,“歌”就是“啊”,二者皆从“可”陪声,古音大概是没有分别的,在后世的歌词中有时又写作“猗”。

原型诗举要:

《候人歌》:候人兮猗。(《吕氏春秋》)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

《女承筐》: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易》)

2、雅乐与《诗三百》

周代国家音乐管理机构的设置,即乐官的设置在《周礼》一书中有详细的记

载。尽管其中颇有理想化成分,但从相关的历史史料来看,周王室确乎存在着一个比较完整的音乐机构和比较完善的乐官制度。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歌诗艺术生产留存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无疑是《诗三百》,也就是被后人经典化的《诗经》。从内容和用途上讲,作为周代社会主流的贵族音乐歌诗生产,主要用于天地山川鬼神的祭祀,朝聘飨宴等国家各种礼仪用乐以及各级贵族的日常生活用乐。

3、南风与楚辞

楚地音乐与北方音乐有着显著的差异,楚辞是楚文化环境中孕育的一支奇葩。丰饶的物质条件,激跃的思想情感,浪漫的审美情趣,造就了楚文化的高度发展与独有色彩。相比而言,这里不需要也不可能组成强大的集体协作,也就没有形成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个体意识相对较为强烈,楚人长期陶醉在神人相和、人神相娱的巫术文化之中。楚地音乐被称为巫音、楚声、南音、南风等。我们选择使用“南风”这一术语指称楚地音乐,意在凸显其巫歌性质与原始色彩。楚地音乐类型丰富,品种齐备,在楚文化沃土中孕育而生的楚辞,以更新更美的声音为中国诗坛带来了绚丽的风景。

4、汉魏六朝乐府

秦汉设立音乐机构乐府,继承周代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并组织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后来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娱乐。北朝时期,鼓角横吹颇为盛行,成为现存北朝民歌的主要形式。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音乐融合,诞生了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朝民歌。

此外,在这一时期,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即嵇康的《琴操》。许多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阮籍等,《广陵散》、《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相继问世。

音画美文欣赏篇二:赏析语言

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如何对所给语言材料进行有效而精辟地赏析呢?

其实,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很多,但具体到不同的语言材料,则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一般说来,语言可供赏析的方面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修辞。初中语文要求了解的常见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可使语言产生鲜明的效果。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语言以拟人手法写柳树,使柳树也有了“灵性”,感到炎热的威胁,以柳树的病态烘托天气的炎热。

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杜鹏程《夜走灵官峡》)此处缩小夸张,将“天”说成只有“巴掌大”,突出了工地环境的恶劣。

2、词语。一篇优秀的文章,无不注重词语的准确运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来看。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特别是叙述类文学作品,宜赏析动词、形容词的准确、生动、形象;而应用性作品,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宜赏析副词或其它修饰、限制语的表意准确、严密。

3、句式。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使人耳目一新,能起到强调作用??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试看下列例子: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陈汉元《从宜宾到重庆》)语言运用“假设+比喻”的句式,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重庆的地形和它所以成为重要港口的道理。

4、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这也是值得赏析的地方。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语言通过一声叹息,同时运用反语手法,将“聪明”一词褒词贬用,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5、语言风格。文章的语言风格往往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有的文章语言追求生动形象,优美感人。但也有的文章语言却质朴简明,通俗易懂,读起来亲切自然,极富生活气息。还有的文章语言幽默诙谐,生动风趣。这也是我们值得赏析的地方。如:

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了一水又穿一水,穿了一年又穿一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语言运用“洗洗”“补补”“一水”这种口语化色彩浓厚的词语,表达出战士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珍惜。

6、言外之意。语言的言外之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语言本身含义丰富,充分挖掘,蕴意无穷,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余地;二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表面是一种意思,实际还有另外的意义,在剧本中也称为“潜台词”。如:

春江水暧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句含有哲理的名句,它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暧”,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7、表现手法。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此种语言的赏析应与文章整体结合来看。试看下列例子:

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叶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张洁《挖荠菜》)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反衬写法,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不能。这样反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8、其它方面。除了上述值得赏析的地方之外,语言值得赏析之处还有许多,如诗歌语言的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文言文语言的骈散结合、言简意丰,还有语言的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的运用??等等。

在准确把握语言特点,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之后,还需要我们运用简明、连贯的论述语言进行赏析。许多同学在进行语言赏析时,往往只指出语言的特点,而不加以分析,这只完成了一半任务。进行语言赏析时,宜采用三步答题法,即“指出语言特点——举例——简要分析例子”。若能准确做到这一点,也就能有效而精辟地赏析语言了。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对7~9年级的“阅读”中明确提到:“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既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又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近几年,各地考试均加大了类似美点赏析的考评力度。由于是开放题型,许多同学认为无从落笔。其实,“美点赏析”也有章可循,有律可依。

一、找准赏析美点

“美点赏析”题最重要的是找准文章的“美点”。不同风格的文章,其“美点”也是不同的。一般说来,文章的“美点”可从以下方面来找。

1、形象美。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无不是作者精心描述的对象。如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淘金者,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透露着对儿子的深情;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郑愁予诗歌《雨说》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这些作者精心描述的形象,或高大,或亲切,或感人??他们都可以是我们赏析的“美点”。

2、结构美。一篇好的作品,无不注重结构的紧凑与清晰。记叙类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结构按事件要素变化,或按表达方式转换。说明类文章常见的是“总——分——总”结构,或在此基础上变化的“总——分”或“分——总”结构,或者按逻辑关系布局。议论类文章一般是“引论——本论——结论”式结构。在赏析文章结构时,要注意抓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抒情句等重点句子。如刘成章《安塞腰鼓》中,抒情句“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以自然段的形式反复出现,将每一次对安塞腰鼓的不同描写自然隔开,使得行文流畅,结构清晰。

3、语言美。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修饰、限制类词语的准确严密性,描述类文章中动词和形容的生动形象性。可以是句式品析,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可以是修辞颀赏,如比喻、拟人的生动形象,排比的气势,反复的强调作用等。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辛辣讽刺,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热情赞美。可以是文章主旨句、哲理句的理解与阐释。甚至还可以是叠音词、拟声词或成语的大量运用,长短句的交叉,骈散句的结合等。

4、手法美。文学作品往往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因此,文章的表现手法也是可以赏析的“美点”。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设置悬念、对比、侧面烘托、伏笔、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动写静、虚实结合、讽刺等,并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5、文体美。不同的文章体裁,有其不同的文体美。如记叙文的叙事线索,

记叙要素,精彩描写;说明文的抓住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议论文的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反驳有力;

小说的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引人入胜等。

6、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美,如林嗣环《口技》;或描绘生动的景象,使文章具有绘画美,如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有的文章充分利用汉语音韵铿锵而和谐的特点,使文章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或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视觉冲击,这在散文和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

二、规范答题语言

1、按要求有步骤的答题。如“任选文中的一处美点进行赏析”,答这类活动空间丰富的赏析题目,一般要采取“三步答题法”,即“指出文章美点——举例——结合例子进行美点分析”。若是题目已经限制“美点”,如“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则要从所限制的“美点”中寻找“美点”,依然采取上述“三步答题法”答题。若是题目对“美点”限制得非常明确,如“举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对比”,则应按照“举例——分析”的原则二步答题。

2、精心组织简洁流畅的语言答题。答“美点赏析”类题目,一定要反复锤炼语言,做到语言精练、流畅,逻辑性强。如语言特色的赏析:“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特别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如??(举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本文语言极富哲理,如??(举例),告诉我们??,使我们懂得了??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写作手法的赏析:“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如??(举例),将??和??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的特征。”“本文开篇直接点题,中间一唱三叹,结尾紧扣题旨,首尾呼应,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文体特色的赏析:“本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的说明顺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特点。”“本文运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准确,论证严密,阐明了??的观点,充分体现了议论文的特点。”

标签: 文化美文欣赏

音画美文欣赏篇三:电视节目范文(专题片和电视散文各一篇)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给心灵找一个家

---电视诗歌散文《边城印象·凤凰》评析

凤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一个有着动人故事的地方。电视诗歌散文《边城印象》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这部电视诗歌散文成功的将凤凰的美景与电视艺术相结合,达到了景色与电视画面相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边城印象》带给观众的是心灵上的洗礼,让心灵回到最初那安宁的家。凤凰古城处处弥散这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又回到了在都市喧嚣中一度已疏远了的、恬静的心灵家园。

画面构图是电视诗歌散文的重要元素,最能打动观众的心。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整个画面以水和石板桥为基调,用全景展现出画面的完整性,让观众把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给观众视觉上美的享受,给凤凰古城一个完美的画面定格形象和总体印象。

该片将零散的镜头完美的组接成一条线索,使电视诗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镜头特写吊脚楼的每一根木头,用吊脚楼的独特气息衬托凤凰的古老神秘,同时用了移镜头,在空间上使沿江而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有了立体感,与古城的安静融为一体。一方清澈沱江水,养育百年性情人,用推镜头和拉镜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空间转换,表现江流的舒缓,突出了沱江在古城中的重要,给观众一个悠游闲适的观赏心情。

一部成功的电视诗歌散文不仅需要优美的画面构图和完美的镜头组接,而且还需要精心的编辑包装。在后期制作上,音乐搭配是重要的成功因素,用舒缓的音乐与安静流淌的江水搭配在一起,音画效果上给观众听觉上的美感。制作精良的字幕、特邀嘉宾的分析、主持人的解说,更融合出凤凰独特的人文精神,让观众全方位的了解凤凰。

单纯的景色描绘使电视诗歌散文过于空洞和单调,更重要的是通过电视诗歌散文传递的一种精神。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不管他走了多远的路,不管他看了多少地方的云,不管他喝过多少地方的水,不管他爱过多少地方的人,他们的魂依然在这座美丽的小城,传递出千古缠绵的情与爱。富有磁性的朗诵升华了古城的精神内涵,那是故乡对在外游子的呼唤,那是游子渴望归家的心,那是物欲横流社会中的精神家园。

凤凰,有着与它名字相称的形貌,它美丽、悠远、神秘,一不小心就抖落了一个个故事,惊醒了一段段传奇。

相关热词搜索:美文 音画 欣赏 情感美文音画欣赏 音画美文下雨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