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操谷歌之矛,破苹果之盾】 英特尔和谷歌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苹果阴霾下的PC业   在华尔街的精英们口中,如今很难再听到PC行业话题,大家热衷的是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话题,事实上,从PC行业的领导者英特尔与微软的转型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
  然而,这种趋势更多地来源于一家公司―苹果,苹果的新产品加速了这个行业的发酵,在苹果的压力下,移动互联网急速而至。
  移动互联网有如一场飓风席卷而来,PC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改变,这也许是在趋势下生存下来的一个关键,英特尔与微软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改变。但是否真如英特尔CEO欧德宁所说,这场游戏才刚刚开始?至少,一出大戏已经上演。
  
  英特尔拥抱谷歌,微软支持ARM架构,9月中旬同时在美国加州发生这两件事,其实是整个行业期待已久的结果。
  
  苹果重新定义手机,开辟了平板市场,这一切让移动互联网有如一场飓风席卷而来,PC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苹果对产业的颠覆,传统PC领袖―英特尔与微软面临“泰山压顶”之境已经很久了。
  
  不过,这是外人的看法。英特尔CEO欧德宁则认为,移动互联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在英特尔2011年信息与技术峰会(IDF2011)上,欧德宁的自信之色溢于言表,底气十足:英特尔已经准备好了。
  
  必须承认,英特尔和微软此刻的转变,突围的意味更多一些。
  
  与谷歌合作:加速智能手机
  
  在旧金山举办的英特尔IDF2011,历来备受重视,英特尔每年都会在这一盛会上有重大发布。今年IDF最大的新闻就是英特尔与谷歌的全面合作。
  
  9月13日,在欧德宁IDF2011主题演讲的最后,Android创始人、谷歌副总裁安迪?鲁宾现身会场。欧德宁和鲁宾共同宣布,英特尔和谷歌Android将全方位、紧密合作。
  
  双方的合作计划是,面向英特尔低功耗凌动处理器系列,共同促进和优化未来的Android平台版本。双方的共同努力,目的是加速基于英特尔技术、运行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的上市时间。
  
  “英特尔与谷歌的合作,带来的可能性令我倍感兴奋。它将充分发挥英特尔架构和Android平台相结合的潜力,将激动人心的新产品和用户体验推向市场。”欧德宁的话语间有几分兴奋。
  
  此前,英特尔与谷歌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行动,包括了Chrome操作系统、谷歌电视(GoogleTV)、Android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和原生开发套件(NDK)等内容。
  
  新的合作其实是两家公司促进英特尔架构为谷歌产品而优化的联合行动的延续,但这一合作无疑将大大促进英特尔在基于Android平台上的全线实力,尽快推出基于英特尔架构和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
  
  一天之后,微软在9月14日召开的BUILD大会上展示了代号为“Windows8”的下一代Windows系统,微软同时宣布,不再仅支持X86架构,同时支持ARM架构。这对传统PC厂商而言,是决定下一代产品架构的重大变化。
  
  两天之内,英特尔和微软分别做出了全方位“开放”之举。
  
  现在,英特尔全面拥抱谷歌,微软支持ARM架构,彻底打破了PC与通信阵营的界限。对厂商来说,不用再站队,可以自由采用任何架构、任何软件系统,将使整个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速。
  
  对英特尔和微软来说,这两位昔日的业界霸主正在顺应趋势,试图在移动互联时代再次成为领军企业。苹果、谷歌所促发的产业革命,让英特尔和微软这两年面临着巨大压力。但在这次IDF大会上,欧德宁试图传递的一个重要信息则是:“彻底的革命、基础性的革命,面向未来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在两年前的IDF大会上,欧德宁曾经提到过,未来将是从个人电脑到个人计算的转变。但欧德宁认为,真正的改变始自今日,“下一个浪潮刚开始,未来还在远方。”移动互联革命才刚刚开始,现在说谁输谁赢为时尚早,其实欧德宁想说的是,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英特尔已经清晰地规划了未来,英特尔的大方向就是超越PC领域,让英特尔公司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以及其他新设备领域获得成功。
  
  换言之,英特尔将从一家PC公司转型为计算公司。
  
  Ultrabook:移动互联革命
  
  英特尔与谷歌达成了合作,人们自然关心英特尔与微软的合作。在回答记者问题环节,欧德宁也很有技巧地回答:“我们与多种操作系统都合作,其中,与微软的合作一直是最好的。”
  
  英特尔方面对这次合作非常重视,事先做了大量保密工作。现场记者们被告知,欧德宁的演讲中会有重大新闻,但除了英特尔的一些高管外,其他英特尔员工也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重大新闻。“这是第一次事先没有新闻稿的一次活动。”一位英特尔员工说。这个细节也说明英特尔对与谷歌合作的重视。
  
  IDF上的另一个重点Ultrabook(超极本)其实也与谷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会第二天,英特尔全球副总裁、PC客户端事业部总经理MoolyEden宣布了Ultrabook(超极本)的发展规划:轻薄的第一代超极本将于圣诞节上市,目前已经有联想、华硕、宏基、东芝四家公司推出了第一代超极本产品;可实现笔记本与平板转换的第二代超极本明年问世;键盘与屏幕可分离、采用双系统操作的第三代2013年问世。
  
  在超极本的第三阶段,英特尔将采用在2013年推出的下一代22纳米“Haswell”处理器。在IDF上,邓慕理演示了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的“Haswell”,新一代产品的处理器能耗非常低,电池在设备联网情况下的待机时间可以超过10天。在英特尔的设计中,第三代超极本将彻底变革个人计算世界。
  
  而将来采用的双系统,业界人士则普遍认为,一是微软的WIN系统,另一个则是谷歌的Android系统。如此,超极本既可用于商用,也可适用于平板。在英特尔的设想中,Ultrabook是个开放平台,将联合多家软硬件厂商共同开发应用。
  
  “商务与娱乐、PC与平板都能兼容的产品,到底能不能做到,还是得以产品说话。”对于英特尔规划的“二合一”Ultrabook产品,业界人士看法比较冷静。
  
  Ultrabook是英特尔重新定义PC的重量级产品,试图引领未来的终端发展,也是对现有移动互联产品的革命。据记者现场体验,超极本的确非常轻薄,外型时尚。但更吸引人的第三代超极本则要2013年才能问世,看来消费者还得等待。
  
  但英特尔却对Ultrabook的前景非常乐观。英特尔称,Ultrabook将在2012年底占据消费类笔记本电脑细分市场中的40%。
  
  软硬兼施
  
  未来是软件加服务的世界,更是一个以个人体验为中心的世界,欧德宁也表达了这一看法。在这个思路下,英特尔近两年非常重视在软件领域的发展。
  
  大会前,英特尔特别举办了软件日,强调未来与Google、DreamWorks、微软、Oracle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软件生态系统。英特尔副总裁、系统软件事业部总经理DougFisher表示,英特尔将支持Android、Meego和Windows等多操作系统,计划今年在美国招聘近1000名软件工程师。英特尔正加强“软实力”。
  
  软件日当天,英特尔还宣布投资2400万美元给7家软件公司,包括专注于企业云计算的DynamicOps、实时分析软件服务商Guavus等。英特尔不仅投资软件公司,自己也有3000多名软件技术和评测人员。如果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以单独公司来看,可入全球十大软件公司之列。
  
  事实上,英特尔在软件领域耕耘已久。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亚太区合作伙伴关系与战略业务发展总监何淑芬向时代周报记者强调:英特尔已经不只是一家做芯片的公司,而是一家计算解决方案公司,包括芯片、软件、服务、通讯等多项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英特尔与微软、谷歌、腾讯等知名公司合作。长远来看,英特尔是想做到软硬兼施,甚至把很多软件能力集成在硬件上,实现集成更高性能的计算能力。
  
  “最佳的计算体验需要卓越的硬件和软件相配合。”何淑芬表示,除了平台和处理器外,英特尔还向全球各地的软件公司提供软件产品与服务、设计资源、技术知识和咨询服务,涵盖从与硬件紧密配合的驱动到安全防护、面向移动和嵌入式设备的软件、视觉计算、多核软件设计、虚拟化、可管理性以及服务在内的整套解决方案。
  
  在英特尔“互联计算”的大架构下,希望消费者从PC(客户端)、服务器(云计算)到移动、车载、便携等所有个性化互联设备,获得熟悉且连贯一致的个性化应用体验。在这一方面,英特尔与McAfee公司的安全创新,就是一例。
  
  在本次IDF2011上,McAfee公司和英特尔一起开发了一系列由硬件辅助和强化的创新的软件安全解决方案。McAfee全新的DeepSAFE技术平台,可以与英特尔酷睿i3、i5和i7处理器的硬件能力协同工作。
  
  在英特尔设计中,未来安全功能将更多集成于芯片上。在超极本产品上,基于处理器的英特尔身份保护技术和英特尔防盗技术为超极本设备提供了内建的安全特性。此外,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之上,英特尔与McAfee还为超极本协作开发一项McAfee防盗服务,如设备锁定、数据清除和位置跟踪等。
  
  苹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科技产业,但欧德宁还是坚信:““摩西并没有从西奈山上下来,递给乔布斯一个平板电脑,告诉他―永远就是这种形式了!”
  
  在英特尔和欧德宁看来,尽管现在整个行业笼罩在苹果的阴霾下,但产业变局刚刚开始,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传统PC产业仍有领军未来的潜质。因为在未来的个人计算时代,在计算领域拥有独特优势的PC行业才能跑到最后。而变革,才刚刚开始。

相关热词搜索:英特尔 苹果 操谷歌 英特尔:操谷歌之矛 破苹果之盾 操谷歌之矛 破苹果之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