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琴_关于琴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台前,无论是小提琴演奏家。还是参加小提琴比赛的选手,都是毋庸置疑的主角,但,实际上,他们手中的小提琴也担当着功不可没的角色。一场音乐会上,吕思清用7把琴演奏了7个曲目,余音绕梁,让观众如痴如醉,而吕思清手中握着的,是7把有故事的琴……
  这是一场很特殊的音乐会一一在第三届国际小提琴比赛期间,中国著名提琴制作大师郑荃提琴作品全国巡展也来到青岛,郑荃的好友、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用郑荃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来演奏这场特别的音乐会。
  28年前,郑荃负箕远行,跨洋过海去意大利学习,是中国第一位到意大利学习提琴制作的人,1987年前他学成归国,在中央音乐学院重建了提琴制作专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中国的艺术提琴制造业,在近20年来得到长足的进展,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在为国家培养提琴制作人才的同时,郑荃从来没有中断过他的创作。从他制作的第一把提琴到刚刚完成的作品,跨度30多年,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乞乞,上下求索的努力结出丰硕成果。这次来巡展的19把提琴,每一把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每一把都倾注着制琴师的心血,而作为演奏乐器出现在吕思清小提琴独奏会上的9把最为耀眼夺目。
  用来演奏亨德尔《D大调第四奏鸣曲》的是1987年在意大利获金奖的小提琴。1986年,郑荃从意大利克雷奠纳国际提琴制作学校毕业,在莫纳西大师工作室实习。1987年参加了意大利巴维诺举办的意大利全国第一届提琴制作比赛,他制作的小提琴获得了金奖第一名,大提琴获得了第五名。这把提琴被小提琴家盛中国、吕思清、赵昆宇、林昭阳、黄滨多次在音乐会上用作独奏乐器,其中在2004年由黄滨在韩国汉城与KBS交响乐团作专场“金奖提琴音乐会”演出。
  用来演奏圣?桑《d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是1993年为林耀基教授制作的小提琴。1979年郑荃考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著名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是他的引荐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工作后,林教授经常到郑荃的制琴工作室去试琴。郑荃一方面对林耀基教授的帮助心存感激,另一方面对林教授对中国提琴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极其敬佩,就专门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在1993年赠送给了林耀基教授。林教授的许多学生都借用过这把提琴演出和参加比赛。
  用来演奏帕格尼尼《e小调第十二号小提琴奏鸣曲,Op.3,No.6》的是1990年参加柴科夫斯基比赛获奖的小提琴之一。1990年郑荃参加柴科夫斯基比赛,获得中提琴金奖,两把小提琴也都进入决赛,获决赛者奖。这把提琴被许多小提琴家和音乐学院的学生借用演出、考试和参加国际比赛。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学生李健用这把提琴在罗马尼亚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2004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沈茜文用这把提琴赢得了香港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一名,2008年陈曦用这把琴取得了柴可夫斯基比赛银奖。
  用来演奏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的是另一把参加柴科夫斯基比赛获决赛者奖的小提琴。这把提琴是用意大利木材制作的,背板是一块独板。当时郑荃为了准备柴科夫斯基比赛,做了3把小提琴,从中选了两把去参赛,那把没有去参赛的提琴由小提琴家钞彬购得,现在他是葡萄牙里斯本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师。在获奖之后,郑荃将这把提琴收藏起来。没有使用,所以完美地保留了原来的样子。这次是这把琴第一次用来开音乐会。
  用来演奏陈钢《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的是2006年为林昭阳教授制作的瓜内利提琴。中央音乐学院的林昭阳教授对提琴颇有研究,特别对意大利现代琴情有独钟。许多小提琴演奏家都喜欢选用古旧提琴来作为自己的演奏乐器,特别崇拜产自欧洲的提琴。但林昭阳教授却认为,如果演奏的方法得当,新做的现代乐器也完全可以用作独奏乐器,中国的提琴制作家完全可以制造出和欧美国家的制作家们一样好的乐器。所以,林昭阳教授选用郑荃制作的提琴来开音乐会、录音,他和郑荃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郑荃的这把瓜内利提琴,就是为林昭阳教授制作的。
  用来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的小提琴是今年刚刚完成的仿瓜内里“维尼亚夫斯基1734”。2005年,美国“斯特拉底瓦里”协会将维尼亚夫斯基用过的耶稣瓜内里1733借给吕思清使用,使郑荃有机会按照原琴仿制这把世界名琴作为资料琴。但是,郑荃刚做完琴箱,这把琴就让美国方面要回去了。虽然郑荃记录了琴头的尺寸,但由于没有原型,就一直搁置下来。5年后,林朝阳教授的朋友从美国寄来了这个琴头的许多资料照片,才使这把提琴得以完成。中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拜访郑荃时看到了这把提琴,试奏以后赞不绝口,并在2011年8月用这把琴开了音乐会。2011年7月,上海小提琴家夏小曹的提琴摔坏了,她专程从上海飞到郑荃那里借提琴回上海开音乐会,在许多琴中也选中了这把提琴,觉得声音很好,音色色彩丰富,成熟。
  用来演奏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的是2011年仿大瓜内里小提琴。这把大瓜内里的琴型是1998年德国小提琴家J.Ros出图纸让郑荃为他定做的,琴做成后郑荃觉得声音很好,特别宽厚,有底气,就使用这个琴型制作了几把提琴,声音都不错,这是一把长356毫米的提琴,琴体轮廓接近“大炮”,但比大炮长出2毫米,也略宽一些。音孔比较长,非常有力,是一把适合拉独奏的乐器,这是郑荃今年的最新作品。
  这场美妙而特别小提琴演奏会,是两位大师之间的艺术对话,也是他们之间忘年之交的见证。
  此次巡展,展出了郑荃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和纪念价值的作品,不仅有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制作的提琴、到意大利学习时做的琴、意大利获金奖的小提琴,柴科夫斯基比赛获金奖的中提琴和获奖的小提琴,还有为林耀基教授、林昭阳教授、娜木拉教授等人制作的提琴,此外,还有3把琴的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把提琴”:1979年,在安徽农村插队落户7年又在文工团拉了4年琴的郑荃,非常偶然地得到去北京乐器研究所高级提琴组拜戴洪祥大师门下学制小提琴的机会。戴洪祥大师开始时叫他去车间,跟着流水生产线的各道工序学习提琴制作。有心的郑荃每做出一个部件都要去向戴洪祥请教。一个月后,他制成了两把提琴,其速度和质量使戴洪祥对他刮目相看。戴洪祥允许他进自己专用的工作室做琴,把郑荃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台对面,手把手地把自己30多年累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郑荃。这把提琴,就是在戴洪祥老师亲自指导下,用提琴厂淘汰的废料制作的第一把提琴。
  “食堂里制作的提琴”:1979年郑荃结束在北京乐器研究所的学习,回到安徽池州文工团继续拉琴。他利用业余的时间,用从提琴厂买回来的下脚废料,在文工团食堂的长凳上,用非常简陋的木匠工具制造了这把提琴。这把琴油漆了几次都被洗掉了,最后郑荃到北京提琴厂的油漆车间苦学3个月,终于掌握了提琴油漆技术。
  “用中国木料制作的小提琴”:郑荃完成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金奖琴来”的愿望后,又为自己确定了“用中国产的木料制成提琴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目标。大多数拉琴和做琴的人都迷信欧洲材料,认为只有用欧洲的材料才能制造出好琴来。郑荃1988年回国后,为了调查国产的提琴材料,他跑遍了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南方的云南、四川、贵州,他把找到的中国产制琴木料与传统的欧洲材料的理化性能作分析、对比,从中筛选出最适合用来做琴的材料。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对中国木料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决心用中国木材制成提琴参加国际比赛,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也有高质量的制琴材料。1993年郑荃用四川出产的木料制作的一把中提琴、一把小提琴参加了意大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结果又双双获奖。这把小提琴在评比中获得声音赛项的最高分。

相关热词搜索:故事 有故事的琴 有关琴的诗句 有关琴的诗句和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