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结婚,不一样的婚礼】不一样婚礼主持词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则是“三子”:房子、车子、票子。   但“彩礼”的概念也演化为男女共同置办家庭用品、为婚后生活做好准备的过程。如现在结婚购买房子、汽车,不是一人、一家能够轻易实现的,需要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几十年来,婚姻家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化。
  1949年前,和大多数地方一样,济南青年男女结婚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49年后就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1949年后的婚姻法更是主张婚姻自主,自由恋爱。
  但是上世纪50年代。个人婚姻“组织介入”是一大特色,先结婚后恋爱成了这一时期许多夫妻的共同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很多人误了“终身大事”,不少人在农村找个‘小芳’草草成婚,花前月下的甜蜜记忆凤毛麟角,更多是不堪回首的酸楚。上世纪80年代,大龄青年结婚问题成了市长厂长们操心的大事,集体结婚风起一时,通过婚介所或登征婚广告找“另一半”成为新现象。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爱怎么爱就怎么爱,互联网让一根网线牵起了屏幕后的陌生男女。到现在,觅爱早已不是“胆大心细脸皮厚”的阶段,没时间不怕,一样有花样来觅爱:8分钟约会,同楼大扫荡,上交友网站……
  1949年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结婚用品也开始讲究起来,除必要的木制家具之外,家用电器成为“彩礼”的主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三转一提留”或“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谓之“三转”,收音机称为“提留”,不久发展为录音机。上世纪90年初,“三转一响”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高级家电所取代。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电,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家电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更成为新人结婚物品清单上的必备品。那时自行车已经逐渐被摩托车所替代,小轿车也开始被一些富有家庭列入了婚礼物品清单。
  今天的年轻人对结婚的要求则是“三子”:房子,车子、票子。但“彩礼”的概念也演化为男女共同置办家庭用品、为婚后生活做好准备的过程。如现在结婚购买房子,汽车,不是一人,一家能够轻易实现的,需要双方多年的共同努力。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济南婚俗基本沿袭旧制,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婚礼渐趋于简单,“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提倡举行“革命化”的婚礼,将拜天地,拜高堂一律废除。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婚姻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阶段,家道富庶者,奢侈豪华,家境一般者,实惠通俗。婚礼形式也人中西结合的时代,有的继承日时古风,有的模仿西洋韵味。总之,现在婚俗已没有一定之规,只有民风,不见民俗。很难用合适的词语来界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做一套中山装拍结婚照就很是希罕。到了上世纪80年代,拍结婚照也是简单的几盏反射灯没有布景,也没有婚纱。两人端坐在墙壁前,肩并肩朝前看。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裙白纱礼服衬上套“派头”的西装成为照相馆炙手可热的“招牌”。当时婚纱影楼还不多,几乎每一对新人都是穿着均码的礼服拍照,姿势也是成不变的男左女右。如今的新人把拍婚纱照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定要拍得轰轰烈烈,不能留下丝毫遗憾。
  上世纪50年代的婚礼是“一张床加一把糖”,把两张单人床拼起来,就成为新婚夫妇洞房里的双人床,给宾客们分了喜糖,整个婚礼也就宣告结束了。上世纪60年代,百姓家结婚开始搭起了喜棚。那时物资紧缺,粮食也是凭票购买,甚至出现了宾客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时,要先交上半斤粮票,才能吃酒席的现象,宾客们的贺礼也只是一面镜子或是做被面的布料。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人的婚礼充满了革命色彩,新人在婚礼上要向毛主席敬礼,念毛主席语录。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封红包”的现象开始出现,那时候的红包里一般只有5毛钱。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婚礼出现了主持人和婚礼摄像,那时候还是大盘录像带,必须用影碟机才能播放,而且录像带影像质量比较差,容易受潮不宜长期保存。
  上世纪90年代,婚庆业这个新行当开始在社会上出现,并被人们逐渐接受。新世纪以后,婚礼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个性化婚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主题婚礼这个新名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高雅,文明,健康,时尚已经成为当代婚礼的主旋律。

相关热词搜索:婚礼 结婚 一样的结婚 不一样的婚礼 不一样的婚礼策划 不一样的婚礼流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