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三次嬗变探究]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嬗变论文一千字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以时间为序梳理知识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三次嬗变:在信息服务工作早期,形成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服务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以超文本信息链接为逻辑起点的参考链接服务成为此时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将逐渐形成以知识元链接为核心的知识服务模式。
  关键词 知识链接 理论嬗变 信息服务 知识服务
  分类号 G250
  
  知识链接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息息相关。所谓知识链接是指“在知识节点的继承性和逻辑性基础上,通过知识关联将具有同一、隶属、相关关系的单元知识,按照一定的需要有序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序列化或结构化的知识集合,继而构成知识网络的一种行为。”知识链接是知识服务的基础,能够实现多个学科、多种类型、多种媒体、多数据库存储的知识之间的无缝链接,满足知识的互联互通、准确定位和快速获取的功能。
  随着信息载体的演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服务工作经历了文献服务、信息服务阶段后,逐渐向知识服务过渡,即提供服务的对象逐渐由文献单元、信息单元深入到了知识单元。与此相对应,我们认为知识链接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三次嬗变:在信息服务工作早期,图书情报机构主要借助文摘和索引开展信息知识的查找和提供服务,形成了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服务方式;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服务尤其是数据库服务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以超文本信息链接为逻辑起点的参考链接服务成为此时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21世纪初,随着知识管理理论引入图书情报领域,为解决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困境,信息服务工作将逐渐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形成以知识元链接为核心的知识链接模式。
  
  1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文献服务时期)
  
  贺德方教授认为“在图书馆领域,知识链接的发展首先出现在文摘和索引服务。在电子文件出现之前,文摘和索引服务中已经采用了参考链接的方式,只是这种链接是要通过读者自身的查找完成的。”文献[3]表明,文献间的知识链接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布什的As We May Think一文。
  
  1,1布什的“memex”机制
  布什在1945年发表的As We May Think一文中指出,“要确认两个概念相联系的作品之间可操作性的链接的重要性,”布什还描述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即利用所谓的“联想索引”(associative indexing),并建议这一过程是通过联想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索引。他还描写了一个叫做“memex”的理论性工具,“memex”可以模拟人脑思维机制中相关路径的思想,与目前的超文本链接非常近似。后期有关知识链接的许多尝试,包括SCI的引文链接分析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他所想象出的理论模型的具体实现。
  
  
  1,2加菲尔德、普赖斯和科学引文网络
  1955年加菲尔德发表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一文,开创性地提出利用论文之间的相互引用关系来探讨和分析科学活动,即科学文献的概念――科学引文索引,从而首次实现了文献间的链接。10年后,普赖斯在其论文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中,详细而又创造性地研究了科学论文之间的引证与被引证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所谓“引证网络”。至此,通过文献间的引文链接来实现科学出版物间的知识链接的意义在国际科学学与科学计量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共识。而后的无数知识链接网络图及其研究都是基于该原理以及对该原理的应用。“引文链接之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科学技术之间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展示了科学技术文献内容主题之间的相互关联”。引文分析理论促进了知识链接理论的大发展。
  
  1,3布鲁克斯与认识地图
  1980年,布鲁克斯在其论文The,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中首次提出了“认识地图”(cognitivemaps)的概念。他认为:图书情报工作者利用分类法和索引法对文献的标引分类都不是在组织知识,而是组织文献。按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系统只能向用户提供文献线索,用户通过这一线索获得原始文献,还需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分析才能获得所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内容或情报。因此,他提出按“认识地图”来组织知识。“认识地图”就是分析文献中的逻辑内容,找出人们进行创造和思考的相互影响与联系的结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找出人们思维的相互影响的连接点,像地图一样把它们直观标示出来,展现知识的有机结构。在认识地图上,每个知识单元就像一个结点或地址,处于创造它们的逻辑位置上,通过相应的关系与其他结点联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布鲁克斯的设想是知识组织的最高目标。布鲁克斯在探索知识的关联时还指出:通过关系索引把由目录耦合与同被引确立的文献网变成由知识单元直接联结的概念网,使知识体系从外部宏观结构变成内部微观结构。
  
  2以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信息服务时期)
  
  2,1超文本链接服务
  超文本链接服务是被图书馆研究人员作为一种附加增值服务提出的。1965年,尼尔森首创了超文本的概念,将这种思想由线形知识载体的连接扩展到了非线形知识载体。10年之后,肯和罗德尔在此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在科学文章之间实施一项超文本链接结构作为电子档案的构想。1990年,哈里兹在The DexterHypertext Reference Model一文中提出了给超文本建立文摘链接的模型。1997年,希区柯克提出了利用联想手法与人的心智建立链接的必要性。超文本的思想最终由恩格尔巴特和尼尔森付诸实现。
  
  2,2数据库内部的链接
  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库产业的发展,许多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在自己的数据库内提供链接,甚至有的开始建立跨库的知识链接。亨特认为数据库的链接方式主要包括:①从书目检索结果到文章全文;②从目录服务到全文;③从引文到被引文章的文摘或全文;④从文章到后来的引文(前向链接);⑤从一个数据库到其他数据库(属于不同的信息服务机构)。亨特还描述了其他更智能化的链接方式,如:①将文章中的基因系列与基因数据库中的记录链接;②将文章中二维的化学式与三维的化学结构链接;③将文章中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与科学数据结合等。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知识链接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不仅实现了从文摘和索引到全文、从全文到全文之间的链接,而且逐渐实现了跨库数据之间的知识链接。
  
  2,3跨库的参考链接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参考链接技术的研 究与实践迅速发展,最初主要应用于期刊论文的链接中,随后逐渐扩展到包括会议录、图书、技术报告等在内的多种学术信息资源范围内,为构建开放的、完整的Web学术信息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黄敏认为,参考链接指各种信息对象(如文后参考文献与其全文、各种书目信息与其全文等)之间的链接。在学术信息资源环境下,参考链接则指任何文摘索引与其所标引文献、文后参考资料与被引用资料等之间的链接。其中,反映学术信息资源之间的引用与被引用关系的链接被称为引文链接(citation linking),这种链接包括从当前论文到其所引用文章的backwardlinking与从当前论文到所有引用了它的文章的forwardlinking。
  从实现机制来看参考链接有静态链接与动态链接;从实现框架来看有封闭式链接与开放式链接。前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链接目标是否已在链接实现前先行生成并存储起来,若是则属静态链接,否则为动态链接。而后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链接系统的资源覆盖范围及链接在其使用环境中的适应性,若链接资源局限于其提供者所能及的范围且链接对其使用环境没有适应性则为封闭式链接,反之则为开放式链接。链接机制与链接框架密切关联,封闭式链接实现的是静态链接机制,而开放式链接实现的则是动态链接机制。
  早期的参考链接技术基本上都采用封闭式链接框架,它最大的弊端在于封闭式链接方案直接由其提供者预先设定,局限于链接提供者的资源范围内,不能考虑最终使用链接的用户所处的不同信息环境这一因素,因而不能支持第三方(如用户所在的图书馆)的参与以综合其本地资源提供本地化的链接方案。相应地,这种参考链接实现的是一种静态链接机制,即信息对象间的链接已预先计算好并存放在链接数据库中。
  为了提供基于多样性信息环境的参考链接服务,链接的目标就不能单由链接提供者来预先设定,而应该综合考虑和反映链接提供者、用户及其所处机构的信息环境及意图。这样的参考链接框架被称为开放式链接框架。与上述封闭式链接不同,它实现的是动态链接机制。动态链接的核心思想是将链接服务的提供与提供链接源的信息资源分离开来,解除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使得由最终用户所在机构图书馆所控制的第三方组件可加入到链接过程中成为目标解析及服务提供的主体,这种第三方组件即为链接服务器。目前动态链接服务器有OpenURL、SFX、DOI等。
  
  3以知识元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知识服务时期)
  
  知识服务需要改变目前知识的组织和文献的索引方式。未来的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应以知识元为基元,以知识元链接为枢纽来构建知识组织的神经系统――知识网络和语义网,最终实现智能知识服务。
  温有奎等认为,知识元一般为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段叙述或一组图解操作等,它是知识的基本单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表示。“知识元”构成了语义网格的知识资源单元,是问题求解的资源,是知识网格的核心。知识元的语义链接能发现新的知识关联关系,可成为人们利用语义网格发现新知识的工具。“知识元标引是实现知识增值的第一步,是开展知识服务的基础”。
  
  3,1知识元链接原理
  以知识元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一般过程为:知识元提取,知识元标引和知识仓库建立,知识元链接。
  3,1,1知识元的提取文献中的知识元一般是隐含的,如何准确地提取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单元显得非常重要。谈春梅、颜世伟对网络专题知识组织和知识元自动抽取系统进行了开发设计。赵火军、温有奎在科学引文索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引文关联的方法来提取文献知识元的思想;通过引文链提取文献特征句子和参考文献特征句子,表示成本体,并比较相应本体之间的相似度,给出了本体相似度阈值。结果证明,用引文关联的方法来提取文献知识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1,2知识仓库的建立知识仓库构建一般以知识元为基元,以知识元链接为枢纽。姜永常认为既然人类知识结构是由不同的知识单元所组成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单元又是由不同的独立知识元通过知识元链接排列组合而成的,那么不同知识之间就可以通过知识元链接形成不同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整个知识结构的知识网络。因此,知识仓库即可凭借知识元链接这个枢纽,在知识网络中实现对任意知识元和知识单元的存取。其构建一般经历文献信息的知识元抽取与标引、知识元库构建,最后实现知识仓库的构建。
  3,1,3知识元链接 温有奎教授在布鲁克斯(Brookes)提出的情报科学的基本方程:K(s)+△I=K(s+△s)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知识的进化结构公式:K(s)+N(K(e)+K(s))=K(s+△s)。式中K(s)表示知识结构,K(e)表示知识元,N表示向导信息导航变换。随后构建了知识元链接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该知识元链接框架强调向导信息与知识元本身的直接一体性和导航链接性的双重功能,表明了向导信息与知识元、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组合增值变换规律,改变了人类以往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的方式;为实现以独立的知识元为单位的知识组织、知识检索、知识集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温有奎认为“它(知识元链接)与引文索引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是文献链而是知识网络链”。
  
  3,2知识元链接与知识服务
  由于文本中的知识元不是孤立的,知识元之间、知识元与文献单元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联,一个知识元的描述和定义一般也与其他的知识相关,所以可以通过文本中的知识元及知识本身的定义和描述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文献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元的耦合。这种知识元链接方式可使用户全方位地获取关于某一知识元的静态和动态的信息集合及关联信息集合,从而把握知识发展的脉络。在知识元链接系统中,用户自由地重组知识成为了可能,知识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信息服务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3,3知识元链接与知识创新
  若将知识元库中的相关知识元名称与知识元内容、知识元内容与知识元内容之间进行导航链接,知识的组织结构由等级式转向网络式,新知识产生和知识创新成为可能。
  
  4结论
  
  随着人的认知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情报服务工作逐渐实现了由提供文献服务到提供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知识链接也逐渐实现了从文献链接到信息链接再到知识元的链接。
  以文献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链接,它以文献标引为基础,需要借助人的主动查找行为来实现,并且该链接只是建立了同类文献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建立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能生成新知识;以信息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实现了机器的自动连接,以主题词标引为基础,其不足在于主题词库的主题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也不是构成知识的基本单元,因而也不能生成新知识;以知识元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是以知识元的自由标引和集成为本质和关键,知识元向导信息进入知识元库和向导信息库后,可与知识元库中的其他知识进行链接,生成新知识,这是知识元标引与文献标引和信息标引最根本的区别。
  以知识元为逻辑起点的知识链接是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基于知识元的知识链接是从知识组织的角度,引导知识的利用,探讨知识服务的内容与方法,试图为用户提供一个知识学习与应用的协同式环境。但是,“理想化的知识链接是既要能实现知识元已有的对象性质及逻辑关系等属性的知识链接,也要动态地构建起分散于全部学科有关知识网络体系,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相关热词搜索:嬗变 探究 实践 知识链接理论与实践的三次嬗变探究 课堂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