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抄格式

发布时间:2017-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论文摘抄格式篇一:论文 摘抄

实施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应把握招标文件的审查;施工合同的审查;变更、签证的核实;隐蔽工程的记录、验收;材料、设备价格的审核,工程进度款的核算等六个环节,指出当前跟踪审计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规范跟踪审计工作,提高跟踪审计效益。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算审计;变更;签证

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已成为我国建筑、审计及相关行业的热门话题。并且通过实践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人们对跟踪审计也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跟踪审计是由过去的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事中延伸的全过程审计,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使跟踪审计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在建设工程中的作用。

一、实施跟踪审计的意义

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鉴证和监督活动。目的是将传统的事后审计的关I=I前移,及时有效地预防经济风险,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其优越性具体表现在:1.降低了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对于投入资金多,动辄上亿,甚至上十亿的建设项目,其建设资金巨大,蕴藏着极大的建设风险,稍不谨慎,

大量的资金就会流失。实施跟踪审的方式,完整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掌握现场第一手真实资料,与已完工序的施工图纸、变更资料进行一一对照,核实是否有误,为结算审计做好准备。主要包括:(1)地基验槽。指基础土方开挖的验收。为了有效地控制造价,主要核查基槽的几何尺寸、土质类别、排水类型、土方挖运承包方式、运距、数量及价格等。而对其是否有基坑支护和需要什么样的支护,要注意掌握复杂地基情况勘探处理的书面证明资料。(2)基础结构验收。指正负零以下结构完成后的验收,主要核实砼垫层、砼基础、砖基础以及回填土方实际尺寸,是否与图纸相符,钢筋规格、型号、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于正负零标高的确定,回填土数量、运距及价格等发生的变更,要及时进行核实。(3)中间结构隐蔽部位的验收、核查。要积极参与每一隐蔽部位的验收,检查钢筋的规格、型号、尺寸、绑扎根数与间距、接头形式是否与图纸

相符,是否符合投标施工方案,并做好影像记录,把每一部位的真实情况用照片或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作为审计存档资料。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实测实量,检查其长宽尺寸、厚度,混凝土强度是否与图纸相符。(4)屋面及内外装修的验收。指主体结构完成后,对屋面防水做法及其厚度核查验收。内外装修要跟踪每一施工方法的施工过程,核查每道工序是否与图纸设计相符,所用材料是否符合图纸及招标文件的要求,并做好记录。5.材料、设备价格的审核材料、设备是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属于甲方采购的,必须由甲方签证,对质量和价格负责,如有超出正常价格的,要

进一步核实。属于施工单位采购的,积极协助业主进行市场询价,认质认价,手续要完备。材料价格的调整方法,必须严格执行施工合同中规定的办法。对现场实际使用的材料、设备的规格、质量、价格进行核实检查,作好取证笔录,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审计处协凋处理。

6.工程进度款的核算工程进度款的正常拨付是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款的拨付,也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工程款早拨和超拨的重要手段。

施工单位要按规定提交当月完成的形象进度,监理工程师核实已完成工程量,并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和变更的工程量分别签证认可。施工单位再根据工程量检验认可的证明,按合同要求编制当月的工程量完成统计报表及月度工程款结算书,由审计处交跟踪审核人员审核确认。跟踪审核人员接到月度工程价款结算书后,首先对工程量核定确认,然后审核签证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审核实物工程量与图纸是否相符;施工情况与施工合同是否相符,施工用料发生变化,必须获取必要的签证。最后,根据合同规定的比例填写工程项目进度付款建议书。

三、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由于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工程审计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跟踪审计的相关制度不健全,有的还属空白;二是对跟踪审计单位的付费标准及付费形式,国各地基本无成文的办法,付费情况五花八门;三是各高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跟踪过程的监督检查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使跟踪审计在工程审计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

1.加强制度建设,使跟踪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跟踪审计是一项多部门参与、多单位协作的审计项目,它使传统的审计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有一套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来规范、调整、指导该项工作,规范各方的行为,使之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运转协调,但现在还属空白。这套规章制度应包括:跟踪审计的实施办法,审计规范,跟踪审计人员、工程监理、施工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权利义务、职责范围等。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使跟踪审计工作进一步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2.规范付费方式,建立统一的付费标准对跟踪审计能否做到合理取费,是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关键。现在河北高校的跟踪审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工程的全过程跟踪审计.二是工程验收合格后的结算审计。因此审计费应由结算审计的费用、跟踪过程中的费用两部分组成。但由于目前只有结算审计的计费依据,没有跟踪-上程中的计费依据,只能由建设单位考虑这两,段的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或者参考相关工作的计费标准,如:工程监理、设计等的计费标准来决定给跟踪审计单位报酬。因此造成计费标准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通过过程中的跟踪服务,规范了工程建设中的变更、签证、阶段性工程款的支付、隐蔽工程的记载等行为,产生的是隐性效益,没有量化标准,难以衡量。而结算审计是直接核减工程造价,通过工程造价的减少,看到的是显性效益,再加上过程付费没有标准,所以,造成只重视结算审计而忽视过程审计,过程中的付费微乎其微,有的

单位甚至不给,直接影响审计人员跟踪审计的积极性和审计质量。不能真实体现跟踪审计的价值。跟踪审计不能仅看审减额,还要根据实际效果,如材料价格、隐蔽工程、工程变更、索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的投入和效益,因为随着跟踪审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结算审计的审减额还会减少。经调查,在教育系统以外,也有将过程跟踪和结算统一付费的,即审计单位的任务是对工程建设开始跟踪,到结算审计结束,完成建设单位提出的任务,建设单位根据工程的造价付给审计单位一定比例的费用,不与审减额挂钩。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增加了过程跟踪的力度,但付费没依据,检查跟踪质量没有量化标准。因此,合理记取跟踪审计费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跟踪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范围,具有极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最新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同时还要有较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此要通过下列策略大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审计人员平时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二是要加强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出台审计人员定期参加培训的刚性政策,使之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4.加强跟踪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促进交流沟通跟踪审计工作开展后,各跟踪审计单位的工作是否到位,是否严格按要求去做,进展情况如何,有何矛盾和问题,审计部门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

论文摘抄格式篇二:论文摘抄

一、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1、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因

以往人们谈论会计信息失真,往往只关注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故意性,这样就很容易把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归结为个别会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或思想品质问题。表面看来,多数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都具有主观故意性,但如果不搞清楚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观动因,也就很难正确评价虚假会计信息的性质,无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就会计信息失真而言,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只有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这里所讲的“利益”,既包括企业利益,也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处在首位的是企业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骗取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其次,是个人利益,企业负责人——他们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骗取投资者的信任,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的直接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避免因违及法规而影响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接受企业负责人领导,按企业负责人的管理要求完成会计工作,并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所以,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管理者也要求生产真实会计信息。这就足以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设置真假两套帐,以分别满足企业利益的不同需要。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内部操作性,进一步强化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企业应设置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现实生活中除了部分小企业采用代理记帐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并配备了相应的会计人员,这样就把整个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置于企业内部,由企业控制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当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时,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

2、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

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部动因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决定因素,但有了内部动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虚假会计信息,而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还有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平均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普遍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内部因素,又有企业外部因素;既有宏观管理方面的成因,也有微观管理方面的成因。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理论、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一)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脱离 会计理论来源于会计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会计理论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直接关系到会计准则等的性,以及会计实践的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会计理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会计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矛盾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会计学科属性上。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两方面。从会计学的理论属性看,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的活动,是一门社会科学;从会计学的方法属性看,则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的精算科学。如果将会计学的理论属性和方法属性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会计核算中数据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而某些支持数据的数字来源,却往往是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估计和判断过程,这就使得部分数据的产生不是依赖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而是来自于主观世界的意识和经验判断,使得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结果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表现在会计计量上。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这一假设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合法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销所形成的,种汇总抵销也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再就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都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二是会计理论研究水平未能跟上时代步伐。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会计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会计的目的是为了对会计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能力提供财务资料,以便经营者和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会计信息。虽然人类的经济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反映这些经济活动实质内容的方法——会计,应当是系统的、统一的、公认的。否则不同主体的会计信息就失去了比较判断的标准,会计信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具体的会计工作需要会计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应当适应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会计信息客观、及时、全面反映新的经济活动,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目前的会计基本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经营方式和手段呈现多样化,传统会计假设及有关会计原则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待改进。

(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制定人员的知识水平对准则制度的公允性,是否具有较长远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有很大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由此可见,准则、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如果代表性过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就会出现偏向性,如果一项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会有歧义产生,必然产生操作的不确定性。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像的复杂性,加上人们在制定这些准则、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主观判断,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规范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从稳健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看,会计信息是建立在稳健性原则基础上的。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能使会计提供反映经济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经营决策,保证企业资产完整性,增加企业营利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都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这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因为过度的谨慎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歪曲,甚至造成人为地操纵会计计量。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的计量常会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的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区分重要项目与非重要项目的标准,从质和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规定。如果企业将重要项目按不重要项目处理,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公允表达,使对外公布的

会计信息偏离企业实际情况。从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原则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方法,要主观确认量和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所以,经济越发展,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会计确认除了要界定确认的量以外,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从历史成本原则看,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记账依据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其缺陷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资产价值难以准确反映。因为资产的实质是在于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就无法体现这一经济实质,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形成的部分原因就是由历史成本计量造成的;收益难以真正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资产负债中与物价变动相关联的数据缺乏现实解释。

另外,当前我国建立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化,社会活动、和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一)激励与约束体制存在的不是分析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关系实际上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关系在企业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管理制度,制度体系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出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企业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这样就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一些国有企业,虽然已改为公司制企业,形式上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结构和经营管理制度,但由于在股权结构上采取的是平均化的全员持股,或者国有股权绝对控股,使得公司管理结构的权限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造成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不能发挥,现代企业制度有名无实。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的运作效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些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承担的巨大责任与其个人收益不对称,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变革的年代,各种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企业内部更是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人员和经理人员一样都是国家委派的,经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上没有太多自主权,这时的会计人员具有利用会计核算资料监督经理人员有没有执行国家计划的职权,这是会计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后,企业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对员工实行聘任制或合同制,会计的这种监督职能失去了制度保证会计人员由经理人员聘用,其权力是由经理人员赋予的,会计人员在企业组织体系中与经理人员处于不同的权力层次,在行政职权上不具备监督经理人员的职权。在财务工作中,国有企业(其他性质企业也一样)多是实行厂长、经理一支笔审批制度,这也从制度上使会计人员不具备阻止不真实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而生成会计信息的能力。

(二)激励与约束体制的不对称造成的不良影响分析 在很多企业中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可以约束经营者的违规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从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轨行为。会计人员和其他职工一样,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从理论上讲应该具有监督经理人员的动力,但现有的制度体系又使其不得不放弃这种监督。会计人员在企业的实际利益由经理人员掌握,对经理人员的不合规行为进行监督有可能使会计人员失去现有的利益。这种监督即使成功了会计人员并不能获得切实的利益,而一旦不成功却

很可能会失去既有利益。会计人员作为理性人同样会衡量其行为结果的效用和风险。与其承担风险,不如“顺其”。这就是会计群体中一些人的普遍心理。大部分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作为行政官员,在其机会主义行为被发现后,受到的处罚多是行政性处罚,不会被解聘。这就在制度上使经理人员不怕被发现其机会主义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健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下,被发现的概率极小,这又促使经理人员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其权利干预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系统(也包括其他的信息系统)粉饰其经营业绩。

三、企业产权关系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经营者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其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身利益。由于个体利益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企业产权关系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主体。政府关注的是税款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其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业绩。由于各方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有着先天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实时的信息量,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以国有企业为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和任命的,虽然不再具有政府官员的身份,但仍然享受政府官员的和物质(如住房、车、工薪、医疗等)待遇。国企经理作为政府官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国企经理人员一旦获得使命,就掌握了国有资产的处理权,这就促使部分经营者为了确保其职位,通过各种方式与上级部门搞好关系,而其联络感情财物最终以各种费用报销项目进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形成了虚假的会计信息。国企经理任职期间的考核是由上级组织部门负责的。虽然现在的考核指标包括很多方面,在考核中也采用职工评议、民主评议等方式,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行政手段,依此做出的奖惩也是以行政性奖励或处罚为主。在各种考核指标中,企业经营业绩是一个重要指标,国企经理为向考核部门和任命者证明自己其能力,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就会要求会计人员把企业经营成果“做”好;而任命者本来就希望经理人员能有较好经营业绩因此也就不会去追问其真实情况。(二)信息使用者对不真实的信息的需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一是政府部门。从理论上讲,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目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其目的不利,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其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做出正确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二是债权人。目前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话,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为降低。三是股东。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应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而后者占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多,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讲并不重要,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讲的利益之所在。同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利益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就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这不仅会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

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由此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层次过多及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企业内部委托代理关系层次多 目前,在政府所倡导的企业内部最少存在以下委托与代理关系:股东(包括国家、法人、人等)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与代理关系层次过多,委托与代理双方利益不相同形成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有可能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企业中存在的基本委托与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代理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代理人成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的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最大利益。其他更低层次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也存在类似问题。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为例,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

论文摘抄格式

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其自身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利益冲突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二)监督机制不力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工商、税务、财政等行政机关的政府监督以及依法批准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共同构成了会计工作的监督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各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逐渐形式强化而实质弱化。首先,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本来应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从而履行监督职能,而内部各部门都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行使职权开展工作的,并不独立,内部审计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其次,从政府监督来看,工商、税务、财政等行政部门都是从侧面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政府并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最后,从社会监督来看,虽然各地成立了很多会计师事务所,但现在仅规定公司制企业报表须经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审核,而且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受利益引诱或驱使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因而会计师事务所也难以起到有效监督作用。此外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一些小公司出纳会计一人兼任,甚至无证上岗。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无人监督或只是形式,会计凭证的填制不规范,账薄登记随意性比较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造成会计账目混乱。另外,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在对会计数据进行估计时,判断和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如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对谨慎度的把握,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对重要性的判断。因此,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会使计量出来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论文摘抄格式篇三:毕业论文撰写要求摘录(专)

附件7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1 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题目(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

1.1 论文题目

1.1.1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设计(论文)题目包括中文题目和外文题目,设计(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题目中若需使用英文缩写字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英文缩写词。毕业设计(论文)封面上题目用一号黑体字,其它用三号黑体字, 英文标题用一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英文标题中的实词首字母一律大写。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统一使用本校特制的毕业设计(论文)封面纸打印。

1.2 摘要与关键词

1.2.1 摘要

摘要包括中文摘要与外文摘要。摘要是对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350字左右,特殊情况字数可以略多;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摘要与关键词分别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

1.2.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词条(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

1.2.3 格式要求

中文题头摘要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一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小四号宋体字。空一行后书写关键词。顶格用四号黑体字书写关键词,紧接着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词条,各词条间空一个汉字间格隔开。外文摘要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题头Abstract(小二加粗),其它格式同上。

1.3 目录

1.3.1 三级目录全部顶格书写,排列整齐。应包括摘要与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Abstract、正文章、节、条题目(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经、管、文、法类可视论文需要,编写到2~3级标题)、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1.3.2 目录题头用三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节(条)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字。目录中对应的页码编号数字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毕业设计(论文)中除图纸、程序外,理、工科类不少于1万字;经、管、文、法类不少于1.2万字;外语类专业不少于8000单词;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少于8000字。

1.4.1 绪论

绪论简要说明本设计(论文)课题在国内外发展概况,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本人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绪论中不必赘述。

1.4.2 论文主体

(1)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例如工科类可包括方案论证(各种方案的分析与比较,所采用方案的特点)、过程论述(要求论理正确、论据确凿、逻辑性强、层次分明、表达确切)、结果分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和推论)等部分。

(2) 章节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独占一行,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且一般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外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3) 层次

每章标题应置于页首,其他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

表2-1 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注:表中□为中文字的空格(一个空格大小占两个英文字位置)。

(4) 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本校特制的毕业设计(论文)纸单面打印。其中上边距3.4厘米、下边距2.8厘米、左边距3.0厘米、右边距2.6厘米。字间距为标准,行距为固定值,设置值为23。除特别说明外,内容文字用小四号宋体字。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字体。摘要、关键词、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

(6) 毕业设计(论文)定稿前必须校对,不能有错漏。若有错漏,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将被扣除2至5分(大于万分之三至小于万分之六的错漏应印勘误表更正)。

1.4.3 结论

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应突出设计(论文)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设想、建议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

1.5 致谢

简述本人通过毕业设计(或撰写毕业论文)的体会,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1.6 参考文献

1.6.1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参考文献数量应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原文)应不少于2篇。参考文献应单独成页。

1.6.2 书写格式

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三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按论文引用顺序编排,文献编号顶格书写,加括号“[ ]”,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等内容。版次第1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

用部分起止页.

例:[1] 余敏.出版集团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

[2] CRAWFPRD W,GORMAN M. Dreams,Madness,& Reality.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例:[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23-29.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例:[1]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例:[1] 张志强.间断动力系统的随机应用.北京:北京大学数学学院,1998:2-3.

说明:(1)文献作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相

隔。例:[1] 李晓东,张庆红,马娟等.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北京大学

学报:1999,35(1):101-106.

(2)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作者姓,作者名的缩写);

(3)学术刊物文献无卷号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

(4)文中□为中文字的空格(一个空格大小占两个英文字位置)。“引用部分起止页”只适用于论文正文中进行标识的参考文献。

1.7 附录

1.7.1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

1.7.2 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 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

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1.7.3 插表

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5磅),中间为细实线(0. 5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

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五号字。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

2 其他

2.1 毕业设计(论文)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统一毕业设计 (论文)封面,按题目(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成绩评定表》顺序装订成册。

2.2 本规范适用于全校各专业。外语、艺术设计等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由专业所在系在本规范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方案,报学校审批后执行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格式 论文 摘抄本格式 摘抄笔记格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