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探讨】省级公共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图书馆服务理念决定其发展方向。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60年的服务理念进行梳理,并对各重要时期的办馆思想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应该在整体没有减弱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图书馆的作用,重新担负起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任。
  [关键词]省级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图书馆服务理念
  [分类号]G258.21
  
  省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其服务理念定位决定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近些年来,图书馆理论界在探索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论文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60年的服务理念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以期对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有所启示。
  
  1 建国后前30年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
  
  1.1 建国初期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与“区分服务”、“重点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和政府及时实施对旧图书馆的改造和整顿,同时要求清除资产阶级图书馆的残余影响,图书馆成了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文化部文物局1950年1月给南京图书馆的函中写到:首先应总结出你馆性质方向已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已把一个为少数人服务的藏书楼,扭转成为人民大众思想教育的场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基本方针。并写到应吸取苏联图书馆事业的先进经验。之后,国家文化部更对读者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1953年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签署公函,要求公共图书馆“应以图书最迅速地、广泛地在读者中间流通的总原则,开展推广、阅览、辅导、群众工作,在工作中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主要方针”。政府的方针政策对于图书馆的工作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有关精神得到迅速落实,南京图书馆采购了大量的中文通俗新书,开放了普通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同时,不断加强图书的宣传和阅读辅导工作,以期明确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办馆思想。1955年7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使命进行了认定:公共图书馆是以书刊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读者服务工作强调“区分服务”和“重点服务”的原则,服务对象一是“广大人民”;二是“党和政府机关、科学文教机关、团体”,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包括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显著特点。此时期,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重点一是向广大工农兵开门;二是配合党的中心开展工作。
  解放初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全国开展了全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群众运动。因此,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办馆理念受苏联影响较大。所谓苏联办馆经验,即在制定图书馆方针政策时,强调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读者服务中强调服务的观点,贯彻区别服务的原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由此可见,如追根寻源,“区分服务”、“重点服务”的服务理念均由此而来。学习苏联图书馆推广工作的经验后,许多省级图书馆成立推广组(一般设置在阅览部之下,如湖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大办图书流通站(或称流动站),职工背着书箱到工厂、部队送书上门,当好图书宣传员。苏联图书馆特别重视群众工作,于是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馆都设立了群众工作组。学习苏联持续了7、8年时间,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前苏联图书馆事业对我国社会主义图书馆萌芽时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习苏联图书馆办馆理论和经验,符合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借鉴苏联经验,加快了我国改造旧图书馆和探索、建设新型图书馆的进程。然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教条主义和盲目崇拜心理较为严重,生搬硬套,不能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对西方图书馆学理论和不同学术观点一概加以排斥,这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不良影响。
  
  1.2 贯彻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中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央文化部于1956年7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如何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问题。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向会议提出了《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图书馆既是宣传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提出了省、市级以上大型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方针。
  第一次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以后,“为科学研究服务”成为这一时期许多图书馆特别是省级公共图书馆共同执行的服务理念与办馆方针,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湖北省图书馆加强了外文书刊的选购,积极搜集科研资料;建立参考研究部(后改为科学服务部),开辟科学阅览室,经常联系的科研读者达到700余人。南京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执行此时的办馆方针,如为了加强为科研服务,将过去侧重于购买通俗图书、文艺图书的倾向加以改变,提高了科技图书的复本,充实外文科技书刊;设立了5个专科阅览室,加强了参考阅览工作;与省内外41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1956年9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提出了建立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等方案。在国务院图书协调小组统筹下,在南京成立了以南京图书馆为主,有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图书馆参加的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开展三大系统图书馆之间的外文新书刊的采购协调,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约了经费;编制书刊联合目录,使地区藏书有据可查,方便馆际间书刊互借,以利资源共享。从而使南京地区几十所综合性和专业性图书馆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地为科学研究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确办馆方针、开展协作协调、共同为科研服务是这一时期的办馆方针及服务思想,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和读者工作均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为科研服务的方针在1958年大跃进开始之后受到较大影响,根据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跃进大会倡议“十比”要求,许多图书馆制定了跃进指标,大搞普及工作,开门办馆,盲目追求图书流通量的高指标。此时浮夸风盛行,服务质量开始下降。1960年底,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八字方针指引下,许多省级图书馆研究并调整了工作布局,认识到要提高服务质量,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两项任务,并侧重为科研服务的正确方针。
  
  1.3 “十年动乱”时期,图书馆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时期,图书馆事业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图书馆的许多文献典籍被作为“四旧”和“毒草”付之一炬。许多优良传统横遭践踏,数百万图书成了封资修的大杂烩而遭禁锢。林彪、“四人帮”一伙完全抹杀图书馆事业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图 书馆的方针任务受到严重曲解,他们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全盘否定建国以来图书馆工作的成绩,认为图书馆侧重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办馆路线是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图书馆的阶级性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把为工农兵服务与为知识分子服务对立起来,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成了此时期的首要任务。
  
  2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
  
  2.1 改革开放以后,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开始逐步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1978年,当时的公共图书馆主管部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发的省馆工作试行条例中规定:“省馆应同时担负为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服务的任务,但以为科学研究服务为重点”,“其主要服务对象是省、市、自治区党政领导机关和研究、生产部门和文化教育部门”,省级公共图书馆重点为科研服务的方针得到明确。尽管文化部1982年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以省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阅读和知识咨询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来取代上述文字,同时列出了6条工作任务,但在新形势下省级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是大势所趋。其间,在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987年10月,以四部委院联合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继“提纲”后的又一个重要文件,对图书馆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告要求图书馆深化改革,并指出图书馆的改革一定要与“两个文明”建没的需要给合起来。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图书馆的改革应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图书馆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文件明确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始逐步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20世纪80年代,各级党政领导在决策中都需要掌握准确、针对性强的最新情报信息。顺应这样的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向领导机关编印并提供各种题材的决策参考信息资料。如《信息传真》是南京图书馆专业人员利用馆藏资料并结合本省实际而编写的专题信息摘编,受到了省政府的重视和奖励,已成为服务于省级机关领导决策的品牌产品。其他类似的还有湖南省图书馆的《湖南信息》、上海图书馆的《中外报刊选摘》、福建省图书馆的《信息集翠》等。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再次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点。上海图书馆为黄浦江隧道工程、甘肃省图书馆为天兰、兰新铁路的修建工程及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设计提供资料,开展服务;甘肃省图书馆一向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先后为丝绸之路、敦煌学等课题编制工具书,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南京图书馆增加了订购外文科技书刊的经费,加强了参考咨询工作。该馆工作人员还历时三年配合省政府办公厅编纂出版几百万字的《江苏省志.政府志》,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与嘉奖。
  
  2.2 解放思想,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始走向读者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深化改革”是这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图书馆界的思想更加解放。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图书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办好图书馆为社会与经济建设服务是值得探讨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围绕中国公共图书馆如何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实践。图书馆努力实现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即从让读者走近图书馆发展到让图书馆走近读者。首先,面向社会公开发放借书证,为重点读者和重点工程服务。福建省图书馆早在1989年就与福州市11所图书馆、情报所联合办理“福州地区通用借书证”,持此证的读者可以在这些图书馆方便借书。针对省级公共图书馆重点为生产科研服务的特点,1986年以来,南京图书馆开始向持有工程师证书或相当职称证书的人员公开发放参考阅览证,受到读者的欢迎。1996年12月,上海图书馆借新馆开馆之际,提出了“360行,行行可以办证,365天,天天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理念,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其次,实行开架借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开架借阅,从而使书刊直接与读者见面,是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辽宁省图书馆从1994年新馆试开馆之日起,即进行了大面积开架服务的实践探索,提出了“能开架的不闭架”的服务理念;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当时已有半数以上的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
  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有偿服务或创收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界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汇。……在这一特定的时期,为了弥补各级财政对图书馆投入的不足,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对读者进行了收费服务。由于办馆经费困难,许多图书馆将基本服务也一并纳入收费的范围,尽显其无奈之举。有偿创收服务的理念与实践在相当程度上违背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宗旨。
  
  2.3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人文精神空前高涨,人的权益和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图书馆学领域也出现人文精神复苏并掀起一个讨论高潮。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在图书馆逐渐深入人心。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提出了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鼓励其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赢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分析到:图书馆事业是典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图书馆是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十七大”报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明确了事业的基本性质、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那就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分享文化发展成果,图书馆是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权益主要包括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公民自由地使用公共图书馆,是对公民在社会中基本权利实行保障的一种手段。我们过去讨论、研究图书馆职责时,大多从图 书馆的实际效用出发,如教育职能、文化遗产的保存,信息传播等。人们往往只认为图书馆是一种通过向读者提供书刊借阅的文化机构。而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权利理念是对图书馆使命一次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从制度的角度来确认的,因而其意义非同一般。
  省市级等大中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变化,在努力做好阵地工作,为普通读者及弱势群体服务的同时,开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面向基层开展延伸服务。如天津市图书馆通过开设社区及行业分馆、发展流动汽车图书馆等方式,把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向各行业、社区和农村延伸;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03年启动流动图书馆建设,广东省政府每年单列500万元专款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等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建立分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在省财政厅的扶持下,2007年启动了“全省流动图书馆工程”,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总分馆制远程延伸服务”模式,即在全省范围内,省馆最大限度地将基层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纳入分馆行列,全面打造统一标准和统一平台,到2009年底已经建设完成40家流动分馆。然而,在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及开展延伸服务工作中,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主力省馆大多却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省级公共图书馆获得的政府拨款最多,但许多省馆所提供的服务却不是最完善、最到位的,没有发挥出引领、协调全省图书馆发展的作用,更没有起到辐射全省的功能。从地理位置及服务面来讲,省级公共图书馆面对广大省域,却独处省会城市。这使省馆在面向本省民众提供服务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制约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其辐射能力远不如直辖市及市级图书馆。另一方面,许多省级图书馆人满为患,绝大部分却是休闲型读者,为学术研究、科研服务等高端服务难以开展。“由于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薄弱,省级公共图书馆,甚至国家图书馆都承担了所在市、区等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职能。”
  
  3 分析与观点
  
  从以上阐述可以看出,解放后前30年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总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并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的挫折就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将图书馆简单地看为政治工具”。其办馆方针与任务经常左右摇摆,使人无所适从。典型的例子如:1953年,东北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前身)根据东北地区的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增多的实际,决定加强为科研生产服务。不久,就受到上级的批评,认为这是“缺乏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偏爱知识分子”。由此,其工作重点又回到为群众服务方面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主管部门又根据中央精神,重又确定“辽宁省图书馆应侧重为科学研究服务”。1958年“大跃进”,又返回“为科学研究服务与为大众服务两项任务并重的方针”。“文化大革命”时又对侧重为科研服务进行“批判”。粉碎“四人帮”后,再次确定以为科研服务为重点。另外,在确立为大众服务时首先强调的是思想性及教育性;由于图书馆协作不紧密因此实力十分有限,为科研服务普遍感到不够到位;由于认识的偏差,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很多人将其对立起来,从而影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尽管其中有曲折,如经费困难等,但是图书馆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动摇。与此同时,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功能、服务定位问题上却始终没有处理好。笔者认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协作协调中心,是综合型学术研究图书馆,因此完全套用当前流行的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任务要求省级图书馆似乎有些勉强。应该科学全面地理解《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普遍均等服务并不意味着舍弃重点,更不能把为科研服务、为决策层服务斥责为背离公共图书馆精神。以省级公共图书馆目前情况而言,要在开展繁重的阵地工作为普通读者服务的同时做好高端服务和面向全省延伸服务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普及程度目前还比较低,各级图书馆均应该重视为社会大众服务,包括为少儿服务,但不能以减弱为科研和领导决策层服务为代价。“省馆应腾出机会给市县(区)馆以施展服务型图书馆的空间”,要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省馆必须加大与省内市县区级图书馆合作的力度,及早建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降低来自大量普通读者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地方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为科研服务作为重点,如文献资源开发、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信息等。这样,省馆和市县级图书馆才能相得益彰,各尽所能。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系统全面地考虑问题,省级公共图书馆必然能在整体没有减弱为广大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重新担负起为科研服务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南京图书馆志》编写组南京图书馆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14.
  [2]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文社图字第52号,1955
  [3]文化部: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图书馆工作,1956(4)
  [4]彭飞,南京图书馆百年历史追踪及办馆思想探寻,南京图书馆新馆开放暨百年馆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扬州:广陵书社,2008:74―79
  [5]王世伟,新中国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60年,图书馆杂志,2009(10):2―11
  [6]李国新,“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跃上了新高度,图书馆建设,2007(6):3,
  [7]程小谰,张勇,许建业,省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6―11,
  [8]范兴坤,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明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影响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4(5):11―14,
  [9]黄丽华,我国省级图书馆应属综合性研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4):72―74,
  [10]方标军,南京图书馆战略定位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10(5):3―6

相关热词搜索:省级 服务理念 探讨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探讨 南山图书馆服务理念倡导 服务宗旨和服务理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