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摘抄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无声告白摘抄篇一: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读后感

这本叫《无声告白》的小说,出自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之笔,扉页上的她很年轻,也很漂亮,很难想象如此深刻、如此刺痛灵魂的故事是这位优雅、温婉的女士所作。小说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 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梦想,在现实中却都举步维艰。当成人的梦想遭到现实困境,当成人解决不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种愤愤不满,这种失魂落魄,就会转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样,不但互相传染,还会感染给所有的家人。当内心的痛苦深藏成秘密,这些秘密就会让家庭产生裂痕。我想,每个人都难免心意难酬,难免伤痕累累。但是,这些决不能成为勒索他人的借口,尤其不能转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压。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不

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绕不开的难题,那么,这些都应该由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去求索,去抗争。转嫁痛苦是一种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来,也只好自己认,至少不要让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灵。“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这行字像针一样刺进你的心里,告诫你:要有勇气活出自己,否则,你不但成为不了他人期待的样子,还会因此自我毁灭,带给他人更大的打击。因为,每个人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在别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彻底的代偿。

我想起了为了舞蹈事业放弃结婚生子的杨丽萍。她是玛丽琳的另一面。而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几个人可以有如此强大的信念和毅力,放弃平常人拥有的生活。而我觉得,不管是选择为了梦想冲破传统的束缚,还是为了保全家庭而放弃自我,总有人会做出牺牲,总有人会感觉到受伤。这个世界没有两全其美,没有完美生活和完美的设定。

不管是杨丽萍还是玛丽琳,她们的内心都会有自己的遗憾和挂念。但是惟愿做到这一生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书的封面上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这句话大概是可以对死去的莉迪亚说的。然而,她的母亲玛丽琳虽然一直与他人的期待抗争,但也并不算是找到了自己。她只是学会了顺从命运。我愿意对玛丽琳再说一句。我会告诉她:我们终此一生只是要学会做出选择,前进或是妥协,并承担一切。

无声告白摘抄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

愿生命充满希望和爱----《无声告白》>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一部极其压抑的关于异族通婚的小说,通篇的压抑让我难以忍受。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为线索开篇,莉迪亚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儿,也是他们寄予最大的希望的一个孩子,母亲玛丽琳因为奉子结婚未能实现的职业女性的理想,通通传递给了莉迪亚,使莉迪亚变成了那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踪了、死了,玛丽琳还是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希望杀了她。

这本书让我看到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个阳光,积极的母亲才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玛丽琳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为母亲,我想她是失职的,因为她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成长路上的那个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个不称职的主妇。很遗憾,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为了逃避他人对这个异族通婚家庭关注的异样目光,他让孩子们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机会,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用行动不断的提醒着三个孩子他们的特殊性。当然,詹姆斯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份压力也毫无意外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詹姆斯,虽然他有幸寄读在贵族学校,但是他永远都知道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这种感觉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一生。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能够成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消失了,我无法明白她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家庭和孩子去追寻所谓的梦想,身为母亲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她怎么可能就这样离去!因为任何一个有爱的母亲都是无法主动的放弃她心爱的孩子的,更何况家里还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带来的繁重家务,让她不胜其烦,所以,她才会想要逃离。我一直相信,当你带着爱去做家务的时候,那就是爱;当你带着厌烦去做家务的时候,那一切真的就变成了烦扰。玛丽琳离开了,因为她想要去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但是这种离开是自私的,此刻的她已经不是孑然一人,那段离开家的日子成了全家人的噩梦,不辞而别的妻子让詹姆斯从恋爱伊始就恍惚的所谓自己的'不值得'变成了现实,毕竟那是一个还有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的时代,小个子的华裔男人在那种文化里永远显得那么特别和尴尬,玛丽琳给予他的爱情曾经让他重生,却又始终令他忐忑,所以当玛丽琳突然不辞而别的时候,这个男人的自信被摧垮了。当然,母亲的离去受到伤害最重的一定是两个孩子,内斯和莉迪亚,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变得惊恐万分,母爱所能给予的那份成长的安全感在那一次出走事件中完全的被剥夺了。

所以,当玛丽琳回家时候,全家人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变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们容忍母亲每天的不做饭,容忍母亲提的任何要求,尤其莉迪亚,容忍并接受母亲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一次相信,娶老婆必须要娶一个情商高的女人,一个能为自己和别人负责任的女人,只有一个心智健全的女人才能

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而玛丽琳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虽然她为了这个家庭完全失去了那个年轻时的自我,可是这份失去给予她的不是愉悦的对生命状态的接受,而是让自己永远的变成了一个受害者,这种受害的心情毁掉的何止是自己的人生,詹姆斯幸福吗?当年娶了一个如此爱他的白人妻子是喜悦和深情的,但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这个女人的表现却击败了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个家庭、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詹姆斯觉得妻子就理所应当被丈夫养,这种思想源自从小看到母亲做工的辛苦,他以为丈夫养家是对女人的救赎,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最后害了玛丽琳,最终更是伤害了他心爱的女儿莉迪亚,所以异族通婚是一件绝对需要慎重面对的事情,因为它包含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两种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莉迪亚最后变成了一个敏感孤立的姑娘,她和兄妹们的长相遗传了爸爸的东方人面孔,妈妈的蓝眼睛,那个样子在70年代的美国,她只能被称为'东方女孩',长相上的特别,铸就了她内心的孤立,而母亲近乎疯狂的管教和期望更是勒的莉迪亚喘不过气来,她没有自己的时间,也就完全失去了业余社交的可能性,这个女孩太多内心的痛苦无以表白,最后统统化作了'无声告白'.

莉迪亚在哥哥内斯即将要去哈佛上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了离开,因为哥哥原本是她最坚定的依靠,她无法想象没有哥哥的日子。孤立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抑的家庭,没有勇气去面对没有同伴,没有朋友的学校生活,莉迪亚的这些痛苦和挣扎妈妈并不知道,或者说完全不曾觉察。玛丽琳从来没有去关心过她的孩子们内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所谓母爱是自私的,我只能说那不是爱,而是以爱的名义实施的对孩子的控制。真正的爱是需要把焦点放到对方的身上,切实的去感知对方的需求,而不是让被爱的人成为施爱者情绪、思想的寄托。,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只有一个内在匮乏的人,才会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希望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让自己安稳。这,或许正是玛丽琳的状态,她对自己失望了,所以转而在莉迪亚身上寻找希望,却完全没有想到那所谓的母爱最后成为戕害莉迪亚的凶手。

我不喜欢这部小说,太过压抑,从这本书里我才知道,原来今天如此开放的美国也曾走过那样一段排斥异族的时期,那是时代的产物,作者揭示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可能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从这本书联想到近百年中国人漂洋过海的历史,会是怎样一部深重的苦难史啊,所有的悲苦最大的莫过于加诸于精神上的伤害,那种伤害的传递会让一代代人背负承重的枷锁,如同莉迪亚的不快乐,内斯内心的压抑,汉娜的惶恐,只能在这里祈祷,现世安稳,愿更多这样的家庭一代代健康成长,沐浴阳光和爱,生命永远充满希望。

无声告白摘抄篇三:无声告白

人哪,总是背负了太多情感??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比起中文译文“无声告白”,我更喜欢其英文版“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这句话显然更符合莉迪亚的处境。

故事一开始“莉迪亚死了,但是他们可能还不知道。”这句简洁直接的旁白瞬间就勾起我的阅读兴趣——莉迪亚是谁?怎么死的?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被这根刨根究底的思绪拉扯着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先别着急,所有的突然之前都伴随着漫长的伏笔,接下来作者伍绮诗用共十一章的篇幅向我们展开一个中美结合家庭在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歧视、性别差异、家庭教育以及个人道路上的种种问题。

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一个词——“与众不同”。这个词一直是那个被种族歧视而郁郁不得志的父亲詹姆斯.P.李(以下简称李)脑门上的烙印,在他两眼之间闪闪发光,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摆脱这个词。他练习标准无口音的英语;他做历史学教授,主讲“美国文化中的牛仔”;他娶一个白人玛丽琳做妻子;他搬到米德伍德这个僻静的社区??为的就遮盖他身上那浓重的与众不同的气息,更好地适应这个打着“自由、民主、平等”旗号的国家。

然而在他妻子玛丽琳的眼里,“与众不同”这个词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年幼至青年时期的玛丽琳,为了打破其母亲给她灌输的贝蒂.克罗克(烘焙大师)式的家庭主妇形象的禁锢,她奋力挣扎,尽其所能地标新立异;为了她的医学梦,她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的努力;然而也是为了遇到母亲口中的“优秀的哈弗男人”,玛丽琳原本的梦想、追求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都将戛然而止。

与其说是戛然而止,不如说是发生了惊天转折。玛丽琳爱上了李,她认为这是个与众不同的男人;李爱上了玛丽琳,他认为这是个可以让他摆脱与众不同烙印的女人。然而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就像最后李说的,从一开始,就错了。

玛丽琳嫁给了李,为他生了孩子,她终于变成了怀抱理想却委身家庭的母亲,但是她又心有不甘,这从她留下的那张纸条上就可知晓,她写道:“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外一种生活,但是实际却事与愿违。”她决定给自己一次重拾梦想的机会,于是上演了一出离家出走的戏码,然而小生命的到来却打乱了她的计划,这次为期90多天离家出走的插曲最终以发现怀孕后归家收尾。

但是正是这段插曲,造成了这个家庭中二女儿莉迪亚的悲剧人生。这个女孩作为三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拥有蓝色瞳孔的孩子,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这个家庭的核心,整个家庭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她的身上,她承载着父母双方对其“与众不同”的寄托——父亲希望她能够完美地适应环境,像所有本土女孩一样交朋友、参加聚会;而母亲希望她能像那时的自己一样出类拔萃,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医学梦。更可悲的是,善解人意的莉迪亚一直将母亲的离家出走怪罪于自己,她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没能让母亲满意,所以母亲才会抛弃他们。所以自从母亲归家之后,她无条件的接受着母亲的所有安排——她只想让母亲满意,想让母亲高兴。可是莉迪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却没人在乎,没人知道,甚至像她的小男友杰克说的那样——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却以为哥哥内斯知道。

内斯怎么会知道?内斯只不过是一个不得宠的苦闷大儿子,在父母的眼中,他不像莉迪亚那样,他没有兴趣爱好,没有聪明头脑,也不努力好学,虽然他最终凭借自己对天文学的执着和努力考取了哈佛,这也并未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即便在妹妹莉迪亚死了之后,内斯也一直试图从杰克身上找寻答案,但这也正说明了他其实一点也不了解莉迪亚,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杰克身上。只是自从上次他救起落水的莉迪亚之后,他便一直扮演着她的“守护神”,只要她向他伸出手,他就握住她的手,不让她沉下去。可是谁都看得出,内斯一直以来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逃离这个看似美满实则畸形的家庭,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无疑解救了他,他兴奋于他终于可以离开,却丝毫没有察觉他的离开会将妹妹莉迪亚置于怎样的境地,那么他有错么?

即便哥哥内斯离开,我想莉迪亚也不是最孤单的那个,至少她还有小妹妹汉娜,对,就是多年前汉娜的降临,让母亲玛丽琳回心转意,再一次放弃梦想,重新回归家庭。她不像姐姐莉迪亚那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不像哥哥内斯那样(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摘:无声告白摘抄)有天文学作伴,她实则是这个家庭中最孤单的那个。汉娜也仿佛明白她在家庭这个家庭中的位置,她从安静的婴儿成长为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女孩;她喜欢躲在角落和柜子里,还有沙发后面,桌布底下,退下家人的视野。但是请你不要忽视她,这个小女孩身上掌握着最直接的真相,她将会记着姐姐莉迪亚跟她说的那句“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继续周旋于这个家庭,她也将会是我们对于故事结局最后的希冀。

终于,长期以来背负着家庭期望的双向拉扯,让莉迪亚不堪重负——学习上愈发的力不从心,而母亲却持续施压;为了让家人放心,艰难地伪装着朋友间的友善;亲眼见证父亲出轨,愤怒而又不知所措;一直以来自认为了解杰克,最后发现是个天大的误会;想要的其实很多,却不得不一直得过且过??唯一可以给予安慰的哥哥内斯却要离开,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莉迪亚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是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有无法言明的痛苦,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太多太复杂的情感,关乎自己的,关乎彼此的,相互纠缠,相互拉扯??莉迪亚选择带着这些疑惑与郁结走进了那片平静的湖水,她以为这片湖水可以把她带回最开始的地方,她以为这片湖水可以解开她所有疑惑,但最终,湖水只是让她得到了永远解脱??

最后,从女儿死去后就一直神经敏感的母亲玛丽琳,终于在女儿的房间里找到了她想要的答案;从女儿死去后一直郁郁不得解的父亲在经历了出轨后,也重新回归了家庭;从妹妹死后就一直试图从别人身上寻找真相的哥哥,最终也没能找到真相;从姐姐死后就一直扮演着旁观者、陪伴者、劝慰者的小妹妹终于得到了她原本就该拥有的东西??这个悲伤的家庭,在最后丈夫与妻子彼此间的那句“我以为你走了”中,所有人都获得了理解,得到了原谅,莉迪亚的死,像止痛片一样,终止了这个家庭十六年来的荒诞??

这大概是一个“庄子鼓盆而歌”式的结局,只是来的有些慢了,不过还不晚。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告白 无声 无声告白书评 无声告白txt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